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逸梅的“外打進”讀書法
這是一種從有趣的讀物入手,建立讀書的“根據地”,由淺入深、由近及古的讀書方法。
年逾九十高齡的鄭逸梅老先生,以“補白大王”的美名著稱於世。他能在方寸之地的補白文章中,寫出種種妙趣橫生的掌故,繪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文史人物。他的《藝林散葉》等著作膾炙人口,不脛而走。人們驚歎鄭老洲博的學問和優美的文筆。每談及此,他總是津津有味地回顧起攀登書山八十餘年的經歷。他認為:書要會讀,方法有二--一是“裡打出”,二是“外打進”。他的成功得力於後者。
所謂“裡打出”,就是當孩子求學伊始,便要從讀經典著作,誦千古名篇入手。無論怎樣艱苦,師長都要嚴予督促,務使含英咀華,沉浸其中,非化上若干年苦工夫不可。在此期間,“閒書”一概不得閱讀。直至達理通文,才允許“打出”,逐步涉獵一些野史、小說。這種讀書法紮根深,基礎牢。但也有缺點:過於艱難,費時太多,孩子往往視讀書為畏途,望而卻步。
鄭老採用“外打進”讀書法,包含三方面:
一、趣味引路,變苦為甜。先從饒有趣味的野史、小說入手,也可讀點時代氣息很濃的優美散文。他幼年時對私塾中必讀的《大學》、《中庸》一類儒家經典不感興趣,認為讀書是苦差使。後來,他祖父在乘涼夜話時講《三國演義>,其中“三顧茅廬”、“火燒赤瞎”等故事使他聽得如痴如醉。後來,他自己翻閱,由一知半解到慢慢能看懂大概,進而讀得津津有味,眉飛色舞。他第一次發現世上竟還有如此有趣的書。這時,他一變讀書苦而為妙不可言的趣事。他常讀得忘了吃飯,忘了睡覺,忘了周圍的一切。此後,又讀了《水滸》、《紅樓夢》、《西遊記》、《東周列國志等,從中懂得了社會、歷史方面的許多知識,學到了寫作技巧,豐富了語匯。每逢寫文章,他經常名列前茅,深得老師好評。找有趣的書作為“外打進”的基點,是鄭老幼年讀書的切身體會。
二、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從《水滸》、《三國演義》等文字淺、年代近的作品,漸漸發展到文字較深、年代較遠的晚明小品,再讀元曲、宋詞、唐詩、漢代文章、春秋的《左傳》,再進一步讀《詩經》、《尚書》。這樣有順序地讀,領會容易,進步很快。鄭者先生曾指導一位青年用“外打進”讀書法讀<古文觀止》。該書有按春秋、兩漢、唐宋、明清等年代編排的。文章越古,其內容與文字也越難理解。鄭老讓這青年從最後一篇讀起,逆序而進,由近及古,結果收效極大。
三、背誦精品,建立基地。要“外打進”,必須有基地。鄭老對<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等詩文大多熟背如流。這樣,步步為營,逐級進擊,自然會基礎紮實,進展迅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