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中“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這句名言脫胎於《孫子兵法》的“知己知彼”,在下面這段描述中,鬼谷子從正反兩個反面說明了“自知”的重要性。告訴我們為什麼要自知?為什麼說只有自知才能知人?還告訴了我們知人的辦法。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伺言也,若聲之與響;見其形也,若光之與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針,舌之取燔骨。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如陰與陽,如陽與陰;如圓與方,如方與圓。未見形圓以道之,既見形方以事之。進退左右,以是司之。已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謂忘情失道;己審先定以牧入,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
鬼谷子認為:“要想掌握情況,要先從自己開始,然後做到相知,就像比目魚一樣要相向而行。對方說話,能聽到他的回聲,對方行動能捕捉到它的影子。這樣就很精準去認識一個人,就像用磁石來吸取鋼針,用舌頭來獲取熱骨頭上的肉一樣。自己提供給對方手一點點情況,就能迅速偵察到對手的內情。情況還未明朗以前就圓滑地誘惑對手,情況明朗以後就要用方略來戰勝對方。但是,如果不自知,沒有知人,做事沒有技巧,就不能抓住事情的本質,發現不了其中的規律。如果做到了自知而後知人,不著痕跡地實施自己的策略,這種境界稱為天神。”
為什麼要自知呢?俗話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正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每個人外在長相不同、性格有差異,但人性是相通的。大家都是人,都有喜怒哀樂,都有內在的慾望,都有趨利避害之心。人性時刻在每個人的身上起作用,這個作用影響到社會的構成和關係。
從這個意義上說,自己就是他人的一面鏡子,他人也是自己的一面鏡子。
鬼谷子捭闔之術的基礎就是知人,知人的最高境界是“相知”,“相知”是什麼程度的知人呢?如“比目之魚”。傳說中的比目魚只有一隻眼睛,需要兩條魚一起遊動才能共進共退。
你想了解別人的時候,你嘗試著將自己切換到對方的立場,置身於對方的環境或情境中去,甚至加入對方的特質。看看你會如何想,如何做。“知之始於知己”和今天的換位思考、同理心等概念如出一轍。
如果你處在對方心中,或者你就是對方的話,你和對方就會產生共鳴。如是找到了引爆點,對方想不敞開心扉都難,那麼得到實情也會容易。你可以輕易得知對方的行為、目的,以及接下來下步的行動。
我們再看看鬼谷子兩個“知彼”的手法,“圓”與“方”。
一、如果對方的心意沒有顯露出來,我們要運用“圓”的手法引導他顯露內心。
如何引導呢?換位思考,獲取對方的信任。置於對方的情境,站在對方的立場,體會對方的感受,站在對方的立場用象比之術、釣語之術等等說情說理。
二、如果對方的心意已經顯露,我們掌握了對方的真實意圖,那就用“方”的策略。我們應該開誠佈公,抓住時機,及時行動,實現自己的目標。
《孫子兵法》強調知己知彼,知己和知彼是獨立的兩個過程。《鬼谷子》提出的“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知己和知彼兩者是因果關係。更強調自知,把自知作為知人的前提,這是很有見地的。自知之明,是人的一種重要品質。
《貞觀政要》中說:“知人既以為難,自知誠亦不易。”相比之下,自知比知人更難。難就難在它不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敢於以挑剔的眼光面對自身的不足,然後找到正確的策略。
雅典德爾斐神廟前的石碑上就鐫刻著阿波羅的神諭:認識你自己!
青蛙說:“天只有井口那麼大。”
雞說:“我要是多練練,也能像鷹一樣飛上天。”
螳螂說:“不是我不擋車,而是這裡沒有車。”
《論語·子路篇》記載孔子弟子樊遲向他詢問種田的學問,孔子回答說:“吾不如老農。”樊遲又要學種菜,孔子回答說:“吾不如菜農。”
種田不如老農,種菜不如菜農,應該說這是很自然也很合乎常理的事情。如果工人比老農還會種莊稼,農民比建築工人還會造樓,銀行職員比醫生還會看病,那反倒不正常了。
在事物繁雜、誘惑眾多的今天,人們應當從哲學高度深刻領會“認識自我”。只有在充分認識自我的基礎上,才能在人生踐履中用遠大的理想和人生抱負來鞭策、激勵自己,不斷髮展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自我乃至超越自我,做一個有價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