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媽媽,真的不是我能控制的……”
最近親戚很著急,原因是他們家小朋友一到考試就說肚子痛,不管大考還是小考,後來甚至發展成考試那天早上出不了門,一出門到電梯口孩子就說要上廁所。
家長帶孩子去醫院看,甚至做了胃腸鏡都沒看出問題,醫生最後給出孩子可能是得了腸易激綜合徵(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那麼這個IBS到底是什麼疾病?我們應該如何治療呢?
在中華醫學會第二十六次全國兒科學術大會上,來自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的龔四堂教授,就兒童腸易激綜合徵的診斷和治療帶來了精彩的發言。
什麼是IBS?
很多家長都是第一次聽說IBS,這個到底是什麼樣的疾病?為什麼明明所有檢查結果都好,但孩子不是腹痛就是腹瀉便秘?
IBS
其實是一種功能性腸病,它的臨床表現就是反覆發作的腹痛,其與排便相關或伴隨排便習慣改變。常見的排便習慣異常可表現為便秘、腹瀉,或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同時也可能會伴隨出現腹脹、腹部不適的感覺。
我國IBS的發病率並不低。一項研究顯示我國中小學生IBS的整體患病率為20.2%,並隨著孩子年齡增長,IBS的患病率有上升趨勢,也就是說,孩子年紀越大,患病風險越高。
圖1.兒童在不同年齡中IBS患病率
有些家長看到孩子說肚子痛並沒有非常重視,特別是那些一上學或一到考試就喊肚子痛、拉肚子的孩子,常會被大人誤認為是孩子“裝病”,但其實孩子是真的病了。
因為沒得到足夠的理解和治療,有一部分患兒會出現IBS症狀加重,從而影響到正常生活。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IBS?
IBS的發生原因大致可以分為二大類,一類是由於心理原因所導致的IBS,另一類則是由於胃腸道原因導致的IBS。
由於心理原因所導致的IBS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外在壓力
2.早期生活事件
3.長期壓力
4.不良生活事件
而胃腸道所導致的IBS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內感受器應激
2.胃腸道感染
3.炎症
4.腸道微生物改變
5.食物過敏
6.膽汁吸收不良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抗生素的使用也可能是IBS的高危因素,有很多孩子IBS就發生在抗生素使用後,這可能和抗生素破壞腸道菌群平衡有關。
圖2.IBS全球發病率
兒童IBS會有哪些症狀?
IBS往往起始於兒童時期,青春期時發病率增大,引起的症狀為不規則週期反覆發作(一個月出現症狀的時間大於4天),在孩子感覺到緊張或焦慮時會出現腹痛、腹脹、腹部不適,伴大便改變(腹瀉、便秘、腹瀉和便秘交替)和相關的消化道外症狀(精神心理問題)。
很多家長在認識到一些“同病相憐”的孩子後會感到奇怪,為什麼有些孩子會出現腹瀉症狀,而有些孩子則出現便秘症狀,還有一些孩子甚至便秘腹瀉交替出現。這就要談到IBS的分型了,IBS可分為以下幾種型別。
1.腹瀉型:患者大部分時間的大便似糊狀甚至水狀,每日經常多次腹瀉。
2.便秘型:大便過幹、過硬,難以排出。
3.混合型:有時大便不成型,伴隨腹瀉,但有時又會大便過硬而導致便秘,兩類症狀交替出現。
4.不定型:出現IBS典型症狀,但排便習慣無法歸結到以上三種。
根據不同分型可以做出不同的治療方案,所以明明是一種病,不但症狀可能不同,治療方案也有所差別。
圖3.不同分型IBS佔比
得了IBS怎麼治?
很多患有IBS的小朋友一緊張就肚子痛,上完廁所腹痛症狀也無法好轉,嚴重影響了正常生活,所以IBS的治療刻不容緩,需要儘快的改善生活質量,這不僅對孩子很重要對家長也非常重要。
我們首先可以從飲食入手。
如果小朋友是腹瀉型症狀,我們可以透過實驗性剔除飲食治療,比如乳糖不耐受的患兒,我們可以在保證正常飲食的情況下,剔除奶製品,一件件減少,看看在不攝入奶製品後,症狀會不會改善,同理的還包括人工代糖和咖啡等。
小朋友如果是以便秘型為主要症狀,則需要在日常飲食中,增加纖維攝入量並多喝水來緩解便秘。
在執行飲食治療後,效果不明顯,則可以適當使用藥物,但具體藥物的使用一定要諮詢醫生,而不是自行使用止瀉劑或導瀉劑。
如果孩子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藥物後症狀仍舊未緩解可以考慮心理治療,甚至服用抗抑鬱藥物。
IBS是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的疾病,孩子年幼時,我們作為家長應給予足夠的關愛與支援,在孩子成績上不做過多的苛求,在健康面前,一切外在的東西並不是那麼重要。讓孩子有一個快樂健康的童年,養成正確健康的飲食習慣,保持中等程度的運動習慣,會讓孩子終身受益。
本文首發:醫學界兒科頻道
本文作者:曹公子
責任編輯:CiCi
醫學界力求其發表內容在稽核透過時的準確可靠,但並不對已發表內容的適時性,以及所引用資料(如有)的準確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諾和保證,亦不承擔因該些內容已過時、所引用資料可能的不準確或不完整等情況引起的任何責任。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者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歡迎轉發朋友圈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