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房,是我們這代人的目標
有的人坐擁好幾套房子,房價再貴對他來說也只不過是一個數字,他買房如買菜,買錯了也似乎雲淡風輕,這對他來說無關大局,這是有錢人。
而有的人買一套房子就需要掏空“六個錢包”、傾三代人之力才能拿出首付,透支自己的現金流背上二三十年的貸款,他們在買房決策時戰戰兢兢、茫然不知所措,實在不敢有絲毫怠慢,一旦買錯就滿盤皆輸,這是剛需客。
而在這個房產市場裡,有錢人卻往往能比剛需客買到更好的房子,因為他們買房更有經驗,熟悉市場規律和週期,在關鍵的資訊戰中更是能獲得第一手的資訊。
而剛需客呢,經常在中介和開發商製造的謠言和騙局中走不出來,在患得患失中惶惶不可終日,更有甚者因為錯過最佳買房時間過度自責而患上焦慮症。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乾貨滿滿的剛需買房指南,揭開樓市重雲,抹平資訊差異,把握樓市規律和週期,教你尋找入場時機,
一、什麼是剛性需求?
剛性需求指在商品供求關係中受價格影響較小的需求。
但實際上,剛需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因為買得起就買,買不起就不買,這個世界上那麼多沒有非買不可的商品。
剛性需求曲線在理論上是一條直線,即不受價格變動的影響。比如食鹽,它不僅是必需品,並且不存在可替代性。從這個角度看,購房並不能算是剛性需求,住房才是剛性需求,而住房可能透過多種方式實現,比如租賃。
開發商過分鼓吹住房的剛性需求,一方面是要為其房價上漲製造理由,另一方面就是要藉助強大的話語權用來忽悠普通購房者,希望更好地割韭菜。
那普遍意義上的剛需到底存不存在呢?
樓市中的剛需是確實存在的,確實有這樣一些購房者,這個月不買房,下個月就結不了婚,今年不買房,明年該入學的孩子就沒有學上,買房對他們來說是必需且無法替代的,這樣的剛需購房者我們可以稱之為純剛需。
但在房價上漲階段,有各種各樣的需求都成了剛需。有人兒子才2歲,害怕未來買不起,就想著在市中心買一套學區房;有的人手上有閒錢,看到別人都在買,心裡癢癢自己也買一套;有的人看到了心儀的房子,奉若至寶,砸鍋賣鐵也要買。這些人算不算剛需呢?
他們只能算是偽剛需。
在中國,房子被賦予了太多的概念,城市居民、戶籍、學位、醫療保障、升值保障、乃至養老。為了搶佔這些社會資源,大家前赴後繼地耗盡自己的心血,掏空自己的錢包去買那些鋼筋水泥建造的空中樓閣。
有限的城市資源如果以房子為社會階層劃分的話,不得不說,我們社會文明還處於初級階段。
正因為房子被賦予太多意義,每遇樓市上漲,老百姓出現了買房的羊群效應,各種各樣的偽剛需一夜之間變成剛需,將所有房子吃的一乾二淨,這時候反而那些沒地方住的剛需被排擠到邊緣角落,望著茫茫的購房人潮瑟瑟發抖。
二,剛需應該什麼時候買房?
剛需買房的第一大誤區,當屬“剛需要抓緊上車,越早越好”。
這種說法聽起來似乎有道理,其中的隱含資訊也顯而易見:既然都要自住,無論房價是漲是跌,都不會帶來實質影響。越早買,越能享受到居住價值,更能免於等待的焦慮。
然而,這種觀點忽略了一個關鍵現實:樓市是有周期的。
07-18年房價週期變化圖
即便過去20年,中國樓市一路上行,中間也玩過幾次過山車。2008年部分城市回撥幅度高達30%,2014年個別城市房價回撥幅度超過20%,2018年開啟的這輪調整,部分城市降幅也超過10%。
另外,根據經濟學家馬光遠的觀點,影響房地產的因素也是由六大週期組成的。
過去中國房地產是六個週期全速推動。
第一經濟高增長,第二貨幣高發行,第三國際資本高流入,第四城鎮化,第五經濟對房地產的依賴,第六中國的經濟資本化過程、證券化的過程。
那麼現在前三個基本熄火了,但是還剩下三個。第一個是城鎮化沒有結束,第二個我們經濟對房地產的依賴沒有結束,第三個中國經濟證券化的過程沒有結束。
所以有人講說“中國房地產會崩盤”。我們要看到支撐的力量跟往下拉的力量,實事求是地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一輪樓市啟動之前,大量二三四線城市在2011-2015年橫盤了五年之久。
所幸,在強勁的經濟增速和貨幣寬鬆之下,這些危機最終轉危為安。但不是每次都有這種幸運,當樓市進入下半場,貨幣寬鬆邊際效應遞減,加上居民槓桿率攀上歷史新高之後,這種規律是否適用,必然要打上大大的問號。
回到現實,即便曙光總會來,但只要現金流出現問題,未必每個人都能熬到曙光到來的時刻。
