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調理脾虛孩子鼻炎的特效方
配方:
辛夷克、白芷克、荊芥克、金銀花克或克、連翹克、桔梗克、甘草克。這是5歲以下孩子的量,5歲以上的孩子,量增加1倍。
做法:
用這些藥材熬水。放入1杯水,先將藥物浸泡20分鐘,然後大火開鍋,開鍋後轉小火熬5分鐘即可。漱口或者滴鼻子都可以。
叮囑:
1.有的孩子小,不會漱口,家長可以給他滴鼻子。讓孩子平躺,弄2滴藥水,滴進孩子的鼻子,然後讓孩子轉一轉頭,讓藥水浸潤到鼻腔各處。儘量讓小孩學會漱口,但要把漱口後的藥水吐掉,不要吞下。
2.辛夷、白芷都是散寒、通竅的,金銀花、連翹是解毒的,荊芥是往外散邪的。這個方子能夠幫助孩子在每次感冒過後,把最後殘餘的邪氣徹底清除。
所謂鼻炎,就是邪氣與正氣在鼻子裡不斷地鬥爭,是人體力圖排出邪氣的一種努力,打噴嚏、流清鼻涕都是排邪氣的一種反應。
對於急性鼻炎,我主張孩子感冒過後,在他的聲音還重濁,還有鼻塞,甚至睡覺都開始打鼾的時候,一定要往外繼續清一清邪氣,把它徹底清乾淨。
這個時候,因為是外感帶來的急性鼻炎,所以比較容易調理,可以用這個漱口或者滴鼻子。
很多家長反饋,用完這個方子以後,孩子打呼嚕的問題就解決了,孩子鼻子總不通氣的情況也消除了。
辛夷
〔原文〕辛溫輕浮。入肺、胃氣分。能助胃中清陽上行,通於頭腦。溫中解肌,通九竅,利關節。主治鼻淵鼻塞肺主鼻, 膽移熱於腦,則鼻多濁涕而淵,風寒客於腦則鼻塞。
經曰:腦滲為涕。王冰曰:膽液不澄,則為濁涕,如泉不已故曰鼻淵。及頭痛面黑幹,音旱,黑斑,可作面脂。目眩齒痛, 九竅風熱之病。然性走竄,氣虛火盛者忌服。
時珍曰:肺開竅於鼻,陽明胃脈環鼻上行。腦為元神之府,鼻為命門之竅。人之中氣不足,清陽不升,則頭為之傾,九竅為之不利。吾鄉金正希先生嘗語餘曰:人之記性,皆在腦中。小兒善忘者,腦未滿也;老人健忘者, 腦漸空也。凡人外見一物,必有一形影留在腦中。
昂按:今人每記憶往事, 必閉目上瞪而思索之,此即凝神於腦之意也。不經先生道破,人皆習焉而不察矣。時珍曰:腦為元神之府,其於此義,殆暗符歟。請外皮毛,毛射 肺,令人咳。微炒用。芎藭為使,惡石脂,畏黃芪、 菖蒲、石膏。
【講解】辛夷主散肺經風寒以通鼻竅,為治鼻淵要藥。為木蘭科落葉灌木植物辛夷的花蕾,或為同科植物玉蘭的花蕾。別名木筆花。早春未放時採摘曬乾,去枝梗用。
本品辛溫氣香,輕浮上升,入肺、胃二經。長於散風寒,能 行頭面而善通鼻竅,為治鼻淵,頭痛鼻塞、不聞香臭、濁涕常流等症的常用藥。雖有散風寒作用,但一般外感表證很少應用。至於《備要》所言溫中解肌,利關節,亦系外散之功。
【臨證應用】 辛夷用於鼻淵。一般常與蒼耳子、白芷、薄荷等同用,如蒼耳散;如偏於寒者,多與細辛、羌活、藁本、白 芷、防風等配伍,如辛夷散;若偏於熱者,也可與清熱之黃芩、 薄荷、蒼耳子等同用。還可與細辛、鵝不食草研末吹鼻,治鼻腔疾病,如急、慢性鼻炎、副鼻竇炎、過敏性鼻炎等,都有較好的療效。
【用量用法】 3 — 6克,煎服。本品有毛,刺激咽喉,內服吋,宜用紗布包煎。外用適量。
