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到了一篇極好的散文佳作——阿根廷作家安東尼奧·波契亞的《聲音》。
這篇散文艱澀難懂,卻被世人譽為有“先知一般的語言”,安東尼奧·波契亞自己也認為,這是他一生引以為傲的散文佳作。
即便翻譯成了中文,但如果你沒有一定的文學經驗和生活經驗,讀起來的時候許多句子也還是艱澀難懂的。
我讀過很多散文,也曾經將中國好散文與外國作家們的散文做過對比。印象中,中國的散文,文學性佔優勢,就是我們今天說的現場感。中國散文在描景敘事特別是心理的刻畫生活經驗的敘寫中很成功,這大概源於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意境營造吧?對,中國的散文很注重意境,注重心境與物象的完美融合。而外國作家們的散文,他們的優勢在於其思想性。他們的文字議論性、說理性的因素更甚。有時候讀他們的作品,如果翻譯得不好的話,就只剩下乾巴巴的思想了,讀起來沒有味道。
所以我以為:最好的散文,應該是兼具中外散文優點的,既有現場感還有思想性的文字。
今天讀到的這篇《聲音》,雖然難啃,但我覺得,越啃越有味道。因為,它既有現場感還有思想性,翻譯這篇作品的人,一定是高手,否則不會將這篇作品翻譯得那麼好。
言歸正傳,現在,我們就《聲音》中的一些句段,來談談我的理解吧。
“我開始動身,準備上路之前,我走的是屬於我自己的路。”《聲音》——人的一生,有幾個人能夠走出屬於自己的路?人生之路,有的盲目,有的跟風,有的身不由己。魯迅先生關於“路”的表述為:“其實地上並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人間之路,大多是很多人重複走出來的。前面的踏平坎坷,後面的輕車熟路。但是,如果你老是去走別人走過的路,除了重複乏味,還能有多少創新,有多少成就感?如果以創新的精神來比喻路,我們今天似乎還可以這樣表述:世界上本來有很多條路,但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沒了路。
“有一扇門為我而開,我走進去,即將面對一百扇緊閉著的門”《聲音》——門,代表著“進入”。漢語有一詞語叫“入門”。表示對某一事物或者某一門學問很感興趣了。入門了,但是你的眼前還有很多道緊閉的門。你進門的目的,不是看它們緊閉,而是想方設法,讓這一百扇緊閉著的門一一洞開,你好看見門外更美更遠更好的人生風景。這就需要你不斷努力,用你的智慧、學識、技能去一一開啟。開啟一扇,還有一扇,人生,不就是一扇一扇開啟進入開啟進入的過程麼?
“假如你睜不開你的雙眼,你就會始終覺得自己正站在一個最高點上。”《聲音》——視野、境界相當重要。睜不開自己雙眼的人,看不見高處,看不見遠處,就會自高自大,唯我獨尊。中國有一個叫《坐井觀天》寓言故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做人,做學問要虛懷若谷,要積極前行,才能攻克一個又一個不同的“高處”。
......
這篇散文,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的意象,來隱喻作者自己內心的觀點。通篇沒有說教,可有大多飽含了自己的獨到見解。這樣的散文,耐讀。(作者:簡宜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