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訓》中有言:“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誠然,雖人與人相處須用話語溝通,但話不在多,而在精。
壹
謠言殺人
《論語·陽貨》中說:“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在路上隨意聽到的話就到處宣揚傳播,是沒有道德的。別人很可能因為不經意的一句話而身陷囹圄,甚至招來殺身之禍。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牛辛苦地耕田回來,狗過來看它。牛和它訴苦說:“我每天耕地真的是太累了,很想休息一天。”
狗離開後,遇到了貓,對貓說:“牛大哥說它太累了,想休息一天,也確實,主人給它的活實在太重了。”
貓轉身就對羊說:“牛抱怨主人給它的活太重太累了,它明兒不想幹活了,想休息一天。”
羊又對雞說:“牛抱怨主人給它的活太重太累,不想幹了,是不是其他主人對他的牛也是如此。”
雞又對豬說:“牛不想再繼續給主人幹活了,想去別家看看。主人一點兒也不心疼它,給它幹那麼重那麼累的活,還用鞭子抽打它。”
晚飯時,家裡的女主人去給豬餵食,豬對她說:“我要跟您回報一件事,得好好教育教育牛了。不然它要離開這裡,去別人家了。”
餐桌上,婦人對丈夫說:“豬跟我反映,牛想要離開你,換一個主人,你要怎麼處理?”
男主人聽後,很生氣地說:“對待不忠誠者,殺無赦!”
於是,一頭辛苦勞作又老實的牛就被謠言給“殺”死了。
《荀子·大略》中寫到:“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智者。”
滾動的球掉進了凹陷處,就會停止;謠言傳到聰明人那裡就會止息。
在聽到一些模稜兩可的謠言時,我們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嘴,不做謠言的散佈者。
而我們聽到真實的資訊時,也應實事求是的說出去,不誇誇其談,添枝加葉。
貳
讒言害人
謝靈運在《詣闕自理表》中寫到:“夫自古讒謗之,聖賢不免。”
自古以來,聖人賢者都避免不了因他人的嫉妒,而受到讒言的傷害。
戰國末期,韓非生於戰國七雄之一的韓國,他自幼聰明好學,與李斯一同師承於荀子。
後來,他寫的書流傳到了秦國,嬴政讀後非常欣賞他的才華,便發兵攻打韓國,韓王只好將韓非交出。
這讓深知韓非才學的李斯感到不安,於是李斯就夥同大臣姚賈在秦王面前誹謗韓非,說韓非本是韓國的公子,不會真心助您,日後他回到韓國,定將成為您的禍患。
秦王相信了李斯的讒言,將韓非打入獄中。為除後患,李斯又逼其在獄中服毒自殺。
從古至今,聖人賢者被小人讒言所害的例子數不勝數,為何會造成這樣的局面呢?
《新語·輔政》中有言:“饞夫似賢,美言似信,聽之者惑,觀之者冥。”
讒言害人的小人,都是源自嫉妒和自卑的心理。他們往往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強。如若遇到強者,便生怕自己的地位不保,從而使些上不得檯面的陰損招數,誣陷他人。
然終究邪不勝正,他們雖可一時得逞,但最終的結局都是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叄
惡語傷人
《荀子·榮辱》有言:“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之言,深於矛戟。”
意思是:與他人說話時,有禮貌,尊敬別人,會讓人覺得比穿上布帛還要溫暖;與他人講話,尖酸刻薄,則會給對方心理造成極大的傷害,比用長矛刺他還要痛。
曾看過一個民間故事:
明末清初,一個姓李的老嫗,為人尖酸刻薄,經常出口傷人。
李氏嫌棄女婿王才家境貧寒,常常大罵女婿無用,更將他祖宗十八代戲謔一遍。女兒小蓮勸說無果,反被李氏趕出家門。
村民大寶家膝下無兒延續香火,李氏便說:“你祖上無德,豈會有兒子?”
王大寶怒從心起,質問她:“我家雖不富裕,但祖祖輩輩從不做傷天害理之事,我與你無冤無仇,你為何如此惡言惡語?”
小蓮半年後,回家便見到母親臥床不起,問起緣由,李氏指了指嘴巴,說她口生爛瘡,水飯均不能下嚥。後請來郎中,郎中連連搖頭,說無藥可治。幾日後,李氏便一命嗚呼。
村民得知此事後,都說是李氏惡語傷人,遭了天譴,終是咎由自取。
古人言:“利刃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
用尖利的刀子傷了人,傷口很容易癒合,但用惡毒的話語傷害了別人的內心,人家可能會記你一輩子。
出口傷人不僅會損害我們與他人之間的感情,還有損我們自身的形象。
所以話到嘴邊要三思,不要因為一時的心急嘴快說了不該說的話,到頭來傷害了別人卻不自知。
肆
知言 知不言
韓愈曾說:“不知言之人,烏可與言;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傳。”
不明白理解語言的人,無法與他溝通,而通曉語言的人,哪怕不說話,意思也可傳遞過來。
說話是一門藝術,話前應三思,避免惡語傷人;頭腦要清醒,以免讒言害人;不人云亦云,以訛傳訛,減免對他人的傷害,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也是處世的基本準則。
點個在看,願你我皆不被惡語所傷、讒言所害、謠言所毀,亦能做個說話恰到好處,不道聽途說之人。
作者簡介:碧月,一位熱愛古風,喜歡看虐文,立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美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