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說了,“雙減”之後,家長要做好自己的事。
首先,當然是言傳身教。言傳,是將你人生的經驗說給孩子聽。注意,是經驗,生活中你積累的處理事務的經驗,是孩子需要的時候,你以過來人的角色給孩子的生活一些支援,不是教條,不是你覺得。身教,是用自身處世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重點在身教。
其次,拒絕暴政。很多年前我就說過,暴政之下必有謊言,這是真理。暴政的後果很嚴重,要麼孩子變得沉默寡言、喪失自信、抑鬱寡歡,要麼就在他身強力壯的時候加倍奉還。這種例子很多很普遍。
第三,目標可見。定好可實現的小目標,不要好高騖遠。抓住今天和明天,做好學習、生活的事,一點一滴、一磚一瓦,打好人生髮展的基礎。
第四,做堅強的後盾。孩子的成長需要安全感,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最強有力的支撐。只要是孩子正確的需要,盡全力去滿足,讓孩子成長沒有後顧之憂。
第五,少說多做。孩子的行為習慣有偏差,不要用說教或指責的方式去教育。行為養成習慣,習慣構成性格,性格造就人生。批評指責習慣、性格,就是捨本逐末,要在行動上下功夫,讓“做”成為改變一切的基礎,如果孩子不細緻,就讓他去做細緻的事。
第六,不做老虎。老虎最令人討厭的是呲牙咧嘴的外觀和山大王的自詡,老子天下第一。大多不善言辭、不自信、遇事手足無措的孩子背後,一定有一個能說會道的爹,特別是媽,話都被你說完了,孩子還有什麼話說!
第七,謹防精製。現在懷個孩子不容易,生個孩子不容易,養個孩子就更不容易。孩子從出生到成長,都是科學養育,精製得很。但將來的社會生活就是要摔打這種精製的,因此,科學精製的養育要經得起生活的摔打:精製養育,放養摔打。
第八,不要做夢。絕大多數家長喜歡做夢,做自己的夢。自己人生的缺失,有意無意地希望在孩子身上圓滿,並試圖將自己人生的矯正,實踐在孩子身上,這會讓孩子活得很累、很不像人,缺失自我。
結語:“雙減”之後,家長要做好什麼呢?不是讓孩子做好孩子,而是家長要做好自己,可以給孩子一些經驗、體驗的支援,不要給孩子規劃、定義:他不屬於你!他們都屬於誰呢?想想就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