白 芷
〔原文〕辛散風,溫除溼,芳香通竅而表汗。行手足陽明, 大腸、胃。手太陰肺,色白味辛,故入 肺。而為陽明主藥。 陽明之脈營於面,故治頭面諸疾。
治陽明頭目昏痛,楊吉老方:白芷湯泡四五遍,蜜丸彈子大,名都梁丸。每服一丸,荊芥點臘茶嚼下。楊吉老,名介,治王定國病時在都梁,因以名丸。眉稜骨痛, 風熱與痰,同酒浸黃芩為末,茶下。牙痛 上齦屬足陽明,下齦屬手陽明,二經風熱。
鼻淵(1),肺主鼻,風熱乘肺,上爍於腦。故鼻多濁涕而淵。經曰:腦滲為涕。宜同細辛、辛夷治之。目癢 淚出,面?幹,去聲,面黑氣。
瘢疵(2),可作面脂。面板燥癢,三經風熱之病;及血崩血閉,腸風痔 瘻,癰疽瘡瘍,三經溼熱之病。活血排膿,腸有敗膿 血,淋露腥穢,致臍腹冷痛,須此排之。生肌止痛,解砒毒蛇傷。先以繩扎傷處,酒調下白芷末五錢,種白芷,能闢蛇。又治產後 傷風,血虛頭痛。自魚尾上攻,多在日晚,宜四物加辛、芷。如氣虛頭痛,多在清晨,宜芎、藁倍參、芪。
保壽堂治正偏頭痛,白芷、川芎各 三錢,搽牛腦上,加酒頓熟,熱食盡醉,其病如失。魚尾,目之上角。 然其性升散,血熱有虛火者禁用。色白氣香者佳, 或微炒用。當歸為使,惡旋覆花。
【講解】(1)鼻淵:又稱腦漏,以一側或雙側鼻竅時流濁涕、鼻塞、甚則頭昏腦脹、嗅覺不靈為主證。(2)瘢疵:疵, 同病。瘢疵,瘢痕或面板黑斑病。
白芷祛風燥溼,通竅止痛,為治頭痛要藥。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興安白芷或白芷或杭白芷的根。夏秋間葉黃時採挖,除去鬚根,曬乾,切片入藥。
本品辛溫芳香。入肺、胃、大腸三經。辛散祛風,溫燥除溼, 芳香通竅,止痛。雖入肺胃大腸三經,能散三經風溼之邪,但以足陽明胃經為主,故為陽明主藥。足陽明胃經之脈循行頭面,故主治風邪引起的頭前額痛、眉稜骨痛、齒齦腫痛、鼻淵等頭面諸疾。不論風寒、風熱,或血虛,皆可用白芷與相應藥配伍,均獲 良效。
此外,借其辛散香燥之性,可收消腫排膿、燥溼止癢之功。所以瘡癢癰腫、婦人寒溼帶下,及面板風溼瘙癢等證亦為常用之 品。對血崩血閉、腸風痔瘻等證,現臨床較少應用,然其性升散溫燥,能耗血傷氣,故不當用於陰虛火旺、血虛有熱之證。
【臨證應用】 白芷能散風寒、止頭痛,治外感風寒引起的 頭痛鼻塞,常配防風、羌活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湯;風熱者,可配葛根、薄荷。用於陽明頭痛、眉稜骨痛、頭風痛以及鼻淵頭痛等。本品芳香上達,祛風止痛,可單用,如都梁丸。或與川芎、 羌活、防風等同用,如川芎茶調散。治鼻淵頭痛常配辛荑、薄荷、 蒼耳子等藥用,如蒼耳散。其他頭痛,如血虛及現代醫學之神經性或血管痙攣性頭痛,用白芷配伍他藥,均有一定療效。治風冷牙痛,可與細辛同用;風熱牙痛,多配黃芩、石膏等清熱藥。
白芷用於瘡瘍腫痛,未潰者能消散,已潰者能排膿,為外科常用之品,多與銀花、連翹、蒲公英等配伍。
用於婦人帶下,屬寒溼者,配白朮、茯苓;屬溼熱者,配黃柏、車前子。
此外,亦可用於毒蛇咬傷,及面板風溼瘙癢證。
