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指出,作為對中國現代化歷史實踐的一種回應,鄉愁是一種現代人把握現實,防止自我在虛幻和迷茫中迷失,與現代性對立的一種批判力量。可見,鄉愁的抒發本就包含了反思“現代性”的深厚內涵。在李少君的詩歌中,屢見對於“現代性”的反思,《事故》《撞車》兩首詩歌聚焦於工業時代的車禍現場,以戲劇化的方式凸顯個體生命與機械的矛盾與衝突;《某蘇南小鎮》直指現代化程序中人類對自然以現代化的名義進行的剿殺與破壞;《時代關鍵詞》透過“進口”“移民”“複製”“整容”幾個關鍵詞勾勒出時代面貌,引起讀者思考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現象;《雲之現代性》則是在對“現代性”這一概念的探討中表達對自然的推崇。在這些詩中,詩人以質樸的語言,透過對現代化程序中諸多問題的反思傳達出詩人心中對故土的羈絆、對自然的禮讚,並在更深層的意義上呈現出對民族文化傳統的回應與接續,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鄉愁敘事的典範。
鄉愁總是與故土記憶與追念連在一起。黃萬華認為,人類在其生存中始終是漂泊不定的,就像嬰兒從被剪斷臍帶起註定無法再回歸母體,鄉愁就產生於這種欲回母體而不能的追尋中。個體生命遠離故土,或是在社會中不斷追尋與漂泊,或是客居異鄉,在一種迴歸生命來處的渴望和這種渴望難以實現之中形成了對故土的羈絆。張德明評價李少君是一個有著深重故鄉情節的詩人,可以說,不管是《雪國》中那個炊煙裊裊的自由與美的世界,還是《四合院》中親人在秋天桂花飄香的夜裡安然入睡的小院子,以及《石梅小鎮》中遠離都市地處山海之間的領土,都是李少君心中故鄉的原型。不論北方衚衕裡的早點,抑或江南煙雨中的雨傘,不同地域風俗與生命感觸催生出“固執但各異”的故鄉感(《故鄉感》)。故鄉以不同的面貌藏匿於詩人的意識深處。當然,故鄉之於李少君不僅是一方地理鄉土,還有那些更為具象的故鄉人。故鄉人以不同修辭方式在其詩作中屢次登場,如年近70第一次給遠在天涯海角的兒子打電話的母親(《媽媽打手機》),黃昏時樹林裡散步的父親(《傍晚》)以及牛背上的老人和他可愛的孫女(《探親記》),皆印證著李少君作為遊子的情感記憶與故鄉回望,同時也賦予其生存的力量,正如他自己所說,無數次離開故鄉又返回故鄉的經驗讓他確信,故鄉就是“生命的源頭和力量的源泉”(《我也是有故鄉的人》)。
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李少君,童年在湖南鄉村的青山綠水間度過。廣闊的鄉村天地,孕育了詩人對文學與美的想象以及對自由的追求。在李少君看來,自然是中國古典詩歌裡的最高價值,是比莊子所言之“道”還要高的價值。《自白》與《我是有背景的人》都可視為李少君自然書寫的典型之作。在《自白》中,詩人視自然為存在的主體與核心,坦誠自願成為具有自然之境的殖民地居民。在《我是有背景的人》中,詩人視自然為人生出處,所謂煙火紅塵生活,不過是作為雲之特使的人偶爾下到人間客串一趟。可見,在李少君的詩學理想裡,自然與故土一樣,是人之來處,也是人之歸途。因此,自然便成為詩人李少君情感回望的又一載體,是其鄉愁敘事的重要領地。一方面,詩人傾力描慕自然,是描畫自然景色的高手。在《春》《春信》《青皮林中》《西湖,你好》等作品中,詩人透過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一個山與水、雲與霧、陽光與動物交相輝映的詩意世界,這個世界正是身處現代化快節奏生活中的詩人對自然純粹而真誠的禮讚。另一方面,詩人透過自然獲得精神上的超越。在《春天裡的閒意思》裡,青山在春色徜徉中打坐入定兀自不動,《神降臨的小站》裡詩人在龐大的呼倫貝爾草原面前獨自承受凜冽孤獨但卻內心安寧,《南山吟》中詩人打坐於菩提樹下獲得生命領悟,這些都昭示著比故土更為廣闊的自然,在精神上不同程度地扮演了都市遊子回不去的故鄉角色,成為都市之人審視現實、觀照生命的宗教性場域和修復重構自身的重要手段。
鄉愁有“大”與“小”之分。禹建湘在《中國現代化與文學鄉愁》中指出,隨著內涵的發展,鄉愁擁有不同層次,最原始的思念親友同胞的個人化情緒是“小鄉愁”,從個人上升到懷念故時舊景、故國山河的是“大鄉愁”,而情緒化的鄉愁最終內化為一個文化基因傳承下來,構成第三個層次即“文化鄉愁”,其最深刻也最廣泛的表現形式,是對傳統文化的眷戀與皈依。李少君極其熱愛文化傳統。作為草根詩學的倡導者,他強調“傳統”在中西文化對抗與融合中的重要性。成都的錦繡詩詞(《在成都》),昭通的茶馬古道(《在昭通》),長安的青銅刀劍(《長安秋風歌》)以及桃花潭(《桃花潭》)、敬亭山(《敬亭山記》)等都是李少君心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他藉此傾訴內心隱秘的文化鄉愁。不僅如此,李少君還積極倡導復興詩教傳統。在他看來,中國古代詩歌履行宗教職能,儒家文明透過詩歌教導個體如何看待宇宙、自然與生死等,個體則透過詩歌閱讀獲得關於真善美的倫理道德與社會秩序。正因為如此,他在《山中》《四合院》《抒懷》《意境》《西山如隱》《海邊小鎮》等詩作中,刻意遠離先鋒與粗獷、智性與隱喻等現代詩藝,選擇透過日常書寫構築理想中的文化倫理與社會秩序,以此舒緩當代人的精神空虛,阻滯現代化程序中文化傳統的失落,這當然屬於文化鄉愁的範疇。
【來源:文藝報】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