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2021 奮鬥百年路·科星熠熠
今年百歲高齡的張興鈐是我國著名金屬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21年10月出生於河北武邑。在我國原子彈、氫彈研製中,他奮戰在研發實驗的第一線,歷任原211工廠的實驗部主任、原901工廠總工程師等職位,參與組織領導了爆轟物理、特殊材料冶金、實驗核物理等學科領域的研究,開創性地提出模擬裝置放鬆公差試驗,為判斷核武器效能提供準確資料。張興鈐為我國核武器研製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
圖片由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提供
輾轉求學 孜孜不倦
在戰火紛飛的20世紀20年代,少年張興鈐從山東、天津、上海多地輾轉,動盪的環境更激發了他對知識的渴求。1937年8月淞滬會戰打響,上海中學校園的教學被中斷。一直埋頭苦讀的張興鈐被中國軍人英勇作戰和上海民眾誓死保衛家園的壯舉深深震撼,立即與同學們加入抗日青年組織“復興社”,並開始了募捐和慰問傷兵等活動。在進步刊物的影響下,張興鈐逐漸認識到,封建制度的落後與帝國主義的經濟壓迫是導致他家族落寞的根本原因。
上海淪陷後,張興鈐與同學們在日軍飛機的轟炸中,一路周折奔赴正處於抗日高潮的武漢,抗日報國的火種在張興鈐的心中越燒越旺。然而,在武漢他並沒有等到空軍招募的訊息,他參加的無線電班也沒有提供任何系統的軍事訓練,失望中的張興鈐卻意外得到了報考武漢大學礦冶系的機會並被錄取。武大“明誠弘毅”的校訓,堅持高標準、嚴要求的校風,飽和的學業任務,頻繁深入的礦山實踐訓練,都成為張興鈐最難忘的經歷。戰亂中的武大師生時刻肩負著救亡圖存的社會責任,張興鈐也加入了學生組織“抗戰問題研究會”,他日益意識到革命不是空談,而要參加實際鬥爭。思想日益成熟和進步的張興鈐於1940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1年,張興鈐樂山國立武漢大學就讀。圖源: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精進學術 堅定歸國
大學畢業後,張興鈐經過嚴格審查和引薦到重慶綦江就職,隨後又被調到鞍山工作,期間他考取了赴美參加實習技術人員學習的資格,於1947年6月到底特律的鋼鐵廠實習。美國工廠規範的管理方式和先進的裝置讓他大為震驚。工廠實習輔以夜校學習的模式仍讓他感到自身基礎薄弱,於是他主動聯絡凱斯理工學院,獲得了碩士研究生入學資格。在那裡,他刻苦攻讀,就連寒假也用來選修課程。他甚至自費延長在美學習時間,在不到兩年的時間獲得了碩士學位。彼時國內戰火紛飛,張興鈐繼續求學,憑藉出色的履歷和碩士論文,從眾多申請者中脫穎而出,成為了麻省理工的一名博士生。身處濃厚的科研氛圍中,一向刻苦的張興鈐如虎添翼,取得了金屬理論的重要成果,並得到同行的認可,1952年他順利獲得博士學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張興鈐歸國的決心愈發堅定。他婉拒美國導師勸說,頂著美國政府留學生歸國禁令的壓力,1953年5月,他與李恆德、師昌緒等人給周恩來總理寫信,表達了留學生希望回國並希望政府提供幫助的心願。他在給美國總統的公開信上簽名,要求其撤銷對留學生回國限制。他們還給聯合國秘書長寫信,控訴美政府的非人道行為。迫於各種壓力,美國政府終於發出了中國留學生可以離開美國的通知。1955年6月,張興鈐等20多位留學生終於回到袓國。
1951年,張興鈐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生宿舍。圖源:中國科學報
投身核武 建功立業
歸國後的張興鈐憑藉紮實的科研功底,開始了北京鋼鐵工業學院金屬物理學科建立和人才培養的工作。他如火如荼地開展事業,1962年底,張興鈐突然接到組織部門的緊急調令。
1961年,張興鈐在北京鋼鐵學院指導金屬物理教研組老師進行金屬分析。圖源:中國科學報
第二年,他離開北京、離開妻子家人,在茫茫戈壁開始了隱姓埋名的“核武”事業,一走就是18年。參戰“596”以及氫彈的研發,身為實驗部主任的張興鈐與同事們克服了高原反應、惡劣環境,自力更生進行理論創新和驗證實踐,在嚴峻的國際形勢下,這項事業要實現苛刻的零失誤,最終僅用2年8個月就完成了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爆炸的躍升,一再重新整理美、蘇、英等國的紀錄,讓世界為之震驚。1985年,張興鈐因為在“氫彈的突破和武器化”專案中有突出貢獻,被授予“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
張興鈐這位少小離鄉、輾轉求學、刻苦鑽研、篤定歸國的科學家與黨同齡,歷經百歲的不凡一生,不僅譜寫了一位立志改變命運的少年成為國家核武器棟樑的個人奮鬥之歌,更是中華民族從戰亂中走過,經歷救亡圖存,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從百廢待興到東方崛起的歷史縮影。
來源:科普時報
作者:石磊 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編輯:毛夢囡
稽核:王飛
終審:陳磊
<公眾號ID:kepu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