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分享了一篇柿蒂,大家都很喜歡,可能跟那天剛好霜降節氣的緣故,今天聊聊另外一味理氣藥——薤白。這也是一味生活中常見的中草藥。
薤白是百合科植物小根蒜的乾燥鱗莖。如圖所示。小根蒜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其中以江浙一帶尤其盛產。一般在夏季、秋季採挖,洗淨後蒸透,曬乾。也可以將採挖洗淨後的薤白置於沸水中燙透,曬乾。
薤白味道稍辛、苦,性溫。歸屬肺經、胃經以及大腸經。薤白的主要功效是:通陽散結,行氣導滯。
其實聊起薤白印象最深的就是治療胸痺,一提起薤白,腦海不自覺的就會閃過“瓜蔞薤白半夏湯、瓜蔞薤白白酒湯......"這也是薤白藥用價值的體現。通陽散結,行氣導滯。臨床上薤白主要用來治療胸痺心痛,薤白屬於辛散苦降之品,性溫通滑利,尤其擅長祛散陰寒凝滯之證,散寒溫通,通的便是胸陽閉結之證,也是臨床治療胸痺的要藥。
薤白還能夠治療脘腹痞滿脹痛,瀉痢裡急後重等疾病。薤白有行氣導滯的功效,行氣可達到消脹止痛的作用,當胃寒氣凝滯出現胃脘部脹滿痞滿時,取薤白、高良薑、木香、砂仁等一起配伍使用,有不錯的治療效果。
古籍:
《本草圖經》:凡用蔥、薤,皆去青留白,雲白冷而青熱也,故斷赤下方取薤白同黃柏煮服之,言其性冷而解毒也。
《木草衍義》:《千金》治肺氣喘急用薤白,亦取其滑洩也。
《湯液本草》:下重者,氣滯也,四逆散加此(薤白),以洩氣滯。
《本經逢原》:薤白,《本經》治金瘡瘡敗,亦取辛以洩氣,溫以長肉也。
《長沙藥解》:肺病則逆,濁氣不降,故胸膈痺塞;腸病則陷,清氣不升,故肛門重墜。薤白,辛溫通暢,善散壅滯,故痺者下達而變沖和,重者上達而化輕清。其諸主治:斷洩痢,除帶下,安眙妊,散瘡瘍,療金瘡,下骨鯁,止氣痛,消咽腫,緣其條達凝鬱故也。
《本草求真》:薤,味辛則散,散則能使在上寒滯立消;味苦則降,降則能使在下寒滯立下;氣溫則散,散則能使在中寒滯立除;體滑則通,通則能使久痼寒滯立解。
不賣藥!不賣藥!不賣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