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武義融媒體中心-武義新聞網
江南的小山村,散落在坡上、溪邊、山坳,挨在一起的算是同一個自然村,隔了一片田地菜園,或者相距有幾百步路途,亦或有幾株古樹分開,那就自成村落,另有其名了。
連那些沒有人居住的山谷、嶺頭,也都有自己的名稱。
從平坑寺遺址沿溪上行一華里許,過了鐵槓橋,有叫箬塢坑的寬闊山坳,很早以前曾經住有員外何解度大戶人家。現在田中央還有當年的古井,牛耕種時不小心會陷入進去。坑口那裡有個橋,說是東漢劉秀逃難,躲在這個橋下,騙過了追兵,避過一劫。再往上一華里就是巖塢村,有五百多人口,在山裡面屬於比較大的自然村。
村口有一座石橋,橋拱正中拱券石上楷書陽刻”睦樂橋”三字。往左走一華里多田埂和山腳小路,是幾戶人家的竹坑自然村,掩映在幾株老楓香樹叢中,路邊有黃岐樹矮籬笆。睦樂橋往右爬上高高的唐葛周嶺,以前有一範姓人家,外地遷徙來後借住在寺廟裡。口口相傳說,這個寺廟百多年前塑著高大的佛像,無人居住,很靈驗。
(二)
巖塢村有六個大姓幾個小姓。
橋頭以北睦樂路一帶住著謝姓,是最早遷徙落住在這裡,有明朝晚期建造的住宅,屋柱沒有柱礎,進深較淺,窗戶也小,中間廳堂高處掛著一塊刻字木匾。
相傳謝姓來這裡從事看山守林,是給何姓節度使,還是替十八個在京裡做官的杳巨大戶,已經無從可考。開始只有茅草鋪,後子女漸多,想造個瓦房,於是備了山餚野蔌,溪魚家釀,擇日請主人家吃飯,席間提出此意,主人滿口應許。不幾日,新房落成,宴請親朋好友,主人赴宴驚訝異常。原來這個謝姓太公領全家老少,稼穡之餘,砍樹庀材已有時日,藏於林間使人不可見,只待上次應許,幾夕而就。那位主人家也大度,只依當時官府規矩,恭喜僕家喜遷新居。
謝姓太公農耕之餘會把脈問診,善針灸治病。一次出遠門,途中經過一個村莊,看到路旁停棺,有送行人等,傷心欲絕。問清緣由,是一孕婦待產不順“過世”,他拿出隨身攜帶的銀針,請求開棺檢視,幾枚針紮下去,不久產出一子,母親也得以還魂,母子相安。原來是謝太公看到棺材下面滴出來的血是鮮紅的,遂冒死一救。民間傳說,小孩子在肚子裡雙手捧心,也是奇聞。喪事突然變為大喜事,妙手神醫傳遍四方。府太爺念其救民恩德,親授木匾褒彰其功。
(三)
謝氏十多幢房子所處相對平緩,往山上是周姓,中間隔開的道路高了一個樓房的位置。
周姓位於村子的東頭,比較開闊,從這裡開始往西邊,一路經過謝姓二期、顧氏,轉入山谷後從古家開始走高到姓葉,一華里多長以前是都有走廊或者過道連通的,也有經過人家的廚房,看到來人總會熱情的招呼,下雨天、下雪天穿布鞋也不會走溼了鞋子。到了晚上關上房門,各個屋子又成為獨立的隱蔽空間。
周姓在村裡是比較厲害的家族,解放前是保長,解放後文革時期是村裡的頭頭,九十年代又出了村書記,好像還有八百年周朝的影子,也是全村唯一造有宗祠的大家族。周姓聚居的中間地段,有一幢始建於清朝的九間頭,相傳頗為神秘。說是周太公與平坑寺的住持相交甚密,太公每天都去挑剩菜剩飯餵豬,就這樣挑著挑著就養大了子女,造了房子。有鄰居就不相信了,偷偷著看,結果發現太公挑回來的水桶裡,上面是盛菜剩飯,底下都是白洋。可見當年平坑寺有多繁盛。
