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亦為大家介紹了
南海子史話——南海子的橋
今天我們精彩繼續
讓我們穿越時光的長河
一起來了解海子牆
海子牆
苑囿的“囿”字,把“有”字用四邊框住,“有”代表內有動物,四邊代表了垣牆,意思是豢養動物並建有垣牆的皇家林苑,稱為“苑囿”。南海子被稱為“苑囿”是從建起海子苑牆開始的。
南海子牆始建於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初建時是土築牆,就是兩側打上木樁,夾上木板,把兩側木樁用麻繩摽上勁,再在木板中填上三合土,一層一層用木夯夯實,這就是北方民間的大板牆。
從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到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土築苑牆一直沿用了365年。不過,海子牆畢竟是土牆,耐不住風吹雨淋和洪水衝擊,這三百多年來,一直是小修天天,大修年年,壞了修,毀了建。這些工程都是在海子裡勞役的海戶們完成的。有時,遇洪水沖毀嚴重,還要調動軍隊來搶修。明宣德年間,因洪水氾濫,海子牆被嚴重沖毀,明宣宗命明代著名將領張輔率軍搶修牆及橋道。(“命太師英國公張輔等撥軍修治南海子周垣橋道”《日下舊聞考》)
直到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海子牆的命運終於出現了轉機。這一年,乾隆皇帝到南海子圍獵,他看見衣衫襤褸、面帶菜色的海戶們,正在艱辛地修理海子牆,於是決定把海子牆由土牆改砌成磚牆,從而一勞永逸。
關於土牆易磚牆的事兒,當地民間還有一段傳說:傳說乾隆早就打算將海子牆土牆改磚牆,但由於當時庫銀拮据實在拿不出錢來,所以遲遲實施不了。善於揣摩乾隆心思的奸臣和珅看出來了,就在一旁道:“啟稟皇上,這海子牆改砌磚牆,得需要多少銀兩?”乾隆回答說:“內務府奉宸苑呈報,需銀三十八萬兩。”和珅聽了又進言說:“臣也打聽了,改砌磚牆需磚四十八層。”和珅又往前湊了湊,接著說:“臣再問皇上,大清現在共有多少位王爺?”乾隆不假思索地回答說:“四十八位”。和珅一拍大腿:“正好一位王爺一層,這既解決了修海子牆的銀兩,又給各位爺提供了報效朝廷的機會,這不是一舉兩得嘛!”乾隆聽罷哈哈大笑起來,指著和珅說道:“還是你小子鬼點子多!就這麼辦吧。傳旨,讓每位王爺貢獻一層磚的銀兩修海子牆。”
就這樣,在各位王爺的“贊助”下,南海子牆由土牆改砌成了磚牆。正如當地民謠所唱:“乾隆修海牆,庫裡缺銀兩。和珅出主意,坑了眾親王。”
海子牆在乾隆年間改砌磚牆,史料中確有記載。(“改砌磚牆九段,共湊長一萬九千二百九十二丈九尺。底厚二尺三寸,項厚一尺八寸,連蓑衣頂通高一丈。”《總管內務府現行則例》)
海子牆土牆改磚牆,乾隆皇帝很是沾沾自喜,九年後仍對此舉念念不忘,在當時財政相當吃緊的情況下,仍堅持改砌磚牆工程,也沒有盤剝當地百姓。(“海子周圍原皆土牆,夏雨每致淋頹,則海戶出力修十分之四,官發帑修十分之六,此向例也。因思海戶雖皆受田役,亦其當然。但憐其貧窮或不支,即官發帑亦每歲多費而無止期,爰命次易以磚。既免每歲之費,而海戶免此力役,受惠實多矣。通發帑三十八萬餘兩成之,受僱貧民亦資其力。然出之內府,無涉司農。”乾隆御製《入南紅門》詩注)
海子牆改砌磚工程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別的不說,用磚數量肯定就是個天文數字。僅東海牆之外(現京津塘高速路東側),當時所建磚窯就多達幾十座。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還留有很多古磚窯遺址,被當地人稱為“窯疙瘩”。
海子牆四角稱為海子角。因南海子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因此,有四處海子角,即大羊坊附近的東海子角;回城附近的南海子角;黃村附近的西海子角和鎮國寺附近的北海子角。為保衛海子的安全,當時,在各海子角建有角堡,設專人保衛,防止海子外民眾越牆偷獵海子裡的動物。後來,逐漸形成村落。如今,黃村附近還有海子角村,豐臺草橋東也有角兒堡村。
到了清末,隨著大清帝國的衰敗,南海子的廢棄,海子牆最終還是倒塌了,連那些磚頭都被海子外的老百姓搬回家,用於砌牆蓋房壘豬圈了。如今,幾乎一點痕跡都沒有了。
END
實習生:白洛凡
熱點回顧
明月星輝暖亦城,北京經開區舉辦亦城秋韻慈善音樂會
直擊現場,北京經開區流感疫苗開始接種啦!(文末附接種點資訊)
亦莊東工業區兩地塊規劃方案獲批,將加速亦莊新城生物技術與大健康產業創新發展
這裡的向日葵開啦!位置就在→
收穫滿滿!第三期《亦莊學院》落幕,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