【用量用法】3—10克,煎湯或入丸散服。亦可適量研末搐鼻治頭痛、鼻淵。
荊 芥
〔原文〕辛苦而溫,芳香而散。入肝經氣分,兼行血分。其性升浮,能發汗,又云,止冷汗虛汗。散風溼、清頭目,利咽喉。治傷寒頭痛。中風口噤, 身強項直,口面歪斜,目中黑花。其氣溫散,能助脾消食,氣香入脾,通利血脈。治吐衄腸風(1),崩中(2),血痢,產風血運。產後去血過多,腹內空虛,則自 生風。
故常有崩運之患,不待外風襲之也。芥最能散血中之風。華佗愈風散,荊芥三錢,微焙為末,豆淋酒調服,或童便服。諸家雲甚效。瘰癧瘡腫,清熱散瘀,破結解毒,結散熱清,則血涼而毒解。為風病,血病、瘡家聖藥。荊芥功本冶風,只兼治血者,以其入風木之髒,即藏血之地也。
李士材曰:風在皮裡膜外,荊芥主之。非若防風能入骨肉也。連穗用。穗在於巔,故善升發。治血炒黑用,凡血藥用山梔、乾薑、地榆、棕欄,五靈脂等,皆應炒黑者,以黑勝紅也。反食蟹、河豚、驢肉。
〖講解〗(1)腸風:病名。指大便下血,血在糞前,色多鮮紅。多因風熱客於大腸所致,故名。(2)崩中,指不在行經期間,陰道大量出血或持續出血,淋瀝不斷的病證。又出血量多而來勢急劇的叫血崩,或叫崩中。出血量較少,但淋漓不斷的, 稱為漏下。
荊芥生用,辛散疏風透表,炒用止血。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荊芥帶花序的全草或花穗。生用、炒用或炒炭用。本品辛而微溫,芳香輕揚。入肺、肝二經。具有祛風解表、 止血之功。是一味辛而不烈,溫而不燥,性較平和,以辛散疏風 為特點的解表藥。既散風寒,又散風熱。故外感表證,不論風寒 風熱,皆可配用。以其輕揚疏散之性,而有散風溼,清頭目,利咽喉之功,用治頭痛目赤,咽喉腫痛尤為適宜。對麻疹透發不暢,風疹 瘙癢以及瘡瘍腫毒等有效。荊芥人血分,又可起到疏散血中風熱,透邪外出作用;對產後冒風、口噤、發痙,也可起到祛風解痙功效。
荊芥炒炭,其性變為苦澀,主入血分而有止血作用,可用於 各種出血證。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以及婦女崩漏。
【臨證應用】荊芥對風寒、風熱表證均可使用。治風寒表證,常與羌活、防風、白芷等配伍,如荊防湯;治風熱表證,常與薄荷、金銀花、連翹等同用,如銀翹散。若咽喉腫痛,用之可以利咽喉。古人有“咽痛必用荊芥之論”。配桔梗、生甘草等治現代醫學之咽炎、扁桃體炎療效顯著。治瘡瘍初起兼有表證,惡寒發熱,區域性紅腫疼痛者,多配防風、金銀花、連翹等以消腫解毒。
對於小兒麻疹透發不暢,或風疹瘙癢等證,配薄荷、牛蒡子、 蟬衣等,可祛風透疹止癢。
各種出血證,如衄血、便血、崩漏等,以荊芥炭配其他止血藥使用,療效更好。
此外本品還可用於產後為風邪所中,項背強直,口噤痙攣之證,有祛風止痙作用。
綜上所述,荊芥為輕揚之品,散風清血之藥,其功用正如 《本草綱目》所概括的:荊芥入足厥陰經氣分,其功長於袪風邪,散瘀血,破結氣,消瘡毒……故風、病血病、瘡病為要藥。
【用量用法】 3-10克。祛風解表透疹生用,若體虛表證而 有汗者,用炒荊芥,可緩和其辛散之性。炒炭用於止血。
