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看點:
前一陣子聽說《迪迦奧特曼》動畫片下架,與其相伴隨的是另外的21部動畫,據說理由都是“讓孩子學會暴力和其他不健康的事物”。
今天我想聊一聊,為什麼兒童故事中,往往有暴力、壞人和可怕的惡魔。
兒童動畫面對的是天真的孩子,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惡的元素呢?
週一 | 視野
全文共4533字,閱讀時間12分鐘
其實,我們都知道,童話裡有壞人,有血腥暴力,有殘酷死亡。
《白雪公主》裡的皇后可能是所有宮鬥劇的開山鼻祖,巫婆+毒藥,嫉妒+殘害。《小紅帽》裡面有大灰狼,吃掉小紅帽和奶奶,獵人是剪開大灰狼的肚子,在血腥呼啦的腸道里把小紅帽和奶奶救出來。《西遊記》裡有無數妖怪,有妖怪吃唐僧,也有孫悟空打妖怪。《葫蘆娃》裡有大戰蛇蠍怪。《哈利波特》裡有死亡、戰鬥和伏地魔。
所有這些童話和傳奇故事裡,都有最黑暗的惡魔,和最直接的戰鬥。孫悟空和葫蘆娃是靠無比強大的暴力,才戰勝妖怪,取得勝利。其他每一個公主王子和英雄,都是在惡魔和妖怪的重重阻撓中,最終“獲得光明”與“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為什麼童話裡會有妖魔鬼怪和暴力戰鬥?
想要理解這個問題,需要知道人在不同階段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差別。
很多成年人,都是到了長大之後才意識到小時候看的影視動漫文學故事中,有多少危險的成分。很多童話和動畫,成年人看起來充滿危險恐怖和血腥,小孩子看著反而沒什麼,甚至開開心心接受妖魔鬼怪的存在。
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因在於,兒童的世界裡,善惡是外化的。
在兒童的認知階段,“善”等於“好人”,“惡”等於“壞人”。
孩子對精神概念的理解是具象的、外化的。他們對“恐懼”的理解,就是怪獸,而不是內心裡持續不停的精神性焦慮和對外界極度敏感的神經質警覺。他們把眼睛看不見的恐懼,變成眼睛能看見的怪獸,這是心理的保護傘。這個世界上所有他們不懂、他們害怕、他們討厭、他們憎恨的事物,都會化成壞人和怪獸。
所以孩子才需要英雄。英雄是他們自己想象的化身,是他們渴望自己能擁有的勇氣和力量的外化。英雄能戰勝怪獸,這等於他們自己能戰勝恐懼。英雄的一棒子,讓妖魔灰飛煙滅,這是勇氣對恐懼的驅逐。換句話說,這是讓孩子們對世界心安的力量。
“夜裡的暗影、路上的汽車、班上欺負人的孩子、不懷好意的陌生人、高空、水底、暴風雨、惡夢、邪惡的罪犯……”這些都是引起孩子恐懼的事物。
所有這一切能被戰勝嗎?
