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說,脾胃不好的人,通常會表現為面色無光,渾身沒有力氣,心悸不寧等,有的則是口乾咽燥、手足心熱、身體發熱。
他們還有的會出現小腹疼痛,就是一天到晚只能用手捂著肚子,不敢放下來。
而且,這些患者當中還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無論是面無血色的,還是心悸不寧的,或是身體發熱、口燥咽乾的,還是虛煩不眠的,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症狀——腹中冷痛。
對,就是肚子疼!尤其是在天寒地凍的時候,疼得非常厲害,只能用手捂著,不敢放下。
中醫把肚子稱作脾胃。脾胃者,人體之中州。脾胃虛寒,必然肝木橫逆,於是患者就會感到疼痛。
脾虛,不能生化氣血,於是患者就會頭暈乏力、面無血色,心血虧虛而心悸不寧。
由於營血乏源,所以陰不制陽,虛陽橫越上泛,就會五心煩熱、自覺身體發熱、咽乾口燥。
原來,這一切複雜多樣的症狀,背後都有一個根源,就是脾陽虛弱,繼而才導致陰陽兩虛、營衛失和!
怎麼辦呢?醫聖張仲景便提筆寫下一方,並將其永久收錄在《傷寒論》裡。
方見:飴糖、桂枝、白芍、炙甘草、大棗、生薑。水煎取汁,加入飴糖溶化,溫服。
這個方子便叫“小建中湯”。為什麼張仲景會把它作為調理脾胃的一劑“要方”呢?
飴糖:溫中補脾,止痛
此方重用飴糖,所以它排在首位。飴糖甘溫入脾,可以溫中補虛,還能止痛。能輕鬆化解“脾虛”問題。
早在《素問·髒氣法時論》中,就明確講了:“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
意思是說,脾有問題,就需要用甘味來調節。什麼東西既味甘,又性溫呢?當屬飴糖。
桂枝、白芍和炙甘草:益陽,補陰,調和氣血營衛
桂枝、白芍、炙甘草這3味藥合在一起,就是一個“鐵三角”。
桂枝性味辛溫,可以行陽化氣;白芍味酸,能滋補肝血,養陰合營。兩者搭配,可以調和營衛。
甘草味甘,能補中益氣。它和桂枝搭配,能夠辛甘化陽;和白芍搭配,能夠酸甘化陰。
所以,這3味藥在這裡,主要就是補陰、益陽、調和氣血營衛。
只有體內有了充足的陽氣,患者才不會感到肚子裡冷痛難忍。而有了脾胃之陰,患者才會養陰制陽,咽乾口燥、身體虛熱才會有所改善。
大棗、生薑:健脾,養血,補中
大棗和生薑這兩味藥,可以補中、健脾、養血。生薑辛,能散實衛陽;大棗甘溫,可以養陰血。
這兩味藥又是調和陰陽、充盛氣血的妙配。生薑能夠幫助桂枝行陽化氣,大棗能夠幫助甘草和白芍養血和陰。
如此一來,脾胃中氣得以補進,陰陽化生有源,營衛調和可期,天衣無縫。
那麼,這張藥方傳到今天,可以調理什麼病呢?
比如,平時感覺肚子痛,腹中冷痛,總想用手一直捂著。還有氣血虧虛者,會出現口乾舌燥、手腳煩熱、心悸不寧、心煩不安、面無光華等症狀。
中醫術語把它叫做“虛勞裡急之症”。而在現在醫學理論中,它們叫胃炎、腹痛、胃潰瘍等。不僅如此,女性痛經也可以用到它。
總之,只要是符合舌淡,脈象弦細,腹中寒痛,喜溫喜按這幾個特徵的,基本病機是脾胃虛弱、中氣不足的患者,就可以考慮用它。
加減化裁:
如果是中焦寒重的患者,可以加乾薑,增強溫中散寒之力;
如果是兼有氣滯的患者,可以加木香,行氣止痛;
如果是便溏的患者,可以加白朮,健脾燥溼止瀉;
如果是面色萎黃、短氣神疲的患者,可以加人參、黃芪 當歸,以補養氣血。
另外,脾虛也會間接影響到甲狀腺,如果是甲狀腺結節患者,建議經中醫辨證後,對症用藥,療效方事半功倍。
點選關注@甲狀腺老中醫 收穫更多實用健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