另外,習慣上莖葉穗同用者稱荊芥,單用花穗者稱荊芥穗。 荊芥穗芳香氣烈,效用較荊芥為強。
金銀花
〔原文〕甘寒入肺。散熱解毒,清熱即是解毒。補虛凡物甘者皆補。療風,養血止渴。丹溪曰:癰疽安後發渴,黃芪六一湯吞忍冬丸切當。忍冬養血,黃芪補氣,渴何由作。 治癰疽疥癬,楊梅惡瘡(1),腸澼血痢,五種屍疰(2)。經冬不凋,一名忍冬。又名左纏藤。花葉同功,花香尤佳,釀酒代茶,熬膏並妙 。
忍冬酒,治癰疽發背一切惡毒,初起便服奇效。幹者亦可,惟不及生者力速。忍冬五兩,甘草二兩,水二碗,煎至一碗,再入酒一碗略煎,分三服,一日一夜吃盡。重者日二劑,服至大小腸通利,則葯力到。忍冬丸,照前分兩,酒煮曬乾,同甘草為末,以所煮餘酒打糊為丸。陳藏器曰:熱毒血痢,濃煎服之。為末,糖調賞服,能稀痘。
【講解】(1)楊梅惡瘡:由梅毒引起的各種面板病變。因瘡形似楊梅,故名。(2)屍疰:即勞瘵。與現代醫學之結核病相似。
金銀花為治熱毒瘡癰,風熱表證的要藥。為忍冬科多年生常綠纏繞性木質藤本植物忍冬的花蕾。又名忍冬花、二寶花。生用,或妙炭用。或製為露劑。
本品味甘性寒,入肺、胃、大腸、心經。古人認為:六淫為害,以火為最,火盛者謂之毒。解毒之藥必治火,治火之藥亦解毒。因此,藥性寒涼而入心經的金銀花,既能清熱,又能解毒,為外科常用的清熱解毒藥,以治瘡癰癤腫諸證。
本品輕揚入肺經,善散肺經之邪熱,故又為宣散風熱之佳品,用於外感風熱或溫熱病初起,發熱而微惡風寒者。本品炒炭,則入血分,以治熱毒血痢,既可清熱解毒,又能止血。還可將金銀花加水蒸餾,製成金銀花露,為清涼解暑之品,供夏季飲用,可清熱解暑,並清利頭目,還能防治熱癤痱子等證。
《備要》所謂補虛、養血,治五種屍疰等功,《本草求真》闡釋甚為明瞭。指出:殊不知書言能補虛者,因其芳香味甘,性雖入內逐熱,而氣不甚迅利傷損之意也。書言能養血者,因其毒結血凝,服此毒氣頓解,而血自爾克養之謂也。……至雲能治五種屍疰 ,亦不虛。(飛屍、遁屍、風屍、沉屍、屍疰,五疰病因不一,但此專主風溼內結為熱而言。)
江浙地區,地處東南,天氣炎熱,其處人們常以金銀花代茶飲用,具有清熱解暑之功。
【臨徵應用】金銀花善治熱毒瘡癰,癤腫疔毒等證,無論外瘡內癰,均常應用,取其清熱解毒之功,可單用或與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等同用,以加強解毒消腫作用,如五味消毒飲。若腫毒較重,為促使消散或加速潰破,可與穿山甲、皂角刺等配伍,如仙方活命飲。用鮮品搗爛外敷,亦有較好療效。治腸癰,又可配當歸、苡仁、黃芩等藥,如清腸飲。咽喉腫痛者,則多與解毒清咽之品如大青葉、山豆根等配合使用。
本品輕宣疏散,用於外感風熱或溫熱病初起,常與連翹、荊芥等配伍,以增強其疏散清熱之功,如銀翹散;若熱入氣分,壯熱煩渴,可與石膏、知母、連翹等同用,則瀉火解毒作用更為顯著。若熱入營血,斑疹隱隱不顯,舌紅而幹,神煩少寐者,可與生地、丹皮等同用,可奏清營護陰,涼血解毒之功。
用於熱毒瀉痢,腹痛下膿血,可單用濃煎服。重證可與黃連、白芍、白頭翁等同用。
