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哈哈,這真的是一個誅心的問題啊
我相信你問任何一個開發商:你會不會做高階,開發商都會覺得你在罵它
更何況是在問萬科
但是這個問題我還是要問:你覺得,萬科會不會做高階
這是一個自帶情緒的問題
但是今天讓我們放下情緒來當成一個真問題來聊一聊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幾個前提:
一家房企開發過一個城市裡比較貴的房子,是不是意味著會做高端了
好像是可以這樣來理解,高階專案它一定不便宜
但是我們換個角度來想,一個豪宅類專案,核心價值是地段上,換句話來說在一個核心地段,不論產品做的怎麼樣,房子應該都不便宜
所以還真的不能說因為做了多貴的專案就證明我就會做高階,所以很多人說,要看產品力
好,那我們單純來看產品
是不是在產品維度願意砸錢,那就代表著我有做高階產品的能力
額,好像都有點糾結
你看好的專案,不論景觀、立面、裝修、服務,這些都不便宜吧,肯定得花錢吧,高階專案產品的成本一定是比較高的
但是你說,只要玩命砸錢就一定代表著這家開發商有高階產品能力?
好像這麼說也不太對
我們看過太多小區,開發商狂砸石材把專案做的不倫不類的比比皆是
好像對於高階來說,應該有更多的軟實力
所以什麼是高階社群,怎麼樣才配叫高階住區
回答了這個問題,才能解答萬科是否具備做高階產品的能力
這是這個情緒化命題的核心,也是今天我們這篇文章的關鍵
所以最後問一次:萬科會不會做高階
我做了一件挺無聊的事情,把萬科在全國做過的幾個好專案系統化的又去看了一遍,有一個微妙的答案想和大家分享
文章有點長,但也不浪費各位每一分鐘
01
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從專案末端的細節來回答
一個專案在客戶面前,除了讓大家看到專案的調性,質感以及成本,其實也是能夠看到態度
就是一個操盤團隊對於一個專案的態度,以及他為了客戶以後可以獲得的生活品質,到底會有什麼樣的態度
來看一個專案:北京萬科觀承別墅
最近20年別墅產品最大一次創新其實就來自這裡,不知道各位是否去看過,在整個庭院萬科交付的:無邊框庭院作品
當兩側移門開始推開的時候,我相信你可以理解我第一次看到的心潮澎湃
這種感官上的提升就接近於手機進入全面屏的超級跨越
萬科透過內部結構上錯綜複雜的調整,使得庭院內部的其中一根承重柱取消
從而在客廳內呈現出無比強勢的通透感
整個室內客廳部分,可以這樣無縫的完全開啟,和外面花園完全的融合在一起
這樣的結構式調整成本大麼,當然很大
那客戶在買的時候能感知到麼,不一定
但是客戶在未來住進去就知道本質性的區別在哪裡
這就是萬科做高階系的一個基本態度,再怎麼做沒有比想更耗費成本的,但是這家企業依然願意為此投入巨量的腦庫思路,就是為讓客戶買到一個不一樣居住體驗的產品
這樣的邏輯貫穿著萬科全集團所有內外
如果上海想要找一個極致對標,腦子裡一定第一反應就是:中興路一號這個作品
是的,我用的作品這兩個字
我們看一下實景,中興路一號的外立面是這樣的
這種糖果色的撞色立面質感,你一定不常見
當然更震撼的還是室內效果,來看下實景圖
白天來看是這樣的
夜間來看是這樣的
公建化的立面帶來的是,室內極致的視野體現
在這樣的視野下,其實你很難會去想這玻璃是什麼材質,是不是雙層中空,來自什麼品牌
而是完全感性的沉靜在這樣的居住體驗
