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浙江自駕遊。
來到湖州市的德清縣,有一個景點“必打卡”:新市古鎮。
新市古鎮是一個有著1200年建制史的典型江南水鄉特色小鎮,千百年來人們枕水而居,以水為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個個沒有圍牆的小“院子”,它們被稱為“潭”。
所以,新市還有一個別名,叫“仙潭”。
看到這個名字,我們一行人不約而同脫口說道:仙潭很好聽的呀!要是沿用別名叫“仙潭古鎮”該有多好。
【潭】
從古至今,新市人都習慣於按“潭”來劃分區塊。
明朝學者陳霆在他編纂的《仙潭志》中記錄到:新市有“三潭”。覺海寺處是一潭,通仙橋處是二潭,駕仙橋一帶是三潭。再往後,就出現了“柵”。
去過烏鎮的小夥伴應該都聽說過“東柵”、“西柵”這樣的名字。事實上,這個“柵”字並不是烏鎮或其他某個地方的專屬。江南古鎮水路四通八達,呈十字形的河道將交匯處的街市分隔開來,它們都叫“柵”。如今的新市古鎮旅遊線路圖就像一個斜著的“曱”字,不封口。
新市古鎮幾乎位於湖州市和杭州市的正中間,靠近京杭大運河入口,周圍水路細密、清晰而不間斷,如此規模的河網脈絡絕非一朝一夕、千年百年蹴就。果然,鎮上的人告訴我說:雖在現存最早的史料文字記載中,新市古鎮始建於公元308年,但這其實也不能算是“最早的年代”,而僅僅是新市鎮商貿文化興起的年代,新市的人類居住史要比這早得多,第一波“散戶”出現於數千年之前。
雖說如今的新市古鎮安靜、收斂,不爭不搶,也不顯眼,但在我的感受中,它實在是一個歷史久遠且文化氛圍“執拗”的江南老城。而其執著之所在,和南天師道的“教主”陸修靜有關。
【仙】
三國時期,吳國有一位著名的軍事家叫陸遜,陸修靜是其家族侄系的後裔,家在新市隔壁,生在天下大亂的南北朝。南朝經歷宋、齊、梁、陳四代,陸修靜出現在“宋”時。
作為道教的“上清派”祖師,陸修靜奉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為最高的神仙,專注於內修,而不重視煉丹,不會守著煉丹爐子打坐,而以雲遊四海和隱居為樂。陸修靜和弟子們見新市天相吉瑞、水脈綿延,三潭奇景使人流連,遂隱居此地。
這位道家仙人一輩子只幹了三件事兒:第一,遊山玩水。第二,對道教的經典進行歸置和分類。第三,給新市添了個“別名”,就是仙潭。
縱觀陸仙人這一生,可以說是啥啥都沒耽誤,千古美名,非常精彩:
陸修靜對於道教的貢獻是極其巨大的。一方面,上清派的修煉之“法”與中醫相結合,被稱為“壽世長生之妙典”。另一方面,經他一整理,原先“一盤散沙”的江南道教典籍在這一時期形成了一個“樣板”體系。這個體系在隋代被奉為經典,後為唐代和宋代的“上層精神”社會所沿用,以至於陸修靜去世600多年之後,宋徽宗還封其為“丹元真人”。
此外,陸修靜所撰寫的《三洞經書目錄》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道教著作,其思想延續數百年之後,才於元代歸併於“正一道”中。
我們在之前的遊記中曾經提到過,魏晉南北朝是佛教進入中國並大力發展的重要時期,事實上,此時期也是中國的儒家和道家兩大教派大力發展並與佛教融會貫通的時期。舉個例子:
在陸修靜創立“南天師道”的同一時期,北方也有“北天師道”,其代表人物叫寇謙之。
寇謙之生前給後人留了一個任務:要建一座“上延霄客,下絕囂浮”的空中寺院。於是40年之後,山西大同就有了懸空寺。
山西懸空寺掛在山壁之上,三面都是懸崖,場面雖算不得宏偉,但卻極其壯觀。據說這位天師的弟子們當時精心挑選了恆山上的這麼一處崖壁,籌集了很多很多錢才將其建成。而這個懸空寺作為“世界岌岌可危的十大建築”之一,裡面居然是一個“大雜燴”之所。
人們驚奇地發現,作為一個“道觀”,懸空寺裡不僅供奉著孔子、老子,還有釋迦牟尼、觀音等各種佛與菩薩,並且建有關帝廟。也就是說,它把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都集中在了這“一院兩樓”中。在歷史上,這種現象被稱為“三教合流”。
而我們本文提到的這位陸仙人,就是三教合流的大力倡導者。
在陸修靜在出現之前,魏晉時期的道教文化是缺乏組織、不成體系、“真偽混淆”的,而陸修靜花了半生的時間將道家理論編排成了一套成規模、有著嚴密結構的“經訣”,為後人研究道教學說的理念以及儒釋道三者之間的關係,包括南北道教歷史的發展都有著重大的幫助。
當然,陸修靜對世人的影響還遠遠不止這些,他最“震撼”的功勞在於:以其深遠的道家思想把新市古鎮的整體氣質這塊兒“拿捏得死死的”:
新市留存下來的古建築風格始終融合有道教精神的裝配,包括新市鎮地形之風水寓意都帶有明顯的道家理論色彩。在史料記載中,1000年前的新市古鎮仰天俯地的“三潭九柵”之區域規劃和設計帶有顯著的八卦意味,青龍橋、白虎橋、朱雀橋、玄武橋四象兼備……
可以說,到新市古鎮必旅行,如果錯過陸修靜的傳奇故事,就等於錯過了“仙潭文化”的根源和精髓。
【仙潭】
傳說,陸修靜在新市古鎮隱居之時最喜歡的就是家門口的古潭,經常聽到潭底有琴瑟和鳴之聲。又有傳說,陸修靜之所以後來“失蹤”了,是因為從天上飛來一隻仙鶴,帶著他“飛仙”而去……歷史已經走遠,新市古鎮的水路格局幾經變遷,後來新市老百姓為了紀念這位雲遊傳道、廣施正能量的“大仙人”,就口耳相傳地將自己的家園稱為“仙潭”。
至今,新市古鎮上的很多建築、橋樑的名字中都保留著“仙”字:通仙橋、駕仙橋、會仙橋、陸仙樓……印象最深刻的是新市古鎮入口處那隻小小的六角“吟仙亭”,兩側的楹聯筆墨精煉地書寫了一段故事:“憶昔真仙此煉丹佩清深夜下塵憲,自從跨鶴歸蓬島水滿寒潭月滿山。”
還有陳霆的《三潭夜月》堪稱經典總結篇:“老蛟全懶弄狂波,向晚平潭月色和。山翠已收眉尚淺,水光相湯鏡新磨。客船有笛吹楊柳,漁浦無燈落雁鵝。卻信仙人過舊隱,水絲彈處夜涼多。”在這首詩中,仙潭幾個重大“區塊”以及新市古鎮往日的美好風光躍然眼前。
新市古鎮所在的位置歷史上經歷過很多次“變縣”過程,直至宋代才正式歸屬了德清縣;通仙橋、吟仙亭、陸仙樓都曾因故移位、搬遷過。但無論新市為哪方所轄、鎮上的建築如何移轉,都沒有改變“仙人”留下古老傳統和精氣神,沉澱在新市古鎮老物件的上的“仙氣”老而彌堅。但依然要由衷地感慨一句:要是沿用別名叫“仙潭古鎮”就好了。
浙江旅行還在繼續,我們後面再聊。記得關注我,記得來看。
我是大紅姐姐,有聲電臺旅遊頻道主播,職業旅行玩家,專注小眾玩法,分享冷門目的地。旅行不是一種態度,而是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