【用量用法】10~30克,煎服。外用適量。凡熱毒瘡癰,用量宜重;溫病發熱,用量宜輕,且宜生用;治血痢便血,則須炒炭用。
附:忍冬藤 為忍冬的莖葉,又名銀花藤。性味功效與金銀花相似,解毒作用雖不及銀花,但有通經活絡的作用,可消除經絡之風溼熱邪而止疼痛,故可用於風溼熱痺,關節紅腫疼痛,屈仲不利之證。
連 翹
〔原文〕微寒升浮,形似心,實似蓮房有辯,苦入心,故入手少陰厥陰心、心包。氣分而瀉火,兼除手足少陽,三焦、膽。手陽明經大腸。氣分溼熱。散諸經血凝氣聚。營氣壅遏,衛氣鬱滯,,遂成癤腫。利水通經,殺 蟲止痛,消腫排膿。皆結者散之。凡腫而痛者為實邪,腫而不痛為虛邪,腫而赤者為結熱,腫而不赤為留氣停痰。 為十二經瘡家聖藥。經曰:諸瘡痛癢,皆屬心火。
【講解】連翹以清心瀉火,解毒療瘡為特長。為木樨科落葉灌木植物連翹的果實。白露前採初熟果實,色尚青綠,稱青翹;寒露採熟透果實,則為黃翹。以青翹入藥為佳。生用。
本品味苦,性微寒。入心、肺經。苦以洩火,寒能清熱,且輕清上浮,能透達表裡,以清心瀉火、散上焦風熱為特長,多用於外感風熱或急性熱病,煩熱神昏,以及血熱發斑等證。
經曰:諸痛癢瘡,皆屬於心。連翹既能清心,又能宣暢氣血以散血結氣聚,故有消腫散結之功,以治瘡瘍腫毒,瘰癘結核之證,被歷代醫家稱為瘡家聖藥。此外,本品具有利小便作用,可治熱結尿閉,小便淋痛。
【臨證應用】連翹清熱透邪,多用於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頭痛發熱,口渴等證,常與金銀花相須為用,或加牛蒡子、薄荷等同用;治溫熱病熱入心包,高熱煩躁神昏,常以連翹心配犀角、蓮子心等同用,如清宮湯。
治療瘡瘍癰腫,可配金銀花、天花粉等解毒消腫之品;治瘰癘多與夏枯草、玄參、貝母等藥配用,以解毒散結。
另有連翹心,即青翹曬千,篩取籽實者便是。連翅心尤長於清心熱,治熱陷心包,神昏譫語之證。
【用量用法】 6-15克,煎服。
桔梗
〔原文〕苦辛而平。色白屬金,入肺氣分。 瀉熱,兼入手少陰心、足陽明胃經。升提氣血,表散寒邪,清利頭目咽喉,開胸膈滯氣。凡痰壅喘促,鼻塞肺氣不利。目赤,喉痺咽痛,兩少陰火。齒痛陽明風熱。口瘡,肺癰乾咳,火鬱在肺。胸膈刺痛,火鬱上焦。下痢腹痛,腹滿腸鳴,肺火鬱於大腸。並宜苦梗以開之。為諸藥舟楫(1),載之上浮,能引苦洩峻下之劑,至於至高之分成功。既上行,而又能下氣,何也?肺主氣,肺金清,濁氣自下行耳。養血排膿,補內漏(2)。故治肺癰。
李時珍曰:枳桔湯治胸中痞滿不通,取其通肺利膈下氣也。甘桔湯通治咽喉口舌諸病,取其苦辛散寒,甘平除熱也。
宋仁宗加荊芥、防風、連翹,遂名如聖湯。王好古加味甘桔湯,失音加訶子,聲不出加半夏,上氣加陳皮,涎嗽加知母、貝母,咳渴加五味,酒毒加葛根,少氣加人參,嘔加半夏、生薑,吐膿血加紫苑,肺痿加阿膠,胸膈不利加枳殼,痞滿加枳實,目赤加梔子、大黃,面腫加茯苓,腹痛加黃芪,發斑加荊防,疫毒加牛蒡、大黃,不得眠加梔子。昂按:觀海藏所加,則用藥乏大概,亦可識矣。去浮皮,泔浸微炒用。畏龍膽、白芨。忌豬肉。
