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漢秋
從農曆冬至開始的節氣,古人稱每九天為一“九”,依次名為“一九”“二九”……至“九九”,歷七八十日,氣候轉暖,寒氣漸消,迎來春暖花開的豔陽天。清代趙翼的《消寒》詩就說“轉眼消寒過九九,春光又到豔陽時。”傳唱不衰的《柳堡的故事》插曲《九九豔陽天》就是指春光豔陽高照的好天氣,這與“九九重陽”分屬兩個季節。
“九九重陽”裡的“九九”是指農曆的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已經是深秋了。以最近的年份為例,2020年12月21日冬至,經過八個“九”,自2021年3月3日至3月11日為“九九”時間;而“九九重陽”是2021年10月14日。兩個“九九”相隔六七個月。由於古人認為九是最大的陽數,九月九“重九”就稱“重陽”,是個重要的節日。
如果說“九九豔陽天”是迎春的節候,那麼,“九九重陽”就是惜秋的節令了。重陽,陽氣達到極點。而陽極必變。在天人合一宇宙觀的影響下,中國人總是把人的生命與大自然的生命聯絡在一起,潮起潮落,花開花謝,都會引發生命意識的顫動,盛衰的感喟。在陰陽轉化之際,蘊涵著古人深沉的盛衰憂思、生命意識。重陽,蘊涵著如何對待盛與衰的生命哲學。
以什麼心態送秋,以什麼情調詠重陽呢?中國文人從悲秋中掙脫出來,抖擻起精神,強調重陽的另外一面:經歷了豔春和炎夏,到重陽,秋高氣爽,天宇朗徹,猶如上了年紀之人,閱歷了人生,神清氣定。面臨冉冉將至的肅冬,珍惜生命,“不似春光,勝似春光”成為主旋律,在重陽詩詞中不斷奏出。與此種心態相融通,強調在人生的征途上繼續登高。在中秋節祈願“圓”,團圓,圓滿;在重陽節祈願“高”,百事高,步步高。“高”在年齡上就是“高齡”“高壽”,與“九”——“久”,都含有祈壽的意蘊,是老人的最大心願。登高之外,紅葉、菊花、銀杏金葉和夕陽紅也成為重陽詩重要的意象。“霜葉紅於二月花”“菊殘猶有傲霜枝”,杏葉金輝鋪大地,與紅葉、黃菊、金葉共抗寒霜,垂暮前再度釋放生命的輝煌,“莫道桑榆晚,紅霞正滿天”。發展至今,又如《最美夕陽紅》主題歌裡所唱“夕陽無限好,溫馨又從容,夕陽是晚開的花,夕陽是陳年的酒,夕陽是遲到的愛,夕陽是未了的情。多少的情和愛,化作今日的夕陽紅。”——但願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
落實到社會現實層面,重點落到社會如何對待人老和老人,從而突出了對家庭人倫、社會倫理的關注。隨著世界人口老齡化,倡導尊老敬老需要設立老人節,聯合國的做法值得我們體味:1982年第36屆聯合國大會第20號決議提出,建議各成員國政府自己確定一個日子為自己國家的“老人節”。尊重各國的不同文化的選擇,從而各國有自己文化個性的老人節,這是成功的範例。1989年,我國政府決定以本來就蘊含著惜老敬老內涵的重陽節為中國敬老節(老人節),使這一傳統佳節又增添了新的內涵。重陽節被疊加上中華敬老節,這是發展傳統節日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範例。
我們國家人口老齡化的速度非常快。如何做到不僅老有所養,而且老有所樂,需要全社會獻出愛老之心。我國繼而又制定了相關法律: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十二條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老年節。”中華民族講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從敬自己的老人開始,把愛心推及敬別人的老人,從孝敬自家的父母和老人開始,每個人、每個家庭都參與,這樣,敬老節才不致蹈空。
來源: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