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
這個神秘的故事被認為很有哲理性,或許吧。
但其實這是中亞印度古代文學的典型特徵,也就是所謂的“故事套故事”。印度經典史詩《摩訶婆羅多》共計十萬詩節,阿拉伯《一千零一夜》原版共有六冊,一千多頁。
這兩部經典文學都是這種“從前有座山……”的講故事方法,大故事中包含小故事,小故事中甚至又會包含小故事,由此綿延不絕。這也是《一千零一夜》王后能一夜連著一夜講故事的原因,因為這樣的連載故事是沒有盡頭的。
在《一千零一夜》的開篇,就已經體現出了這種敘事特點。就是在國王發瘋,濫殺無辜女子之際,宰相的女兒決定捨生取義,隻身赴地獄之時。
宰相為了勸誡女兒,講了一個故事。
說的是有個能聽懂獸言鳥語的富有商人在村裡養了很多牲畜。
一天,商人聽到家裡的黃牛向驢子抱怨說為什麼驢子可以輕輕鬆鬆地躺著睡覺,吃的也是乾淨的草料,偶爾出去馱主人出去一趟也是早早地就回來了,而自己卻要在田裡沒日沒夜地幹活。
驢子聽了,給黃牛支招,要黃牛裝病,見了食物草草地吃幾口就不再碰,沒事兒就躺在地上,做出病懨懨的樣子。
黃牛試了驢子的計策,果然有用,它也過上了驢子之前過的生活,雖然吃得少,但也不那麼辛苦了。
但驢子就沒那麼幸運了,它要代替黃牛出去耕地,每天累死累活,脖子都被磨出血了。黃牛見此情形,連連感謝驢子的大義。
其實驢子內心叫苦連連,悔不當初。然後它又對黃牛說了一番建議,這些話自然又被商人聽去了。
驢子聲稱自己聽主人說,黃牛老了不中用了,要把黃牛拖去集市上殺了賣了。然後驢子建議黃牛要重新開始好好吃飯,用心耕田。
黃牛嚇得面色慘白,果然依驢子所言行事。
第二天,黃牛見了商人,表現出活力四射的樣子,搖頭擺尾,甩蹄蹬腿。商人對這一切變化的原因心知肚明,不由得哈哈大笑。
商人的妻子不解,問商人因何發笑。商人不能透露自己能聽懂獸語這個秘密,便神神秘秘地稱這是天機,不可洩漏,否則自己會命喪黃泉的。
妻子哪裡肯信他這種解釋?執意要他解釋為什麼。
商人無可奈何,只得答應。擬好遺囑,邀請家裡的親戚朋友們匯聚一堂,做了見證。準備說出秘密之後,就慷慨赴死。
臨了,又覺得心有慼慼。便託詞出門小解,做個準備。
出門來又聽見家裡的狗和公雞在聊天兒。
狗對公雞說自己的主人就要死了,公雞大罵主人窩囊,它自己有40只母雞,但它把它們管得服服帖帖的,沒有任何一隻母雞有怨言,而主人只有一個妻子,卻被逼到這種程度。
公雞認為主人應該採一把桑樹條,把女主人關起來打一頓。
商人聽了,茅塞頓開。依公雞所言,把妻子騙到屋裡打了一頓。妻子連連求饒,稱再也不敢逼迫商人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
然後,夫妻二人攜手出屋,和好如初。眾親友大感欣慰,大家沉浸在幸福歡樂的氛圍之中……
故事講完,女兒不明所以。
宰相解釋道:“我是怕國王會像商人對待妻子那樣對待你呀!”
可見,這個故事90%內容的意義都不大,但是它又包含著一些影響後文的關鍵資訊。講故事的人一般會保留每一個細枝末節,但寫故事的人若將這些細枝末節保留下來,就會顯得文章很冗長。
所以,“說重點!”,實在是一種高階的表達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