【講解】(1)楫(ji)划船的工具。(2〉內漏:指外傷引起的內出血。
桔梗以開宣肺氣為主要功效,並能袪痰排膿。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埴物桔梗的根。因其味苦;又稱苦桔梗、苦梗,主產於江蘇、安徽,故有南桔梗之稱。
本品辛散苦洩,性平入肺,善能宣通上焦,以開提肺氣為主要功效。其性升浮上行,而利胸膈咽喉,且有良好的祛痰作用, 凡外邪犯肺,痰壅喘促,鼻塞咽痛及胸滿氣逆等證,不論寒熱均為主治。由於本品能開洩肺氣,又善祛痰,可促使肺中痰濁膿血 排出體外,故肺癰咳吐膿血之證也常用之。
此外,桔梗因輕浮上升,素有“舟楫之劑”,可載藥上行,直達病所,故在應用上焦藥中多用。然此雖為上升之劑,但升中有降。肺與大腸相表裡,肺氣通暢,則腸胃之氣疏利;肺為水之上源,肺氣宣通,則啟閉開癃,故又可用其治痢疾,裡急後重,小便不利。此即《內經》所謂“病在下,取之上”的用藥方法。
【臨證應用】桔梗治咳嗽痰多,不論肺寒、肺熱,皆可應用。治風寒咳嗽,配杏仁、蘇葉等,如杏蘇散;風熱咳嗽配桑葉、 菊花、杏仁等,如桑菊飲;咽痛音啞常與薄荷、牛蒡子、蟬蛻配伍。治肺癰胸痛咳吐膿血,借其祛痰排膿之效,配甘草,如桔梗湯。因本品開洩宣散,故陰虛久嗽及有咳血傾向者均不宜用。
【用量用法】3—10克,煎服。桔梗也有炒用者,以緩和辛散作用及對胃腸的刺激。
甘草
【原文】味甘。生用氣平,補脾胃不足而瀉心火;火急甚著、必以此緩之。炙用氣溫,補三焦元氣而散表寒。入和劑則補益,入汗劑則解肌,解退肌表之熱。入涼劑則瀉邪熱,白虎湯、瀉心湯之類。入峻劑則緩正氣,姜附加之,恐其僭上,硝黃加之,恐其峻下,皆緩之之意。入潤劑則養陰血,炙甘草湯之類。能協和諸藥,使之不爭。生肌止痛,土主肌肉,甘能緩痛。通行十二經,解百藥毒,凡解毒藥,並須冷飲,熱則不效。小兒初生,拭去口中惡血,綿漬汁令咂之,能解胎毒。故有國老之稱。中滿證忌之。甘令人滿,亦有生用為瀉者,以其能引諸藥至於滿所。
經雲:以甘補之,以甘瀉之是已。故《別錄》甄權並雲除滿,脾健運則滿除也。仲景治痞滿,有甘草瀉心湯,又甘草得茯苓,則不資滿,而反瀉滿。陶弘景著《名醫別錄》,發明藥性。大而結者良。補中炙用,瀉火生用,達莖中腎莖。
用梢。梢止莖中痛,淋濁證用之。白朮、苦參、乾漆為使。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然亦有並用者。胡洽治痰癖,十棗湯加甘草,東垣治結實,與海藻同用,丹溪治勞瘵,蓮心飲與芫花同行。非妙達精微者,不知此理。十棗湯:芫花、甘遂、大戟等分,棗十枚,仲景治傷寒表巳解,心下有水氣,喘咳之劑。
李時珍曰:甘草外赤中黃,色兼坤離,味濃氣薄,資全土德,協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主道之化,贊帝力而人不知,參神功而巳不與,可謂藥中之良相也。
