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宋代釋適之《金壺記》說,某一日,唐初有一位書法家,偶然遇到一本王羲之教王獻之的指歸圖,就以三百縑(縑:指多根絲線並在一起織成的絲織品)購回,並“賞玩經月,喜而不寐焉。”這位花三百縑買一本書的人,就是初唐大名鼎鼎的歐陽詢。
歐陽詢生平:
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人(今湖南長沙)。唐朝大臣、書法家。歐陽紇之子。歐陽詢一生經歷陳、隋及初唐,其主要的政治與書法藝術活動的時間基本都在初唐。唐太宗時,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渤海男。貞觀十五年去世,時年八十五歲。編著有《藝文類聚》100卷。歐陽詢書法藝術五體皆能,尤其以楷書為最精。其與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並稱為楷書“四大家”。
如果說按照楷書“四大家”產生的時間順序,歐陽詢是史上最早以楷書出名的大書法家。他的楷書被後世尊稱為“歐體”。其用筆峻峭險勁,法度森嚴,以平正中見險絕,風格獨特,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人張懷瑾說歐陽詢還能寫隸書、飛白、大小篆書及章草諸體,只是作品今已沒有真跡可遁。據說,歐陽詢一生嗜書成癖,史稱歐陽詢“身矮貌寢”,意思是長得不好看,但聰明絕倫,博覽經史,讀書數行俱下。他酷愛書法,精研終生。
歐陽詢書法特點:
歐陽詢書法初學二王,據說他早年曾見到一本王羲之教王獻之的指歸圖,就以三百縑購回,“賞玩經月,喜而不寐焉”(釋適之《金壺記》)。又據《新唐書》記載,其早年學習書法極其勤奮,有一次偶遇虞世南一同外出,途中遇到索靖所書石碑,其觀之入迷,竟然坐在石碑旁邊,細心揣摩觀賞三日才離去。由於歐陽詢學習書法勤奮而又善於思考,從而使他的書法,兼有以二王書法為代表的南朝書法藝術的俊美,以及北朝碑刻的峻峭,創造出他自己所獨有的書法風格
歐陽詢精通書法,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並稱“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歐陽通善於書法,父子倆被合稱為“大小歐”。書法於平正中見險絕,體方筆圓,號為“歐體”。代表作: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等,行書有《行書千字文》《仲尼夢奠帖》。此外,還有一些草書和隸書作品等。《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
歐陽詢不僅是一代書法大家,而且是一位書法理論家,其在長期的書法實踐中,總結出練習書法的八法,歐陽詢所撰《傳授訣》《用筆論》《八訣》《三十六法》等均為他學書的經驗總結,具體地總結了書法用筆、結體、章法等形式技巧與美學要求,也是中國書法理論的珍貴遺產。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創作於唐貞觀六年(632),由魏徵撰文,歐陽詢書寫,文以記載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湧泉之事。此碑大約為歐陽詢七十五歲時所書,由於是受太宗皇帝之命而作,因而此碑寫得端莊恭謹、法度嚴整、筆力剛勁,有“勢如削玉”之稱,筆法意趣寓於嚴整之中,堪稱人書俱老、爐火純青的境界。極盡隋碑剛健方正的筆勢,又得王羲之俊朗之風神,歷來被視為唐代楷書的冠冕,也是歐陽詢的代表作,更是中國書法史上熠熠生輝的名作。
《九成宮醴泉銘》原石在陝西麟遊,因年久風化加之歷代捶拓,碑刻已嚴重損蝕,後經多次修整,原石風貌幾乎全失。此帖今有宋代拓本影印流傳,是學習歐陽詢書法的重要範本。
歐陽詢歷來被評書者公認為古今楷法第一,這是因為它點畫精確,結構嚴謹,長短位置不能增減、移動一分,所謂“一畫不可移”。細微之處見規矩,細小之處見匠心,點畫極富變化,且精心設計、精心書寫。歐體字富於變化還注意主筆,明顯是繼承了隸書的筆法。
宋《宣和書譜》讚譽歐陽詢正楷為“翰墨之冠”,據史書記載,歐陽詢的書法譽滿天下,當時的人們都爭著想得到他親筆書寫的尺牘文字,一旦得到,即視為至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