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和寶貴財富。《詩經·衛風·淇奧》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描繪早期工匠在對骨器、象牙、玉石進行切料、糙銼、細刻、磨光時所表現出來的認真製作、一絲不苟的精神。《考工記解》記載:“周人尚文采,古雖有車,至周而愈精,故一器而工聚焉。如陶器亦自古有之。舜防時,已陶漁矣,必至虞時,瓦器愈精好也。”這些真實記載生動地反映了我國工匠精神源遠流長的歷史。中國自古雖是農業大國,但有著悠久的手工業傳統,技藝精湛的魯班、“遊刃有餘”的庖丁、衣被天下的黃道婆、鑄劍鼻祖歐冶子等大批能工巧匠,他們遠離浮躁、精雕細琢,在爐火純青的技藝中呈現出最美的精品。蜿蜒盤旋的萬里長城令人歎為觀止,傳承數千年的陶瓷技藝更是巧奪天工,秦始皇兵馬俑把氣壯山河的氣魄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一切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國古代工匠們價值追求的顯著體現。
新中國成立以來,各行各業無數勞動者夜以繼日奮戰在勞動生產、科技攻關第一線,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無論是1956年第一架國產噴氣式殲擊機首飛成功,還是上世紀60年代南京長江大橋開創的中國“自力更生”建設大型橋樑的新紀元;無論是“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輝煌成就,還是高鐵、大飛機等的自主研發設計與製造……都蘊含著不斷奮進中鍛造、昇華的工匠精神,這是對中國傳統工匠精神中德藝兼修、物我合一精神境界的繼承與發揚,具有濃厚的民族性和時代性。
古人常言:“貴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工匠們得心應手的技能、巧奪天工的技術、出神入化的技藝,正是來源於執著專注。塞外黃沙漫天,敦煌的守護者們,把研究保護工作當作終身事業和無悔追求。趙聲良與61窟,張元林與285窟,蘇伯民與85窟……一人一窟,每個研究者都有最鍾情的一個洞窟,也是人生的標誌性研究成果。許多研究者從青年時代就紮根那裡,條件艱苦,依然志向堅定。他們深知,敦煌文物保護和敦煌學研究博大精深,需要付出畢生精力才能見成效、出成果。故宮的文物修復師耗時幾年甚至幾十年臨摹一幅畫,把碎成100多片的青銅器拼接完整……他們用一輩子詮釋了“擇一事、終一生”的精神品質。只有不忘初心,對事業、理想保持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不怕吃苦,甘於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才能厚積薄發、行穩致遠,成為行業領域的“領頭羊”。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精益求精,是以追求完美的工作態度,耐心細緻、紮紮實實、肯下苦功,把簡單的事情重複做,把重複的事情精緻做。中航工業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高階技師方文墨,僅靠一雙手、一把銼刀、一方小小的操作檯,實現了0.00068毫米的加工公差,這僅僅相當於人頭髮絲直徑的1/125。川藏鐵路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鐵路,鋪設難度創造了多個世界之最。中鐵二局二公司隧道爆破高階技師彭祥華和工友們承擔了開鑿拉林段地質最複雜的東噶山隧道。決定精準爆破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是裝藥量,彭祥華能夠把裝填藥量的誤差控制得遠遠小於規定的最小誤差。高階技師周家榮三十年如一日研究鋼絲繩,世界排名前100的大橋中,有40多座使用了他們團隊生產的產品……正所謂“技可進乎道”,如此一流的技藝、如此極限的精度,源於他們“既然選擇了,就一定要做到最好”的堅定信念,源於從99%到99.99%的極致追求。
“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只有以“偏毫釐不敢安”的一絲不苟,才能在平凡崗位上幹出不平凡的業績。榮寶齋的技師王玉良所做的《夜宴圖》木板復刻,至今無人能做第二份。只因做得太精妙、難度太大——共用1667塊木板,反覆修改琢磨,耗時一年半才做成。“95後”鄒彬為了砌好一面牆,反覆推倒重來多次,“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標準,才過得了心裡那一關”的堅守,讓他從一名農民工成長為“全國技術能手”;中國商飛上飛公司高階技師胡雙錢,多年來從事著C919上最為精細的重要零部件的加工工作,做到了讓人歎為觀止的“零差錯”;百年老店同仁堂的傳人們,謹遵“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堂規,使同仁堂生產的各種中成藥享譽海內外……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不忽視任何一個細微之處,一絲不苟、傾注匠心,才能練就一身“獨門絕技”。
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舊、拘泥一格的“匠氣”,追求卓越是工匠精神的靈魂。追求卓越,就是要在堅守中追求突破、實現創新,永不滿足於現有水平、永不停滯於當前狀態,向著更高、更好、更精的方向努力。原長江洪湖航道管理處航標器材維修中心黨總支書記、總工程師鄭啟湘,40多年埋首於航標燈研製,將中國的航標燈技術一步步地提高到世界先進水平,打破了西方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擁有一雙“金手”的高鳳林,作為一名給火箭焊接“心臟”的專家,先後參與了北斗導航、載人航天等國家重點工程以及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研製。他不斷改進工藝措施,不斷創造新工藝,多次攻克發動機噴管焊接技術世界級難關。神舟飛天、“嫦娥”探月、“蛟龍”探海、港珠澳大橋……一個個國之重器的背後,是一個個新時代能工巧匠的精工細作、突破創新。事實證明,擁抱創新,追求卓越,才能推動技藝發展,不斷開闢新的發展之路。
畢生追求“禾下乘涼夢”的袁隆平,執著堅持真理的屠呦呦、為天眼專案鞠躬盡瘁的南仁東……這些大國工匠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的工匠精神,立起了新時代中國精神的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