能,當然能。能被英雄戰勝,也就能被自己戰勝。英雄能一次又一次戰勝令人恐懼的怪獸,光明能戰勝黑暗。孩子在這樣的重複中,獲得對這個世界的信任。
與孩子的世界相反,成年人的世界不再有怪獸,只剩下了人,但是惡還在。
在成年人的世界裡,善和惡統一在一個人心裡,一個人不算善也不算惡,既有善也有惡,甚至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都說不清楚,在複雜的情境中需要複雜的辨析。對善惡複雜度的感知,恰恰是我們對一個人心智成熟度的衡量。
成年人的世界不再是黑白分明,只有1000層次的灰。
和我們理解的相反,越是有“妖魔”的作品,越兒童化;越是每個人都說不清“善惡”的作品,越成人化。
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們的“垂直閱讀史”(隨年齡而分層的閱讀史)可以分成這樣的幾個階段:
兒童階段:
善惡外化,好人能戰勝壞人
也就是我們前面列舉的所有童話和動畫,孫悟空能戰勝所有妖魔鬼怪,公主能被最英俊的王子拯救,擊碎壞王后的陰謀,奧特曼能戰勝小怪獸,我能戰勝恐懼。很多成年人依舊沉迷於這種型別的故事,例如甜寵電視劇、漫威的超級英雄,因為它契合了人類心底最直接的渴望——我們多麼希望這個世界就是“光明註定勝利”。這讓我們有安全感。說到底,誰還不是個寶寶呢。
青春期階段:
善惡外化,好人常常被壞人傷害
青春期的特點,無論是憂鬱、叛逆,還是憤怒,無外乎都是對世界的不信任。這個階段的孩子為了表示跟幼稚的童年劃清界限,刻意走向反面,不再相信淺薄的“好人戰勝壞人”,而且常常因自身的主張和周圍成年人的限制產生劇烈的衝突,而對世界有了悲觀的看法:“美好註定破損,壞人戰勝好人,我會走向華麗隕落。”這個階段對於脆弱、憂傷、痛苦、死亡的執迷,說到底是不相信這個世界。
成人初期:
善惡內化,看整個世界黑化
只剩下人與人的鬥爭
到了成年人的初級階段,逐漸意識到人是複雜的,自己不夠純,世界也不夠好。意識到自身也具有惡魔性。此時大致的心路歷程是:發現每個人都有自私的惡魔,成年人的世界充滿明爭暗鬥,而且擅於做魑魅魍魎之事的人反而混得風生水起,於是對人失望,開始自我黑化,並勸說自己“整個世界就是披人皮的妖魔鬼怪在鬥爭,因此我也要鬥”。這個階段的典型作品就是宮鬥劇和權謀劇,說到底就是“所有人鬥所有人,我也可以做妖魔”。
成人成熟期:
善惡內化
理解每個人都是天使與惡魔
憐憫與拯救
再到了超越的階段,開始理解每個人心裡的天使與惡魔,能明白什麼情況下人會被激發出天使的一面,什麼情況下人會被激發出惡魔的一面,因此不再沉迷黑暗,而是想方設法盡力把人拖出沉淪的泥潭,尋求超越。這個時候,知道讓自己黑化是最符合世界規則的,但還是忘不了心底那一點對光的信念。到了這個階段,看一個充滿自私自利、算計生活的老太太,會尖銳看到其虛偽,但也能同情她的不幸遭遇。因此能理解《紅與黑》《悲慘世界》《戰爭與和平》《卡拉馬佐夫兄弟》的悲歌了。這些作品不是不懂人性之暗,只是仍存希望,希望暗與光相攜共生。
當你進入第四階段,當你理解人如何在人性泥濘中渴望光芒,再看前面自己的一路走來,你會在內心慟哭不止。
說回正題,為什麼兒童期看的英雄打怪獸的故事是重要的呢?
前幾天看《沉默的真相》,講的是一個不公正的地方案件。A發現一樁罪行,就開始舉報,結果A被迫害致死。B為A開展調查,接觸到C、D、E、F多個證人,結果所有證人都被迫害死了。B仍然堅持調查,最後也死了。此時火炬傳遞到B的老師X手裡,由X對惡勢力完成致命的一擊。
這個劇為什麼讓我覺得意味深長呢?
