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鳳陽的寺廟,最有名的莫過龍興寺,但龍興寺的前身叫於皇寺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之前也聽摩友講過這個寺廟遺址,據說只剩一口老井,上個月抽空實地去看了看。
360百科: 於(Wu,音"烏")皇寺為明太祖朱元璋出家為僧的寺廟,在今鳳陽城西南,明皇陵景區西北側。
歷史沿革:
於皇寺始建於何年已不可考,可知的歷史是早在北宋就已建成。
宋金戰爭時,被金人所毀,後又修復。
宋蒙戰爭中寺被毀,為躲兵亂僧人四處逃亡。
元代,一位於皇寺逃亡的僧人"宣"回到了於皇寺舊址,重建了寺廟。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毀於兵火。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於皇寺當和尚。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朱元璋下詔重建於皇寺。因於皇寺舊址離皇陵太近,於是異地重建。洪武十六年,九月,於皇寺重建完工,朱元璋賜名"大龍興寺"
我後來查閱鳳陽孫祥寬老師的博文,也有專門對廟址的考證記錄:
朱元璋早年出家禮佛的寺院於皇寺,其遺址在今鳳陽縣城西南二十營村南數百米處。據朱元璋親撰的《龍興寺碑》載:“寺昔於皇,去此(龍興寺)新建十有五里,奠方坤位乃於皇舊寺也。”
吳晗《朱元璋傳》說:“皇覺寺原來叫於皇寺,座落在孤莊村西南角山坡上。這個寺的規模相當大,一進山門,兩邊排列著四大金剛,橫眉怒目,中間坐著大肚子彌勒佛,一臉笑容。背後韋馱菩薩拄著降魔寶杵,是個護法神。二進是大雄寶殿,坐著如來佛,兩旁是十八羅漢。三進是禪堂,左邊是伽藍殿,右邊是祖師殿。”,所記於皇寺的位置與舊址實地調查相符合。但是,史籍與方誌對該寺的位置多有誤記。
明天啟元年(1621年)修纂的《鳳陽新書》載:於皇“寺在縣東南二十里。”東南為西南之誤,因當時治所在龍興寺西北幾里外山後(今鳳陽縣城北山後街村),應在西南二十里。後來編的明地理總志《肇域志(南畿)稿》也誤載“皇覺寺,在(鳳陽)縣東南二十里。”清乾隆《鳳陽縣誌》沿用上述志書之說,殊不知鳳陽縣治已於康熙六年(1667年)移到西南山前明中都皇城內,不僅方位誤記,距離於皇寺也近了幾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f45ec10102vo4n.html
鳳陽地界跑了很多地方,按理講皇陵附近找個於皇寺難度不大,但其實由於我的疏忽,折騰了三個莊子才問到。
按照摩友給我的地址導航到鳳陽吳小庵村,導航結束了,說目的地在我的附近,我一看兩邊都是田地,根本無法找到哪裡有古井,必須到村子裡找人問路。
你們看這塊地方的村名就知道過去這裡充滿歷史故事,二十營、蘇小營,這都是明朝過去駐紮的部隊。城柺子就是城牆的轉彎處,還有那個北牆村。
我到吳小庵村口向一位老大爺詢問,其實他講往東有條路,再往北就到了。
我一聽太高興了,謝過大爺,油門一抖,好嗎,路口沒看見,又到了下一個村子了。
後來才知道,老大爺講的路口就是這個,我以為是大路,這田埂小路就這樣瞬間錯過。
這個就是北牆村,皇陵就在南邊不遠。又是遇一大爺,非常熱情,給我講了東西兩條路,最近的路還是要回去,否則繞得太遠。
我又回頭,快出吳小庵村了,見路邊豎著文物保護樁,覺得這個肯定和我要找的遺址有關係,我最好還是進村再找人打聽一下。
院子裡走出一精壯赤膊的漢子,這大哥身材真不錯!給我指路更是講得精確。
反覆強調是村東頭有條向北的土路,左手邊的土路!
