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秀華(“嶺南陳氏針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省中醫院傳統療法中心主任)
2010年11月16日,中醫針灸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今年6月10日,嶺南陳氏針法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名錄。
陳全新、陳秀華出席世界衛生組織主辦的“傳統醫藥大會——中國中醫藥展”
嶺南陳氏針法體系分為三部分:嶺南陳氏飛針法、嶺南陳氏分級補瀉法與嶺南陳氏導氣法。
我是嶺南陳氏針法第四代傳承人,自大學實習期起,就跟著廣東省針灸學會終身名譽會長、嶺南陳氏針法第三代傳承人、廣東省名中醫陳全新教授學習。
嶺南陳氏針法源於家傳,第一代傳承人為我師父陳全新的祖父陳寶珊。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陳寶珊在廣州西關開設“大國手陳寶珊醫館”,掛牌行醫,主治筋傷疑難雜症,擅長循經點穴,疏通經絡,形成針法理論雛形,很快在當地小有名氣。
1895年,陳寶珊在廣州西關開設“大國手陳寶珊醫館”
第二代傳承人為師父陳全新的父親陳錦昌,陳錦昌子承父業,8歲就開始跟診。陳全新出生於1933年,受醫藥世家的薰陶,從小就刻苦鑽研針灸。1958年,參加工作僅3年,他就被委派參加赴葉門的中國醫療專家組,被當地譽為“東方神針”。
“嶺南陳氏針法”體系,是我師父陳全新以“陰陽互濟、通調和暢”為學術思想,遵循“遠近取穴通經絡、俞募配穴調臟腑、上下配伍和陰陽、左右思變暢六經”的取穴原則,將飛針法、分級補瀉法和導氣法融為一體而獨創的。
2013年12月,廣東省中醫院承辦廣東省針灸學會面板病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全國名老中醫陳全新從醫60週年學術論壇”
特別是飛針法,即是他意識到傳統的針灸操作複雜、進針時痛感強烈、醫者手持針體易感染等問題,經過不斷研究實踐,綜合多種刺法,改進創新而成。無痛、無菌、準確、穿透力強,用瞬間快速旋轉的手法讓病人在毫不察覺時,針已經刺入穴位。而且手指不直接接觸針體,避免汙染,開創了無痛針灸的里程碑。
如此,歷經逾百年的傳承、發展與創新,陳氏針法成為嶺南中醫針灸最具代表性的學術流派之一。
中醫講究“治未病”。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論述,唐代大醫家孫思邈科學地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上醫治未病之病,中醫治欲病之病,下醫治已病之病”。
自1938年以來,陳全新和陳秀華先後在人民衛生出版社等出版相關專著23部
而世界衛生組織在名為《迎接21世紀的挑戰》的報告中指出,21世紀的醫學將從“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發展;從重治療向重預防發展,從強調醫生作用向重視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發展。
當前我們關愛健康,還需要挖掘中醫藥的元素與價值,深入發掘中醫藥在現代社會的應用價值,弘揚中醫藥文化,而針灸就是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麼,如何透過針灸實踐“治未病”呢?
切入點是體質辨識,不同體質人群的傳統中醫療法的干預措施都不同。
國醫大師王琦院士根據人體形體、心理特徵、常見表現、發病傾向及對外界適應能力,將人的體質型別分為九大體質: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溼質、溼熱質、瘀血質、氣鬱質、特稟質。
比如平和質的傳統療法干預措施為節氣灸;氣虛質傳統療法干預措施為穴位按摩、熱敏灸;陽虛質傳統療法干預措施為雷火灸;陰虛質的傳統療法干預措施為腹針;瘀血質的傳統療法干預措施為拍打療法、刺血療法;特稟質的傳統療法干預措施為穴位敷貼——天灸療法;氣鬱質傳統療法干預措施則為嶺南陳氏針法。
中醫針灸的傳承在於傳承精華、守正創新。2020年是中醫針灸申遺十週年,中醫針灸起源於中國,帶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質,閃爍著中華民族關於人、自然界和宇宙關係的認知實踐的智慧光芒,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鮮活的,是一個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中醫針灸最好的保護還是要在實踐中發揮它的最大作用。
直播回顧→→【南方非遺學堂】省中醫院大咖陳秀華教你秋季如何養生
【作者】 楊逸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