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的傳統中,如果說有哪兩個概念最為重要,那麼可能就莫過於仁與義了
其中,仁是根本,是對個人情感與德行的指導
義則是由此而派生出來的,對個人乃至社會行為的規範
如果,用中國哲學的習慣來界定二者的關係話
應當說以仁為體,以義為用
“雖千萬人,吾往矣”——義的來源
“仁義”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崇仁,孟子尚義,這是儒家思想不變的正統
孟子對“仁”進行了版本升級,把“仁”發展到了“義”
仁是內心,義是表現
他把門派的績效考評,從評價人的內在轉為外在,更具操作性
“君子抱仁義,不懼天地傾”——義的含義
義者,宜也
義,就是得宜、合宜,適當、正當
對古人來講,這是涵蓋一切行為的。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與“仁”結合最緊的是“義”
“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義”是從“仁”的品德出發所遵循的辦事原則
孟子則將“仁”與“義”廣泛地聯絡起來,共同成為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
“先義而後利者榮, 先利而後義者辱” ——中國當代中“義”字的體現
《論語·里仁》說:“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義”在古代中有克己、愛人、忠孝、誠信、信義、平等之義
到了現代,義體現在以公平正義為準則
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
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
透過艱苦奮鬥爭取和維護國家利益、人民利益
就是這些哲言蘊涵的大義所在,而且亙古不變
義是孟子關於人的價值觀與行為準則的一個重要理念
義既重視對人的內在道德修為的培養,又重視對人的外在行為的引導
對後世影響深遠,是中華
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21世紀的今天,堯山塔林,傳承義的文化,守護義閃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