這條村道,摩托車來回跑幾趟了,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我在出莊子之前,又向一對父子再次詢問,幸虧這是內地,村子之間也不遠,要是到了西北,錯過一個路口可能就要白跑上百公里。
好人一大堆,過了小橋,田裡又遇一老哥,再次確定了那個路口的位置。
他家田裡的稻子倒了一大片,他說這是種給自己吃的,品種口感好但抗倒伏差點。
終於找到往北的土路,其實最早的大爺講的就是這條,怪我性急,摩托車又太快,錯過了二次。
這嘎新的車第一次走這樣的田埂路,路上全是齊膝的草,地下車轍壓得路很不好走。
我又一次看到文物保護樁子,路更加不好,算了,把車紮在田埂上,走過去。
稻穀飄香,玉米金黃,再加上藍天綠樹,又一個秋天豐收的田野。
來到一片樹木較多的地頭,一笑呵呵的大叔似乎在等我的到來,我一說找井,他說就在前面,徑直領我過去。
不過他家地裡這焚燒秸稈的做法,還是不提倡的。
來到古井前,我就掏出手機忙活拍照,說句實話,如果單憑導航不問人,我很難找到這田野深處的老井。顯然這裡除了鳳陽縣立塊保護碑,其他也沒什麼維護措施。
360百科:如今寺址地唯留下一口約700餘年的老井:這口井儲存完好、清水依然。此井深約6丈,內直徑95釐米。上覆蓋用一整塊大石鑿成的井欄圈,直徑120釐米,內徑65釐米,高80釐米。
井欄雖沒見到很深的繩痕,但老井的四圈砌著一層又一層的整齊小磚。
大叔說以前二十營村裡都到這打水吃,這附近幾個村裡的人都稱這位二十營老井。比問於皇寺可能他們說不清楚,但一說這口老井都知道。
井邊還有塊大玉石,傳說是以前和尚坐著休息的地方,這肯定也是朱元璋小時坐過的石頭。
360百科:元至四年(公元1344年)四月,濠州(今鳳陽)發生瘟疫,朱元璋的父母、長兄在十七天裡相繼染病而亡。鄰居汪母憐憫朱元璋,於是讓其子備禮,送朱元璋到於皇寺為僧。
靠著收租子維持生活的僧人們,由於濠州一帶近幾年連年受災,雖想盡辦法,仍收不到租子。長老們認為,如果長此下去,於皇寺就要關門了,不如各自為計,有家者歸家,無家者外出雲遊,待度過荒年再回來。在寺廟僅做了五十天小和尚的朱元璋,背上了包袱,告別了長老,就此朱元璋向著元末戰亂的社會邁出了第一步。這一天是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12月26日。
360百科:朱元璋像一隻孤舟,在人世的大海漂泊了三年,於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返回於皇寺。元末社會爆發了震撼全國的紅巾軍起義。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起義軍攻佔了濠州,並焚燒了於皇寺,寺裡和尚全部逃散,朱元璋為躲避戰亂離開了於皇寺。幾天後因走投無路,幾天後又返回被焚燬的寺廟,接著朱元璋收到了濠州城裡湯和的來信,信裡湯和讓朱元璋從軍參加起義軍。朱元璋徘徊了很久,最終他在佛像前卜上了一卦,恰巧是大吉大利之卦,最終他決定投奔起義軍。就此展開了朱元璋的戎馬生涯。
寺是看不到了,不知被燒燬多少次,就算撐到新社會,還有文革一難,文物是蕩然無存了,只剩一地磚頭,大叔說這塊地,當地人就叫“瓦渣地”。
隨便田埂旁都能看到破磚碎瓦,可惜瓷片不多,大叔說,農民種田,瓷片和瓦片紮腳,年復一年早清理差不多了,他說前面一塊地裡還有。時間關係,我也沒到田裡細找。
這塊略高於旁邊的田地就是當年於皇寺的廟址遺址,往南不遠就是皇陵,前面田野裡的文物保護樁,其實就是過去大明中都城的外城所在。
360百科:鳳陽縣府城鎮二十營村(朱元璋故居)旁,一片明顯高於四周的田地,一半已種上油菜,另一半仍空著。據當地農人介紹,這兒四周土地平坦肥沃,唯獨這片地方很是奇怪,莊稼雜草都不見長。據明史專家考證,此地遺址確認為明太祖朱元璋早年出家當和尚的寺廟"於皇寺"。
幾朝風雨樓臺倒,只剩老井破磚頭。我也五十多歲才知道朱元璋是在這裡剃度為僧,鳳陽還有於皇寺。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朱元璋下詔重建於皇寺。因於皇寺舊址離皇陵太近,於是異地重建。洪武十六年,九月,於皇寺重建完工,朱元璋賜名"大龍興寺"。
這就是過去城牆遺址,中都城的外城。
離開於皇寺遺址,我又驅車前往鳳陽山臥牛湖,去河南村山裡梅老闆那看看。由於和標題不符,就隨便上幾張閒照,也算我這半天的收穫。
梅老闆這每年我都帶朋友或家人來玩,順便吃地道的農家山果和走地雞,兩口子人樸實厚道,柴鍋土灶 ,經營這個簡陋的山莊,實屬不易!
今天抽出幾個小時,看了二十營的老井,也知道了於皇寺的歷史。遇到很多熱心的老鄉,最後還在鳳陽山飽覽了臥牛湖的晚霞,彷彿還能聽到龍興古剎傳來的悠揚晚鐘……
我這雖不是興盡晚回舟,也算是踏著夕陽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