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這篇文章前,請原諒筆者曾經的膚淺。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每每提到現代文化名人,筆者和很多朋友一樣,持以下觀點:現在詩評家、文化名人、國學大師很多,但真正厲害的並無幾人。畢竟,他們中多數沒有很牛的作品,只是點評別人的東西,怎麼也算不上有多厲害。
於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筆者對這些學者都不是特別“感冒”,這其中就包括周國平。
我之所以覺得他並沒什麼水平,也多少受到了一些網友的影響。在沒看過其作品前,筆者曾專門搜了一下網友們對他的評價,質疑其水平的網友經常丟擲以下觀點:
其一,認為他寫的東西雞湯偏多,並沒什麼實質;其二,認為他寫的東西不夠深邃,更適合中學生寫作文時用一用。
受到這些觀點影響,我便想當然地以為這又是一個沒水平的文化名人而已。直到近日,筆者無意中在他的個人社交賬號上,看到一段他對蘇軾《水調歌頭》的點評,才覺得其實他確實挺牛。
我們先來再讀一下蘇軾這首詞: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是蘇軾在公元1076年寫的,屬於絕對的千古名作。在過去的數百年裡,無數文人都點評過它。而現代也有諸多文化名人提到過它,大家的點評無非抓住以下幾點:
其一,各種從遣詞上來誇他寫得多好,卻總是說不透到底哪兒好;其二,討論“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的說法,是不是說得過去;其三,讚揚蘇軾和蘇轍的兄弟情深,畢竟這首詞是蘇軾寫給弟弟的。
這些老生常談式的點評看多了,多少有點兒讓人提不起興趣了。而周國平對這首詞的點評,卻讓筆者眼前一亮,他從哲學的角度,給了這首詞一次頗為新穎的解讀。他大概是這樣理解的:
上片賞月,作為哲人的蘇軾問“明月幾時有”,作為詩人的蘇軾說“欲乘風歸去”,而最後作為一個凡人他知道“何似在人間”;下片思人,作為詩人的他怨月亮“偏向別時圓”,作為哲人他則用“此事古難分”來安慰自己,最後做為凡人他說“但願人長久”!
透過這樣一番理解,周國平找出了蘇軾真正的厲害之處於在:他既是一個詩人、哲人,更是一個凡人。而最後一點,正是他最可愛之處。
說實話,一看到這樣的點評,筆者是非常欣喜的。他這樣去點評有兩大高明之處:
首先:透過拆解《水調歌頭》,讓我們對這首詞有更深刻的認識。其實蘇軾寫這首詞時內心是經歷了一個由賞月到傷懷、再由傷懷到實現自我安慰的過程,其內心的一系列變化都在周國平的點評中得到了體現。
其次,周國平很認真地分析了,從傷懷到釋然的過程中,蘇軾身份、性格的轉變。他是一個詩人,所以會由月生出傷感;他是一個哲人,所以懂得世事難全;他是一個普通人,所以才有著普通人對美好生活、美好感情的追求。
我們為什麼會愛蘇軾,周國平用幾句話就說清楚了。我們愛他的浪漫、他的睿智,以及他對生活的熱愛,這3點全部集中在一個人身上,便會呈現出如此的與眾不同。
小結:能體會到這一層,不得不說周國平確實夠牛。這也讓筆者陷入了深深地反思:還有多少厲害的文化名人,因為我自己輕信部分質疑之說,而被我忽視了。您是否也有同樣的經歷?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