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春天,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處隆重地送別了國之將士李德生,那是一場發生於二十一世紀初的哀悼。
5月13日深夜11時,毛主席的女兒李訥與女婿王景清,在得知追悼會於次日召開後,立即與治喪辦公室獲取了聯絡,並要求一同出席李德生同志的送別儀式。
5月14日上午,李德生將軍安然地臥在碧綠的翠竹中,鮮紅的中國共產黨黨旗覆蓋著身體,禮堂上方的橫幅,顯赫地立著“沉痛哀悼李德生同志”九個大字。
臨近中午,中共中央重要領導人悉數到場,毛主席女婿王景清對此萬感難過,從河南趕往北京的新縣老鄉們皆神色悲慟。
親屬李和平、李南征、李遠征等人,向前來參加送別的人們致意:“謝謝了,謝謝你們!”
而後,身著軍服的解放軍戰士們,整齊劃一地抬著棺木走向禮堂外。在眾人閃爍的淚光下,李德生將軍走完了人生中的最後一程。
注視著棺木遠遠淡去,一張張跋涉千里到達北京的新縣面孔,不禁涕淚交加。
“希望將軍能夠落葉歸根,新縣五萬多烈士們等著他回家。”李德生將軍的老鄉們向記者們哽咽地說出了心中期盼。
放牛娃有了人生信條:革命到底,是我的命
八歲那年,李德生為了填飽肚子,來到富裕的地主家謀生。那時候的他,白天四處遊蕩放牛,晚上就睡在簡陋的牛舍裡。
第二年,生病已久的媽媽沒有錢財就醫,不幸病逝家中,凝視著媽媽那張滄桑的臉,尚在成長的李德生感到了命運的無常。
李德生暗暗許下誓言:“此生做人,就做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母親走了,李德生與父親從此相依為命。1928年,中國紅軍解放了家鄉。一群風華正茂的工農兵積極幫助新縣的貧農階層,奪回了失去已久的土地,李德生不禁心生敬意。
在自薦下,李德生成功加入了中農紅軍童子團的一員。因為擅長帶路、送信、找路,童子團團長一職也就落到了李德生的身上。
1930年的冬天,一位紅軍營長應許了李德生的參軍請求,他飛奔回到家中,告訴了父親這一驚天喜訊。父親撫了撫他的頭:“孩子,走吧,中國需要你們,大膽地往前走,不要怕……”李德生心中記掛著這份教誨,翌日踏上了革命的路程。
跟隨著紅色軍團一路遷徙,他看見了國民黨統治的地方生靈塗炭,百姓們苦不堪言,他知道自己為何要革命。1932年,他正式成為共產黨的一員。從此,放牛娃也有了人生信條——革命到底。
1927到1937的軍旅十年:九死一生,並無悔
1927年國共合作失敗後,中國共產黨走上了一條漫漫征途,荒野、山川、草地遍佈著中國工農紅軍的身影。
參軍多年,李德生練就了認路準、記路快、偵察能力強的一身本領,不久就被挑選為隊伍中的通訊兵,後來在整編後的紅12師交通隊當上了傳令兵。
從鄂豫皖蘇區退回陣線,向川陝根據地進發時,李德生差點犧牲在了敵人的槍炮下。
紅軍士兵們穿梭了大半個中國,在漫川關打了一場突圍戰,敵軍飛機扔下炮彈轟鳴山崖。李德生和同志們穿梭於密麻的狙擊雨,踩著趨近腐朽的空中棧道,在傳遞軍令的途中,一隻腳踩進了隔板,差點掉進萬丈深淵。
走出危險後,紅軍又進軍到四川,力圖消滅留川一方的落後軍閥。
八廟埡戰鬥中,李德生所在的交通部蓄力突圍。一輪輪橫刀亂槍的對戰中,敵兵的一顆子彈偏向了李德生的前肩胛處,滲透到了肺腑深處,生命陷入垂危。
經過紅軍醫院的殊死搶救,李德生算是撿回來了一命,但由於子彈力度過大,傷害到了部分神經組織,導致左手陷入殘疾,他樂觀地抖了抖自己的右手,笑笑:“這隻還能用。”
住院期間,李德生狂補文化知識,思想和政治視野日漸開啟,獲得了黨內同志的器重,不久之後還被推舉參加川陝兩省的工農兵大會。
戎馬半生,千徵百戰,至死不敢忘憂國
1937年,日本在華夏土地上喪盡天良,全民族抗戰一觸即發。出於良好的軍事能力和政治素養,年紀輕輕的李德生榮登八路軍第129師385旅769團排長、連長、副營長、營長和太行軍區第二軍分割槽30團團長。
每到一個戰場,李德生都嚴密做好每份對戰計劃。掃蕩日本軍的數百次戰役中,他曾用一個營的兵力反殺日軍的一個大隊。
1944年的冬天,李德生向上級主動請纓,準備攻下好幾個軍隊都難以抗衡的據點。
出發前夕,司令員臉色擔憂,問他:“拿下馬坊,有什麼好決策?”