這或許才是高段位的品質住區應該有的氣場和氣度
其實我們口中無數次的咀嚼過高階客群是小眾的,另類的,但是所有的高階設計交付的產品都是大眾的,沒有人願意創新
萬科渾身上下充斥著不妥協精神,位置再好的地塊屬性再強的專案都不會放棄跳脫地段屬性再往上邁一步的決心
這樣的專案註定是唯一的,也有可能是孤獨的,而這或許也是一批人熱愛的原因
因為說實話很多時候其實沒必要如此
創新可能伴隨著爭議,客戶也未必照單全收,創新放在低成本專案或者高溢價專案或許更加合適,這是所有盈利性企業都會做的行為
但如果真的如此,就絕對沒有中興路一號的感官體驗
所以如果各位認真看過萬科做高階系,你會發現整個團隊的敢當擔,敢對專案負責,敢拍板做一些大膽的東西
而這些“勇”都在後面的時間過程中被證明正確
02
我相信很多人還記得2015年上海萬科橫空出世的翡翠系,但各位是否知道,翡翠系的每一個專案在當時的年代都是蕩氣迴腸
第一個專案:翡翠別墅,是行業內較早的精裝別墅
哪怕是2015年,很少有房企敢給別墅做精裝
顧名思義是解讀不了別墅客群的居住模式,從而選擇留白
翡翠別墅的精工別墅概念橫空出世之後,突然讓很多人意識到,個性化生活是一部分,但是基礎的舒適度和人性化是另外一部分
有些需求是需要被提前規劃的,有些理念是可以提前傳遞的
翡翠公園的精工別墅成功,換來了整個行業對精裝別墅產品的沒有抗性
第二個翡翠系:翡翠濱江
萬科極為大膽的融入翡翠聯盟的軟性服務
當初看似虛無的承諾在後期運營中成為萬科高階系極強的粘性元素,從而在服務模組成為萬科高階產品線的標配
後面各位也看到越來越多的其他品類高階專案開始增加圈層模組
第三個翡翠系翡翠公園,整個上海樓市都極具代表性的作品
最大的跳躍就是高階住區不再私密不再獨立
公區的打造包括市政街道的投入告訴我們,不論什麼樣的專案都需要社交,而且是無距離的社交
封閉不能創造價值,互動才是一個住區的根本
從這之後,你會看到更多專案的街道開始開啟,開始擁有煙火氣,不再以價格為標準相互獨立
這三個翡翠作品如今來看依然耐人尋味,因為當年的每一次創新都被市場證明了相對正確,而這樣的正確被沉澱下來被當成產品規律而傳承
所以,你說萬科會不會做高階
客觀的來說,萬科一直在重新定義高階在行業內的標準
03
寫到這裡或許可能還會有人出來討論:
你說的都沒錯,但是萬科會不會做那種我們常規眼裡有質感的豪宅產品呢
嗯,我知道我打出豪宅兩個字的時候很多人腦子裡都會冒出差不多的樣子,石材幹掛,大庭大院,厚重質感諸如此類
確實,這是最常規意義上市場眼裡的品質住宅,萬科如果想要做,也比別人做的出挑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廈門湖心島,有朋友看過這個專案麼,給大家看一個側面,對於一個高階住宅不一樣的質感表現
給大家看一個地方
地下車庫
湖心島的地下車庫是這樣的
簡直可以用極致來形容
極少有高階住宅可以把地下車庫做出儀式感
看過這樣的車庫,你大概就可以知道它的立面是怎麼樣的,他的景觀是怎麼樣的,他的室內裝修是怎麼樣的
換句話來說,那種質感對專案的投入是從頭貫穿到尾,甚至貫穿到每一個毛孔
哪怕是堆砌,萬科也會把堆砌放在無數個毛孔細節,從而讓這樣的專案給到業主之後未來的每一年,他們看到任何細節都是顆粒度極小的精緻細節
這種感覺越來越多的傳承
從廈門的湖心島再到杭州萬科大都會,artdeco建築在萬科體系內真正體現出他英文單詞中藝術的那一部分
