來源:黨建網
郜書源
在我的家庭裡,從95歲的太姥姥到25歲的我,四代的變遷充滿了故事。這些故事記錄了不同的經歷,它們成為一個時代的縮影,也體現了一個共同的主題——沐浴黨恩。
“我們能活到現在,活得這麼好,真的要感謝共產黨!”95歲的太姥姥經常這樣感嘆命運的變遷。太姥姥生於積貧積弱的舊社會,家裡沒有土地,十多歲就在地主家打長工。19世紀30年代末,日軍侵佔了我的老家江蘇揚州寶應地區,燒殺搶掠,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彼時的農村老家灘塗肥沃,草木叢生。太姥爺是新四軍的游擊隊長,充分利用地形條件打游擊,帶著百姓涉險灘、穿密林,打了不少勝仗。革命戰爭時期,太姥爺為共產黨蒐集情報,被國民黨軍隊發現後關押,經歷嚴刑拷打,他死守黨的秘密。曾經,太姥姥這輩人歷經戰火,飽受剝削。直到共產黨帶領他們取得抗戰和革命戰爭勝利,給他們分了土地,他們才翻身作了自己命運的主人。
姥爺雖然免於戰亂,但“餓肚子”成為他們這輩人最鮮明的記憶。姥爺是“吃糠咽菜”長大的,糠沒有營養價值,吃下去也會損壞身體,但是餓得沒有辦法了,只能就著野菜吃糠充飢。連年的水害使農田顆粒無收。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作出“一定要把淮河治理好”的指示,治淮工程拉開大幕,廣大蘇北農民的命運也就此改寫。
從前在農村,因為鮮有讀書的機會,務農幾乎是絕大多數農村孩子唯一選擇。改革開放後,黨和國家大力發展農村教育。年幼的母親非常珍惜讀書的機會,每天走幾里路上學,放學回來就打豬草、澆菜地,還要照顧弟弟。初中畢業母親選擇了師範院校,成為了一名鄉村教師。母親常常感嘆,因為黨和國家的政策和培養,她才有了走出農村的機會。也正因此,從教近三十年,她一直懷著感恩的心,教書兢兢業業,幫助很多孩子走出了農村。
2002年,我從農村搬到縣城,在那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年代,滿眼都是欣欣向榮的景象。高中畢業,我順利考入軍校,由於表現優異,2016年12月,我在軍校入了黨。成長在國家迅速發展的階段,我從小無憂無慮,從未經歷過上幾輩人的艱辛。我認識到,能過上幸福的生活,要感謝黨和國家。
在積貧積弱的舊社會,國家飽受外侮內患,人民也被“三座大山”壓得直不起身子。直到百年前誕生了中國共產黨,一代代黨員拼搏奉獻,前赴後繼,新中國由弱變強,廣大人民的命運才得以改變。我的祖輩有人參加過扭轉民族命運的戰爭,有人默默支援著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有人因改革開放而改變命運,從曾經的苦難到今天的幸福生活,家裡幾代人點點滴滴的生活經歷充分證明,今天擁有的一切,來自於黨和人民的浴血奮鬥。
曾經,我認為入黨僅僅是青春年少時追求上進的熱血之舉。但是,個人命運是與歷史和時代緊密相連的,今天,用歷史眼光重新看待入黨,背後其實有著國家興亡和家庭變遷的深深烙印,更多的還是紅色基因與職責使命的傳承。
習近平總書記評價95後是可愛、可信、可為的一代。作為一名95後移民管理警察黨員,我一定嚴守國門一線,全力維護口岸安全,不負時代,不負韶華,讓美好的青春在不懈奮鬥中綻放絢麗之花!
(作者單位:泰州出入境邊防檢查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