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8歲的小剛和媽媽
來到哈醫大四院血液科門診複診
醫生告訴小剛的媽媽:
“經過治療
孩子的缺鐵性貧血已經改善
血紅蛋白升到了正常值”
小剛的媽媽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原來兩個月前,小剛經常累、不願意活動、上體育課跑兩步就上不來氣、注意力不集中、臉色越來越差,媽媽焦急的帶著小剛來到哈醫大四院血液科就診,趙紅麗副主任醫師為小剛做了詳細的檢查和化驗,發現小剛存在缺鐵性貧血、中度貧血的症狀,並且血紅蛋白僅為同齡人的2/3。經過趙醫生的瞭解得知,小剛從小跟姥姥一起長大,姥姥常年吃飯偏素食,小剛也比較挑食,願意吃薯片、餅乾等小零食,飲食也不規律。找到原因後,趙紅麗副主任醫師建議家長給孩子調整飲食結構和習慣,多吃一些含鐵豐富的肉類、蛋類等,口服補鐵口服液,經過兩個月的飲食調養和藥物治療,小男孩的血紅蛋白升到了正常,也願意參加戶外活動了。
無獨有偶,36歲的小學李老師也是因為活動後乏力、心慌、氣短、倦怠、面色差就診血液科門診,完善檢查後也診斷為缺鐵性貧血。李老師吃飯也不挑食,還願意吃肉和蛋,怎麼能貧血呢?仔細詢問後,發現李老師平素月經量多(鐵丟失多),還是個“咖啡狂人”每天3杯咖啡提神(影響鐵的吸收),日積月累所以發生了貧血。透過改變生活習慣以及血液科、婦科的聯合治療後,李老師的血紅蛋白也很快恢復正常,精力充沛的投入到教學工作中。
貧血患者結膜蒼白
趙紅麗副主任醫師介紹
近年來貧血患者逐年增加,缺鐵性貧血是臨床最常見的一種貧血,多見於嬰幼兒、青少年和育齡期女性。由於體內鐵缺乏,而導致血紅蛋白合成減少。主要表現為乏力、疲勞、缺乏耐力,尤其運動後可出現頭暈、心慌、氣短症狀;日常生活中通常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脾氣暴躁、易怒、面板蒼白、甚至異食癖的表現;嚴重時會出現心跳加快、呼吸費力、活動後周身痠痛。一部分人出現指甲不自覺變脆、變平或凹陷的改變。尤其在兒童時期如果治療不及時,可能會出現永久性的智力和行為問題。缺鐵性貧血的治療主要是補充鐵劑,首選口服補鐵,兒童有補鐵口服液,成人有片劑和膠囊。但更重要的是要找到病因,才能解決根本問題。
趙紅麗副主任醫師提醒廣大患者,缺鐵性貧血患者日常飲食中注意吃些含鐵量比較高的食物,比如動物的肝臟,各種瘦肉,雞蛋黃等等,動物的血製品也是不錯的選擇。東北人愛吃的木耳也是補鐵的好原料,但植物鐵(比如菠菜)或鐵鍋做飯(無機鐵)相對不容易被吸收,維生素C可以幫助鐵的吸收,可與果汁共飲。還得注意濃茶、咖啡、肥肉、牛奶、鈣片,還有一些雜糧會影響鐵的吸收,補鐵期間儘量避免。
特約記者:嶽金鳳、 宋薇
本臺記者:悅彤
來源: 黑龍江交通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