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解讀:
每個人都會根據自然世界的運轉規則,構建自己的心靈世界。
人們在剛有意識的時候,小心翼翼的去探索自然世界,積極的去獲取各種資訊,根據自然世界的運轉規則慢慢的構建起自己的心靈世界。
因為地理環境的不同,社會環境的不同,個人身份的不同,人生經歷的不同,每個人都會構建出獨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心靈世界,演化為千姿百態的不同秉性。有的前行,有的後隨;有的氣緩,有的氣急;有的剛強,有的羸弱;有的安定,有的危險。
“道法自然”,心靈世界的構建來源於真實的自然世界,每個人又透過心靈世界反作用於真實的自然世界。但不管是心靈世界的構建,還是人們透過心靈世界反作用於真實世界的互動,其背後都遵循整個自然世界的執行之道。
將自然世界的運轉規則內化到心靈世界,可以稱之為“陰”,強調的是承載和接納。
將心靈世界的構想,客體化為現實,反作用自然世界可以稱之為“陽”,強調的是健進和求索。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一陰一陽之謂道”,每個人都是在自然世界和心靈世界的不斷互動過程中成長起來的。真實的自然世界無時無刻不在演化運動,人們所構建的心靈世界,也就無時無刻需要進行改變和調整,所以人們要活到老學到老,強調終身成長。
真實的自然世界具有極大的包容性,有極強的容錯能力,可以和人們所構建的千姿百態的心理世界良好互動,所以“道衝,而用之或不盈”。而這也剛好是“道”的性質的體現,這也是“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所表達的意思。
但是,一些人機緣巧合獲得了強大的社會權力,具有很強的改造真實世界的能力,而且這種改造現實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現實。
具有這種經歷體驗的人所構造的心靈世界就容易脫離實際,忘卻心靈世界的本源在於自然世界,產生一種凌駕於真實自然世界的錯覺,生出“將欲取天下而為之”的妄想。
老子直接否定了這種妄想,“吾見其不得已”。
自然世界是一個超級複雜的系統,其中有不可計量的規則互相聯絡,緊密糾纏,變化萬千,老子稱之為“神器”。
如此複雜的系統是人類的意識根本無法認識,也無法控制的,也就是“不可為也,不可執也”。任何想要控制這個複雜系統的人都會“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得道的聖人能夠清晰的認識到這一點,懂得萬物以自然為性,可因而不可為,可通而不可執的道理。所以,能夠做到“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老子在道德經中非常重要的概念“無為”,就是強調人們在構建心靈世界的時候,不要構建和自然世界不符合的、虛妄的內容。
“為”就是人們脫離實際的,主觀的和真實自然世界不相符合的內容。
本章最後,老子提出了構建心靈世界的三個原則,就是“去甚,去奢,去泰”,去除那種極端的、奢侈的、過度的、脫離真實的心靈結構。
人們應該積極主動的收集自然世界的資訊,歸納出背後的規則,及時的完善調整自己所構建的心靈世界,努力促成心靈世界和自然世界的統一,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