昂按:甘草之功用如是,故仲景有甘草湯、甘草芍藥湯、甘草茯芩湯、炙甘草湯,以及桂枝、麻黃、葛根、青龍、理中、四君、調胃、建中、柴胡、白虎等湯,無不重用甘草,贊助成功。即如後人益氣補中、瀉火解毒諸劑,皆倚甘草為君,必須重用,方能建效,此古法也。奈何時師每用甘草,不過二三分而止,不知始自何人,相習成風,牢不可破,殊屬可笑。附記於此,以正其失。
【講解】甘草具有補氣、緩急、瀉火解毒、調和藥性等作用,應用極為廣泛。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莖。生用或蜜炙用。
本品味甘性平,蜜炙用性微溫,歸心、肺、脾、胃經。甘溫能補脾益氣,潤肺止咳,治脾胃虛弱,肺虛咳喘等證,生用則性涼,能清熱解毒而生肌,治瘡瘍腫毒,並治咽喉腫痛;其甘緩之性,又能緩急止痛,治脘腹、四肢攣急作痛。
此外,調和諸藥,同熱藥用之可緩其熱,同寒藥用之可緩其寒,能使補而不致於驟,瀉而不致於速。是一味既重要又普通的藥物,應用極為廣泛,故有通行十二經之稱,還善解百藥毒,有安國定邦之功,故有國老之稱。
如甄權雲: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然甘緩助溼壅氣,令人中滿,故溼盛而胸腹脹滿及嘔吐者忌服。
【臨證應用】甘草在眾多方劑中經常使用,不僅作為輔助之用,本身也確具一定的功效。如洽脾胃虛弱,氣短乏力,食少便溏,多配伍人參、白朮、茯苓等,如四君子湯。以本品補心氣,振心陽,常用的炙甘草湯,即以炙甘草為主,配阿膠、生地、麥冬、桂枝等,治脈結代,心動悸之證。甘草在治療咳嗽、喘息方面多與他藥配成複方,如與麻黃、杏仁配伍治風寒喘咳的三拗湯,與麻黃、石膏、杏仁配伍的治肺有鬱熱喘咳的麻杏石甘湯。其他止嗽方中亦多用之。
脘腹或四肢攣急作痛,用甘草甘以緩之,與芍藥配伍,即芍藥甘草湯,是緩急止痛常用之方。
甘草對於瘡瘍腫毒,內服、外用均可,如配桔梗即甘草桔梗湯,祛痰利咽,治咽痛;配銀花,即銀花甘草湯治癰腫發熱。至於食物、藥物、衣藥中毒,甘草都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輕者可單用煎湯服;或與綠豆同用,以增強解毒之效。
此外,本品之緩和藥性,調和百藥的功效較為突出。如與附子、乾薑同用,能緩和附子、乾薑辛溫燥烈之性,以防傷陰,與石膏、知母同用,能緩和石膏、知母之寒,以防傷胃,與大黃、芒硝同用,能緩和大黃、芒硝的瀉下作用,使瀉而不速;與人參、白朮、熟地、當歸等補藥同用,能緩和補力,使作用緩慢而持久;與半夏、乾薑、黃連、黃芩等熱藥寒藥等同用,又能起協調作用。
藥用之甘草梢即甘草根的末梢部分或細根。主治溼熱下注膀胱的莖中疼痛,如導赤散即生甘草梢與生地、木通、竹葉組成,以治小便短赤,尿道刺痛之證。
【用量用法】2一10克,煎服。清火解礙宜生用,補中緩急宜炙用。傳統認為本品反大戟、芫花、海藻、甘遂,古今雖也有同用之例,但仍在探討之中,不能輕易妄用。近年來研究報道,廿草長期大劑量單獨服用會引起水腫、血壓升高等現象,應予以注意。
書名:脾虛的孩子不長個、胃口差、愛感冒 & 光明中醫
作者:羅大倫出版社: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