周家人善武好義,男子常常功夫了得。八十年代村裡每年春節在大隊屋做戲,臺上寫個戲聯“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看戲的人入戲深了,好像也成了半個劇中人。那年不知道什麼原因,戲臺前鬧糾紛,在二樓看戲的人,清清楚楚的看到,一人上去墊腳撩掌,只一個回合,就把對手放倒了戲臺前。這位周家的武功高手,現在八十多了,體力還非常了得,百多斤的擔子在肩,步履輕盈如年輕人。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偏遠山村裡的老人還挺相信鬼神之說的。那一年周姓大隊長,深夜從區公所開會回來,鄰村幾個同伴離得近,都順道回家去了,這個村子最遠,月亮底下他一個人往回趕。走到村口睦樂橋四百田那裡,只見遠處後山山腳,一炷青煙騰起,似有亮光,便繞過去想看個清楚。待過了謝姓快要到周姓的交界地方,有一條小水溝,剛要起腳邁過去,只感覺頭皮發緊,一瞬間頭都脹大了好多,好像有一股力道把整個人推了回來,再起腳還是被推回了原地,試了幾次都過不去。於是從旁邊竹籬笆中抽出棍子,發起狠大喊一聲,順勢一棍打了下去,只見一道煙霧閃起去了後山。第二天,住在那裡一個老人還真發生了異常之事。從此以後,傍晚田地勞作回來路過那個地方的時候,大家都不太說話,腳上加勁趕緊透過。
這個村幹部有一些自己的大話,開大會時候會和村裡人說,一江春水向東流,天下財富為我們共用,如此等等。
(四)
過了這個地方從東往西,是謝姓二期,此處民居儼然整齊,錯落有序。有一幢雕樑畫棟白牆黑瓦的七間頭,是全村琴棋書畫吹拉彈唱的集聚地,特別是春節期間很是熱鬧。以前有一位走村串戶補鞋的老者,非常厲害,到這裡來歇下擔子下棋,見誰都讓一個車,甚為了得。房子列入上面文物保護,這個房子的來歷,甚為傳奇。
話說謝姓二期的太公,是個節儉非常之人,家規甚嚴,無論豐年欠季,粗食佳餚,晨昏冷暖,都不允許有剩菜剩飯。他自己樣子做在前,每次吃完飯,都要把碗裡舔乾淨,甚至用手指括起來吃得一點不剩。
異常之人有非凡之運。傳說有個外鄉人來採購木料,看中他家整塊山上的大片樹林,談妥後支付了全部銀兩,並且約好來砍樹的時間。左等右等過了幾年,都沒有見來砍樹,也不見有人來取回銀兩,這樣就即有木頭又有銀子,造了雕樑畫棟的花房。節儉真是一個美德,隱蔽子孫多少代。
(五)
平路過來往小溪邊上,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舉全村之力新修的大隊屋,三廳二井十多個寬闊的房間,分給各個生產隊,都二層,二樓也高,樓下議事記工分,樓上放谷櫃。
大隊屋旁邊平路下,是姓顧人家。平坑寺邊上那個水堆房就是他們造起來的,方便了整個村裡的人。忙的時候別的姓一般只能在晚上舂米,辛苦一些。祖上傳下來有打獵的傳統,有一年在何解度裡面那個箬塢坑打銃,遇到大老虎,一槍出去沒有打準,老虎受了傷特別兇狠,一個虎躍張開大嘴,咬住了脖子不肯放,其他人為了救人,連續在老虎口中塞入幾把匕首,老虎才鬆了口。顧姓太公得以虎口餘生。
(六)
大隊屋南門外往山谷走,就是古家,早些年需要上一個小山坡,村道再回到溪邊。小山坡上,疏籬山花,豇豆黃瓜,芝麻苞蘿,家禽田蛙,宛若秦晉世外桃源。
小溪在這裡變得比較開闊,寬處有二丈餘,遇夏天水乾時,靠山邊一半有清清流水,路邊一半是長了野草的鵝卵石溪灘,夏花開的時候,到處是蜻蜓蝴蝶翩翩起舞,鵝卵石下常常可以翻到螃蟹。
路邊走上二十幾個石頭臺階,進得黑瓦泥牆的大門,就到了古家院子,大門有石板地梁,兩邊是青磚砌就。
進得院子是鵝卵石鋪就的小道,邊上是一些年代不久的房子。從左邊泥牆的小門穿過弄堂,是古家最早的獨立院落,中間有一個寬敞的鵝卵石明堂,南北長十六步,東西寬十步,邊上一圈是相連的十多間木板房。後來人口多了,邊上又造了一些房子,也有叫食德堂的。
遷住到這裡來的緣由,是近二百年前,大太公為全族人出頭,遠走他鄉而來,他曾經騎白馬遊歷蘇杭,回來後府太爺授予名號。後面幾代習武防身,崇文好學。解放前出生的一位爺爺,傳統毛筆字硬朗,八十年代到縣城辦事,看到武陽樓沙老的題字,他說那是掃帚掃的。他在籮筐、扁擔上留下不少字,到現在還是全村最好,無人超越。
