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兒童心理學雜誌》刊發了一項新的關於學齡前兒童情緒的研究。當中、美、日三國的學齡前兒童失望的時候,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為此研究團隊為生活在美國密歇根州、中國北京和日本東京的學齡前兒童送去了“令人失望的禮物”,以觀察不同國家的小朋友會有什麼不一樣的反應。
首先,“邪惡的叔叔阿姨”為小朋友們準備了各式各樣的禮物,有他們會喜歡的玩具比如消防車、吹泡泡機,也有破梳子、瓶蓋等“最差禮物”。首先,小朋友們一個一個被要求按最喜歡到最不喜歡將禮物排序。然後,他們被告知,一會兒將收到他們最喜歡的禮物。不幸的是,孩子們收到的是他們最不喜歡的禮物,比如破梳子。
可憐的小朋友多麼失望呀,有一些直接說出了他們很失望。然而,令人驚訝的是,說自己很失望的小朋友們,在收到禮物時,更有可能表現出積極的表情,如微笑。而大人離開後,他們才表現出不高興的表情。
這表明,即使是學齡前兒童也懂得在社會環境中向他人“隱藏”自己的失望情緒,也是“小小社會人”無疑了。
值得關注的是,中、美、日三國小朋友有一些不同的反應。無論是送禮物的大人在場的情況下還是大人走後自己單獨在房間裡面的時候,美國的小朋友都比中國或日本的小朋友表現出更強烈的悲傷情緒。
美國以白人為主的城市中產階級文化非常重視向別人表達自己的需求,並透過展露自己的情緒來表達真實的自我,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情緒。
相反,在中國和日本的文化中,控制自己的情緒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表達強烈的情緒可能會破壞群體和諧。然而,年僅三四歲的孩子就已經知道並遵循這一文化價值觀還是非常令人驚奇!
中國和日本的學齡前兒童經常被教育在別人面前應該如何表現,所以他們表現出的悲傷和其他消極的表情比美國的兒童少。
雖然同在亞洲文化下成長,中國和日本的小朋友也有一些微妙的差異。日本兒童在收到令人失望的禮物後,顯示出中性面部表情的減少(中性表情是指眉毛處於靜止狀態,眼睛正常睜開,嘴巴放鬆)。然而,中國兒童整個過程中都表現出中性面部表情,且程度差不多。
說白了,他們展示出“撲克臉”。在被問及自己的感受時,中國小朋友也最有可能說他們感到“傷心”或“糟糕”。那麼,有趣的情況出現了,如果中國兒童傾向於“壓制”面部情緒表達,那麼為什麼他們更有可能說自己不太開心呢?
一方面受文化的影響,中國的小朋友可能已經知道,在失望的時候也不能讓自己的面部表情出賣了自己的“壞情緒”,但是另一方面,他們能很敏銳地抓住大人或者文化環境提供給他們表達感受的機會。
所以不要看孩子小小年紀,可能早已進階為小小“社會人”。現在的家長都重視孩子的情緒管理,在文化的背景下了解孩子的真實情緒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資料: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22096520304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