李德生篤定回應:“化妝成農民潛入敵窩,實地偵查。”
司令員擔憂起這項大膽的決定,李德生看出了這份關懷,他故作輕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望著心意已決的李德生,司令員陷入沉默,不再說話。
一月份的一天,李德生化裝成維持村的農民,身穿較為樸素的棉布褲,上半身掛塊有明顯汙垢的廚布,頭戴放風的破頭巾,手上拎著土豆瓜果就晃悠地走進了馬坊據點。
在馬坊當臥底的地下黨員瞿富才早早就等待於門口,兩人做正常的眼神交會後,瞿引領著李德生一行進入房子內部。
瞿富才接過一個籃子,向日軍哨兵露出奉承的面容,“一點農民的心意,望皇軍笑納。”
日軍哨兵沉思了幾秒,往李德生的方向走過去。而後突然一笑,往籃子裡拿出雞蛋顛了顛,捎帶了幾個燒餅放進兜裡,拍了拍李德生的肩膀,說道:“良民,大大的好。”
風波終於停下,李德生等人跟隨瞿富才進入廚房,坐在窗邊,瞿富才倒了杯水,一邊飲,一邊用餘光看向窗外的佈局,一段時間的觀察後,李德生用眼神示意向外偵察,從南門出行,穿過大院,整個馬坊地形盡收眼底。
偵察完畢,李德生請示上級,有意挑選82名官兵組成突擊隊,兩個月強化訓練後出擊馬坊。
三月四日下午,突擊隊冒著北方的大雪急行,晚上就隱蔽在馬坊附近的廢土窯洞。
臨近清晨,臥底人員劉戰才四處圍觀,方覺時機一到,摔下手裡的飯盆;突擊隊聽到暗號後,即刻狂飆突進,一舉殲滅了還在睡夢中的日軍。
自此,歷史被李德生突擊隊成功改寫,馬坊一帶再也不見日軍蹤影。
1946年12月,作戰經驗豐富的李德生擔任晉冀魯豫野戰軍、中原野戰軍縱隊旅長,率領部隊強硬挺近大別山,重建了革命根據地。
解放戰爭後期,他跟隨劉鄧首長遠走西南,解放了重慶,維護了西南地區的人民財產和安全。
在人心所向的大勢下,連連敗退的國民黨潰不成軍,中國共產黨成立新中國。
建國後幾十餘載,一片初心依舊紅
1951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擅長打硬仗的李德生來到了上甘嶺,從不夸人的王近山司令員都對部下讚譽:“李德生是頭拉不回的老牛,打仗從來都是死磕到底,有了他,我就可以回家睡大覺了。”軍隊中響起了一陣久違的笑聲。
隨後,12軍和15軍持續了一個多月的共同奮戰,與敵人反覆爭奪五十餘次,上甘嶺戰役迎來勝利。
打了勝仗後,李德生走到了“燈光”的背後,進入了北京高等軍事學院入學深造。
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憑著一根筋咬到底的精神,數理化理論知識也咬了個透,三年的學習生涯改變了李德生,獨立創造的“郭興福教學法”和大比武運動,大大提升瞭解放軍們的戰鬥實力。
1955年,功勳卓著的李德生被授予少將軍銜。進入七八十年代,李德生一直以軍人的身份嚴格要求自己,在瀋陽軍區和新組建的國防大學,他把理論落地實際,解決了諸多現實性的棘手問題,1988年,初心依舊的他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古稀之年重返故鄉,革命老區踏上快車道
1993年,兩鬢斑白的李德生回到了家鄉新縣,他坐在田間地頭和鄉親們談心:“農業收成怎麼樣?家裡的房子蓋得如何,交通還方便嗎?”
一番考察之後,李德生陷入沉思。
不久後,他自掏腰包,拿出半生積蓄在家鄉興辦了陳店鄉中學和鬍子石村小學。考慮到交通不便導致經濟落後,修建的京九鐵路還特意路過了革命老區大別山。
兩年後,走向耄耋之年的李德生再次重返故鄉,適齡的孩子們坐在教室裡發奮苦讀,新縣的路不再顛簸,李德生倍感歡喜。
鄉親們握著他的手,感激涕零:“李老,你是我們的大恩人啊……”
李德生也緊緊地握住迎來的雙手,動情地說:“這裡是我的根,我永遠記得鄉親們。”
回程的路上,緩緩而行的車窗外,故鄉和人們的身影逐漸遠去,李德生的皺紋上多了一道淚痕。
1998年,一座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的七層審判綜合樓,在新縣拔地而起,多年來制約法院發展的難題迎刃而解。
新樓落成之際,李德生親筆題名“清正廉潔,為民服務”八個大字,希望新時代的共產黨人依然流淌純正的血液,帶動革命老區的新發展。
而後數年過去,新縣鄉親們與李德生的再一次見面,竟是在那2011年春天將軍的葬禮上。
同一天,北京之外,新縣本地法院也自發舉行了悼念李德生將軍的活動。
一行清淚,幾里送行,李德生將軍的生命停止在了96歲。八十多年的革命生涯,鋪就了一曲麴生與死之歌,我們的人民,永遠懷念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