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 Walter Mischel 進行了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有600多名四歲左右的兒童參與這個實驗,在實驗開始時,工作人員在每個孩子面前放了一塊棉花糖,並且告訴孩子們,他需要離開房間15分鐘,等他回來時,如果棉花糖還在桌上,那他就會再給孩子一塊棉花糖,作為獎勵。
實驗結果是,每三位孩子中就有兩位吃了棉花糖,有的孩子在房門關上後就迫不及待地吃掉了,有的等了一段時間才吃。而1/3沒有吃的孩子,他們會看著棉花糖,極力控制著自己的慾望,有的閉上眼睛、有的去舔上一口,或者透過其他方式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實驗沒有到這裡就結束,在14年後Mischel又進行了後續調查,發現當年可以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普遍“更具有競爭力”, 可以進入好的大學。至此他提出了一個重大的發現:就是延遲享樂的能力,是決定孩子今後成就的重要關鍵。
棉花糖對於孩子的誘惑無疑是巨大的,可以說棉花糖在四歲孩子心中的分量要超出很多成年人要面臨的誘惑。由此聯想到大學生們面臨的棉花糖誘惑也實在是不少,他們表現如何呢?
第一個棉花糖應該是網路遊戲了。如果從網路公司的角度看,很多網路遊戲是成功的,尤其是最近某遊戲,不但成功佔據了大學校園、中學校園,更成功的佔據了這些學生的大腦。他們大量佔據了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手遊的便利之處是隨時隨地的可以遊戲,可以很方便的進入遊戲。相比過去必須電腦上執行的遊戲,他們對時間的侵蝕更加厲害,而且防不勝防。
我對網路遊戲是持否定態度的,因為我沒有看到它的一點正面作用。在我看來,這東西就像網路毒品一樣,玩上就心花怒放、忘乎所以,不玩就無精打采、六神無主。
第二個棉花糖是網路小說。如果說隨著社會生活的快節奏興起了快餐文化,那麼網路小說就是網路普及的結果。這些胡編亂造的小說以吸引眼球為主,全然不顧什麼價值觀和文化性。靠穿越的預知能力和變異的無敵技能,或者就是霸道總裁等等來吸引無知少年少女。這東西比網路遊戲更甚,直接控制了人心,顛覆了價值觀。
第三個棉花糖應該是短影片吧。開啟應用就停不下,總是對自己說看完這個就關掉,結果是一直看到頭暈眼花才罷手。確實有優秀的作品存在,但更多的是下作無底線,作者收穫了流量變現了財富,看官浪費了時間糟踐了健康。有個名詞叫奶嘴計劃,感興趣的可以查查去。
我們生活在一個慾望交織的世界,每個人都面臨各種棉花糖的誘惑,受不了誘惑的,享受了一時快樂,消磨了奮鬥意志,最終失去了很多成長機會。
你的棉花糖還在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