最重要的理由是:很多人在調查的過程中,勸B不要做了,對手背後的惡勢力太強大,B鬥不過的。B為此失去了女朋友,被誣陷進監獄,沒有錢,又生了病。
這種情況下,就連彈幕上的留言都是“B還是太年輕了”“B早該放手了的”“活活害死了B”。按常人理性的原則,人活著應該先保全自己,為自己利益著想,然後再追求實現理想。B難道不知道自己面臨危險嗎?B為什麼又要堅持不可呢?這裡的心理並不是“自我理性利益最大化”,而是“英雄不能讓怪獸逍遙法外”。英雄是為了光和正義而活,若沒有這一點點燃,是永遠不會做出勇的事情。
而這一點點光和正義,這一點點燃的執著,就來自於你曾經作為英雄,擊敗過侵擾你的怪獸。
在精神分析作家塞爾瑪·弗雷伯格的《魔法歲月》中,作者是這樣寫道:
“每個人生來就有從心理和生理上抵禦危險以及處理自身焦慮的能力。如果父母瞭解自己的孩子及其處理焦慮的行為方式,就能支援他積極應對危險和克服恐懼。
“在想象的世界中,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打敗兇殘的野獸。他們應該被處死、打殘、驅逐還是感化完全取決於你的個人喜好。當孩子能運用想象來解決問題時,他們在同樣是想象出的猛獸面前就不會感到無助了。
“想象中的玩伴和敵人幾乎與孩子的恐懼同時消失,這意味著在自己的遊戲中戰勝了老虎的孩子,也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恐懼。假裝遊戲透過保持想象與現實的界限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堅持遊戲規則,將想象中的猛獸控制在客廳,並且讓它們各就各位,它們就不大可能侵犯現實世界。”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我們不用為了孩子在想象世界中的打打殺殺而太過憂慮,孩子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中,用想象的辦法擊敗想象的敵人,這最終是對孩子內心的一種歷練。想象的敵人出於自我,想象的英雄也出於自我,當想象中的英雄能戰勝想象中的敵人,自我也能戰勝自我。
換句話說,一個人透過這樣的方式,完成自我超越。
孩子什麼時候長大呢?就是在具象的妖魔鬼怪消失的時候長大。
長大的過程中,恐懼與勇氣逐漸抽象化,體現為一種心境、一種感受,而不再是一個怪物、一個人。
他開始嫌棄兒時看過的作品幼稚:人物角色都是扁平的,太膚淺了;開始看到其中的暴力:怎麼能打打殺殺呢,人應該和平相處。
可是他忘了,在他的生活裡,他還會無數次遇到英雄與妖魔的戰鬥:當他面對一個欺負人的同學,要求他封口時;當他面對伸到眼前的賄賂,要求他配合時;當他面對孤身一人在異鄉打拼的落寞時,無數次想要撤退;當他遇到挫折失去一切時,在壓力中有衝動輕生的念頭時。
直到那個時候,他心裡生活過的那個英雄,才能跳出來拯救他。有那個英雄在,他會永遠和自己在一起。他會戰勝無盡的壓力、黑暗挫敗、落寞孤獨、他人的欺侮、不公的待遇、非正義的誘惑、害人的念頭,以及一切魑魅魍魎。
這時候他才發現,那個英雄,他從未撤去。
英雄變成了他自己。
在所有困境中讓一個人堅持下去的,不外乎是對曾經的自己仍有不捨:我曾經是一個相信光的英雄啊,難道今天就這樣屈服嗎?
抽象能力,是一個人高階的心智慧力。
所以我們不用害怕童話裡打打殺殺,只需要讓孩子有成熟、懂得抽象的心智。我們也沒有必要將孩子圈在一個只有甜蜜美好的幻想世界裡,那樣是拖延他生成面對現實的勇氣。
孩子會成長,會變身,也仍然會記得那句話:你還相信光嗎?
孩子們喜歡魔法英雄故事,童行書院也想把學習變成孩子喜歡的魔法英雄故事。
《童行書院時空之旅》針對孩子喜歡的方式,把知識和科學家做成了知識卡和大師積分卡,希望讓學習變成一場魔法英雄之旅。
童行書院,一直堅持把學習遊戲化,讓孩子能從學習中感受樂趣,並潛移默化的拓展思維深度和廣度。
我們用故事給孩子傳達科學的核心,用深入淺出的引導給孩子講述知識。
歡迎瞭解「時空之旅魔法大百科全書」,這些玩法,既讓學習的過程更加快樂,也讓孩子更全面的接收了科學、藝術、人文的薰陶。
乾貨滿滿+趣味十足!
如果你的孩子心中滿是英雄征途+星辰大海,那可不要錯過呀!
互動話題
你平時會給孩子看英雄故事嗎?你認為英雄故事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影響呢?歡迎和我們留言分享你的經歷和想法!
拓展閱讀
郝景芳:願你一生勇敢,不負聰明
郝景芳:在通識閱讀中,尋找人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