改革開放以後,古家城裡來的媳婦眼光長遠,省吃儉用,堅持讓子女讀書,成為橫山腳十里八鄉最早考出去的。後來這個姓考上大學中專的,全村最多,現在也有多人在市縣黨政機關和大學研究機構上班。
(七)
隔一條石板路,再往上走是葉姓,據說是古家大太公帶過來的。印象中他們性格比較剛烈,出過烈士。有一位長者,打獵出名厲害,爬過山裡、後樹周邊的所有大山。
(八)
與姓葉人家隔一片菜園,往上是古家二期,造了九間頭,親戚朋友送來祝賀的粽子堆滿一整間房子。那時候的後山都是鬱郁古松,前山是蒼蒼竹林。
古家二期比較獨立,沒有往山谷裡的路。在與姓葉中間,有一座年代久遠的過溪石橋,兩邊三塊豎起的石板,插在溪底的岩石基座上,非常牢固,是去大崗巖和老虎閘的必經之路。
(九)
過石橋在小溪南岸一里許,幾百年大樟樹上面,是姓張自然村,整個村莊坐南朝北。傳說祖上得過橫財,挑回來一擔洋錢,就不用幹活,天天吹拉彈唱,綾羅綢緞。後來還會走村串戶放西洋參,種時放,收時回,再後來幾代沒落。到現在才有三塊石頭壘灶燒飯的故事,創業有成,修的新房子很漂亮。
這裡開始分成二條山谷,沿左邊直上大崗巖,往右邊深谷是老虎閘。姓張人家坐落於大崗巖腳,新造的房子與雄奇美景交相呼應。
(十)
過溪中石墩回到對面山路,一路上去比較陡,路旁溪邊立著多處大塊山石,行二華里,看到有一棵高大的桂花樹,需要幾人才能合抱,也就到了西坑自然村,依山就勢散落著幾戶雜姓人家。
桂花樹旁邊是陳姓大戶,懸崖峭壁下面,高門深院十多間,地面是用糯米、石灰和黃泥精按照一定比例築的,冬暖夏涼,比現在的水泥地不知強多少。他家的左手邊是西坑山谷,翻過高崗是桑葉塢村。右手邊進去有幾條深谷,有個山坡上長滿稻閘一般大小的螢石,在太陽底下閃閃發光,還有一個山崗很像牛背,牽牛繩都可辨認。那裡山高林疏,崖邊地上長著許多九頭蘭,一到春夏之交,山風吹過 滿山蘭花香。
(十一)
其中有個叫楓樹塢的山崗上,就是老虎閘所在。此地塢口有一個瀑布,口小,上去進到裡面豁然開闊,天然盆地,山上雜木闊葉林茂密高大,林下不長雜草,很是乾淨。
從最南端的大崗巖經西坑、牛角山到牛背脊,再由北端的小竹坪轉向東面的楓樹塢,十幾華里長山脊線相對平坦,處於同一水平線。沿山脊線有一條小道,獵人可以健步如飛。
老虎閘位於山脊線的東端,清朝中期始築,設在老虎必經之地。四周和閘頂閘底,都用山上粗大的圓木搭建,一間關羊,另一間設有機關,老虎進去會自動落下閘門。陳姓太公曾經每天傍晚,把羊牽到山上關入老虎閘,早上去牽下山來餵養。如此幾年,後來曾經捕到一隻老虎。
一九九零版縣誌有多次虎患記載,其中四十七頁有說民國十年,某地山現猛虎,額白身黑,二十餘人被銜食,至次年春始平息。
陳姓太公以一己之力除虎患,世代傳為美談。
(十二)
從小竹坪再往北二里,有一處山脊頂上正中間,有一個幾丈見方的棋盤石,靠桑葉塢村一邊是雜木樹林,山谷裡有桃樹,另一邊是陡如絕壁的萬丈深淵。石棋盤上面棋盤線依稀可見,棋盤沿山脊的兩端,懸空各立著一個石頭凳子。傳說這裡是神仙下棋的地方,有一次輸棋惱火,將棋子丟去夾在了大崗巖的石筍弄那裡。還有傳說村裡有人去看棋,吃了那裡的桃子後肚子不會餓,看完棋回到村裡,已經過去多少年了。
詩書雅事,後人作有《題巖塢詩》:
祥發大崗梁,瑞靄小山鄉。
巖上鶯啼脆,塢中蘭蕙芳。
漁樵耕讀久,忠義仁勇強。
斯邑風情古,江南錦繡藏。
作者:巖塢老頭
編輯:王治鈞
稽核:朱偉躍
監製:任廣明
本文來自【武義融媒體中心-武義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