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這朗朗上口的愛情名句,千百年來為人們所贊誦。它出自著名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
白居易,唐朝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世之人稱為“詩王”“詩魔”。他和李白、杜甫三人被稱為唐代三大詩人,他們三人成為了唐朝詩壇中最閃亮的三顆明星。
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而衰進入了衰退期,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白居易就出生於這樣的亂世中了。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一、“長安米貴,居大不易”,少年成名的白居易。
白居易出生於一個小的官宦家庭,幼年在家庭的薰陶下,五、六歲時就開始了學詩,到八、九歲時就懂得聲韻。幼年時期的白居易,學習是非常刻苦的,以至於成年後,頭髮很早就白了。
白居易十五、六歲的時候,來到了京城長安。
當時長安城中最著名的詩人顧況,為人非常孤傲。當白居易帶著自己的詩稿來拜見他時,顧況一看白居易是一個這麼年輕的人,就有些輕視他。
當他得知白居易的名字,不由得大笑起來,說道:“長安米貴,居大不易”。他的意思當時長安的物價非常昂貴,米很貴,吃飯都成問題,居住更不容易了。
可是當他看完白居易的詩稿《賦得古原草送別》後,對“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大為讚賞,說道:“有句如此,居亦何難。”意思是你有這樣的好詩句,居住就不難了。
白居易在長安一舉成名。
二、千古傳誦的《長恨歌》、《琵琶行》
公元806年,白居易在周至擔任縣尉之職。一次,他和朋友在外出遊玩時,感慨中談到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白居易便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愛情悲歌《長恨歌》。這一年,白居易三十五歲。
《長恨歌》是一首長篇敘事詩,全篇一百二十句,描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表達了他們的愛情“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悲劇結局,藝術地體現了現實生活,成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
兩年後,白居易被調回了京城長安,擔任左拾遺職務,並且兼任翰林學士了。他的內心充滿了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使命感。
對於那些位高權重的大臣和宦官,他常常不顧後果,提出批評,要求約束他們的不法行為。甚至對於皇帝唐憲宗,他也當眾批評,令唐憲宗心裡非常不高興了。
同時,白居易看到民間百姓疾苦,他又竭力為民請命,仗義執言。這樣的白居易,自然是不受朝廷喜歡的,遭人忌恨了。
公元815年,京城長安發生了一件震驚天下的刺殺事件,宰相武元衡被人當街刺殺。
白居易就上書朝廷,要求嚴懲兇手,查清幕後主使。這個時候的白居易,官職是太子的左贊善大夫,這是個虛職,他不能過問朝廷的事。
因此,他又得罪那些權貴們了。他們編了一個罪名,說白居易不孝,原因是白居易母親因為賞花墜到井裡死了,白居易居然還寫賞花詩。就這樣的藉口,把白居易貶為江州刺史。
隨後,又找了個無端的理由,把白居易再貶為江州司馬,江州也就是現在的江西九江。被貶到江州後,白居易的心情非常失落,江州司馬這個官職是個閒職,他什麼也做不了。
就是在這裡,白居易寫下了另一首千古名篇《琵琶行》。
《琵琶行》透過琵琶女高超彈奏技藝和不幸的經歷,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表達了作者與她的同病相憐之情。“相逢何必曾相識,同是天涯淪落人”。
《長恨歌》與《琵琶行》是白居易詩歌藝術的巔峰之作。
被貶江州,成為了白居易人生的轉折點。以後的他,變得明哲保身,隨遇而安了。
三、新樂府運動,和元稹超越生死的友情。
說到白居易,一定離不開元稹。元稹也是一名非常優秀的詩人,他和白居易的名氣一樣大,被並稱為“元白”。
白居易三十歲那年,與元稹相識,元稹當時二十三歲。由於他們有著共同的政治理想,相似的經歷和愛好,他們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也成為了政治上的盟友。
在元稹蒙受不白之冤的時候,白居易毅然站在元稹這一邊,為元稹仗義執言。白居易被貶的時候,元稹也是自始自終,站在他身邊,支援著他,鼓勵著他。他們之間的友情經歷了各種生死考驗。
同時,他們之間的友情,也體現在他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裡。這些細節,在他們各自的詩篇中都能找到。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白居易和元稹的友情,超越了生死,他們一生相交,彼此之間互相幫助,互相支援。
白居易和元稹在詩歌創作上有著共同的主張,具有極強的現實主義色彩,因此,他們兩人也成為了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