藝術從來不是炫技,而是精緻的化身
萬科高階住宅呈現的不是那種奢華感,而是精細感
這種精細感會在時間的推移中歷久彌新
鏡頭回到上海,上海萬科蘭喬聖菲,上海別墅產品做的扛鼎之作
這是一個2005年前後的專案,距離現在16年的時間了。我前段時間又去看了一圈
當初托斯卡納風格在時間沉澱中一點都沒有褪色,反而和周圍的樹種植被包裹住一種更強烈的建築感
這一種體驗從入口開始就一直貫穿
大門外部的道路做了石材緩坡帶,驅車而過因為緩坡帶帶來的震動感,這種體感的改變就是在告訴你:蘭喬聖菲到了
所以各位仔細看這些專案,在當年營銷階段,肯定無數同行都認定這是傳統意義上有質感,堆砌材料的品質住宅
但是這麼久各位就能感受到,萬科業主更能感覺到,對於品質化住宅的交付,萬科的核心是交付儀式感,交付場景,交付生活
一個哪怕放在同類住宅裡也都不太一樣的生活,並且歷久彌新
04
如何來評價萬科的高階系
其實你很難用體系化的言語來論斷,因為萬科規模太大,剛需剛改在市場內佔據了絕大部分的比例
而萬科自己的高階模組也並沒有強推單一的產品系去夯實市場印記,上海的“翡翠”,深圳的“臻”都在百花齊放
但在“百花齊放”的背後,萬科的產品仍在精神核心上蘊藏著所謂的“一盤棋”
我們把視線下沉之後各位或許就可以看到萬科做高階的模式
大量空間、格局、動線上的模組在萬科剛需剛改類產品內快速迭代之後成為一套標準在體系內流轉
在差異化其他專案的風格、儀式感、軟性服務上研發,做時間投入,做創新
最後將人居體驗和品質最佳化這二者在一個維度上疊加,從而激發出一個全新專案,這也是萬科高階住區可以如此百花齊放的原因
每個專案都不同,但是每個專案都讓住戶都有品質感和生活感
我聽過一個萬科人一個很好的比方:
住在豪宅的人也是普通人,也要曬被子,家裡也有老人,你不能因為用私密性以及揣測你會有烘乾機就剝奪他們曬被子的權利
話雖然糙,但卻刺痛了很多昂貴專案的痛:用堆砌成本掩蓋自己研發的軟肋,用私密性迴避體驗感
這也是萬科專案能夠那麼耐看的原因
耐看並不是因為看上去好,而是所有的看上去好在未來使用過程中也很好
在上海不知道各位是否知道這個專案
2010年的萬科第五園,這個專案之後徽派建築開始在行業內風靡
2012年的五玠坊,在2020年各位應該才看到各種各樣的新中式產品了吧
2017年的翡翠濱江,玻璃幕牆的元素,在2019年之後成為不少高階住宅的標配
但是在2017年的翡翠濱江室內,各位感受到的已經是這樣
這並不是萬科有多未卜先知,而是因為對待每個專案都從一開始沒有想過體系化作業
按照道理來說,萬科是最有資格做標準化產品的,但是在這個模組裡萬科從來沒有這樣,未來甚至更是如此
萬科的“開發經營中心”放在上海,或許也有這方面的考量
上海其實任何一個專案的單價都不便宜,但是環顧四周並非所有專案都能夠對得上這個價格
在上海做研發的難度在於這個城市的複雜,每個專案本身,專案和周邊的關係,專案和城市的聯絡,每一個點都很複雜
這是來自萬科對上海的定義,也是他們解題的心態,未來城市理想單元是萬科對待輸出樣本的考量,也是基本觀
伴隨著城市更新以及舊城改造的到來,高階住宅越來越需要接受市場的考驗,一個好的生活樣本到底是什麼
05
我特別喜歡萬科內部的一句話:每一個專案都不應該是城市的孤島
位於城市核心區的綜合住區更應該如此,每一個社群都是這個城市的肌理
串聯出最有城市底蘊的天際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