所以,正確的態度:不是越早上車越好,而是隨時做好上車的準備。等待樓市週期的變化,在樓市復甦的週期進行交易,而非在狂熱期瘋狂往裡衝。
三、剛需應該買什麼樣的房
剛需買房,必須兼顧居住價值和投資價值。
剛需買房與投資購房的邏輯是有差異的。投資者,看的是未來升值空間,尋找的是投機炒作的可能性。快進快出,以小博大,乃投資的不二法門。
對於剛需來說,升值空間非常重要,但是否有居住價值同樣十分重要。有升值空間但兌現遙遙無期的地方,有短期炒作之利卻無長期支撐利好的地段,顯然不能輕易納入選擇範圍之內。
剛需買房,重點要關注三個關鍵詞:地段、地鐵和租金。
其一,地段是第一位的。寧可選擇交通、教育、醫療、商業配套相對豐富的城區二手房,也不要輕易投資偏遠郊區的“三無”新房。
其二,地鐵是關鍵。對於普通家庭來說,衡量區位的關鍵,不在於開車的直線距離,而在於公共交通的通達性。
尤其是處於郊區的樓盤,沒有地鐵,價值會大打折扣。而處於地鐵交通樞紐的樓盤,尤其是擁有TOD概念的區域,資產流動性和安全性則會更高一籌。
其三,租金的重要性越來越高。判斷房子的投資價值的最關鍵指標之一就是租金回報率,房子的租金回報率跟股票的市盈率是一樣的,如果房子賣不掉,只要租金回報率合適,透過收房租也能收回投資。
一個連房子都租出去的區域,自然不適合自住。而租金遠遠低於周邊區域的樓盤,必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在未來,不產生租金的區域,不僅不適合剛需,同樣也不適合投資。
四、給剛需的三個建議
1. 不要盲目貪圖便宜
人人都會有貪便宜的衝動,但俗話說得好,一分錢一分貨,在市場經濟內,便宜就一定有便宜的理由,沒那麼容易撿漏。
所以,看到便宜的房子,一定要問為什麼,也許是旁邊有噪音很大的主幹道,也許是樓下有變電站,也許是因為回遷房,只有把原因搞清楚了,才能辨別它是不是真的筍盤。
當然,也有一些“便宜“是可以撿的,比如開發商年底為了衝業績搞的一些促銷、一些二手房業主急於換房而降價,這種“便宜“是可以撿的。
還有一種情況,一個地段的位置和規劃都不錯,但因為周邊環境很荒、開發商不善於炒作,導致價格還沒有起來,這種就屬於“價值被低估“,是非常適合投資入手的。
2. 不要過分迷戀大品牌
因為是第一次買房,很多人擔心出錯,會特別迷戀大品牌房企。老實說,初次買房選大品牌是對的,至少不用太擔心收不了樓,也不用太擔心建築質量和物業管理。
但我要說的是,品牌房企雖好,但不是樣樣都好,比如他們在拿地方面就不見得比中小房企強。一些大房企正是利用購房者的信任度,在拿地方面不願意付出過高成本,“反正再差的地也有人買“。
所以我們在大城市能看到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靠地鐵的好地段往往是本地中小房企拿地,大房企則在外圍拿一些較差的地段,然後價格很可能比前者還貴,靠的是什麼?品牌溢價。
品牌當然可以有溢價,但太高的話,就不划算了。如果是我,我寧願選那個本地小房企開發但是走路到地鐵5分鐘的盤,也不會選那些到地鐵站還要轉公交車的品牌大盤。
在奮鬥的年紀,年輕人應該多關心交通便利,少關心花花草草。
3.多看房,實地看盤關注細節
剛需客基本都是上班族,工作勤勤懇懇,996是常態,對領導小心翼翼,花一個下午的時間去看房,會被認為是極大的浪費。
所以,很多剛需買房,其實是不怎麼看房的,看個三五套就下訂金的大把人在,這是非常不明智的選擇。
要知道,房子如果選得好,可以幫你節省幾十萬甚至多賺上百萬,不比你辛辛苦苦加班掙幾百塊錢加班費要好嗎?
看房200套是剛需買房的必修課,“忙"不是藉口,是愚蠢。
五、最後想說的幾句話
自1998年7月我國住房商品化以來,中國樓市已經歷了風雲激盪的21年,各個城市一輪輪啟動的房價暴漲,造就了不少富翁,但也撕裂了很多家庭,讓無數人心碎。
房子作為衣食住行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我們都要為了購置房產付出青春熱血努力奮鬥。但在購置房產時,我們卻被虛無縹緲又真實存在的資訊差和知識壁壘所困擾著,對於房價漲跌背後的邏輯也兩眼一摸黑,在做出對人生影響重大的置業決定時無法取到最優解,不知不覺間成了任人宰割的韭菜。
買房是很多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投資,必須要謹慎謹慎再謹慎。關注我們,幫你縮小一點資訊差,傳遞一點房產知識,讓你更靠近一步樓市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