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週評圖的時間。這期想跟大家談談具體創作的問題,道理講再多最後還是要落在創作實踐上。我不想泛泛的談創作,告訴人如何拍照,因為創作這個東西是發自內心的,是自我認識的結果,不是對外博眼球的東西,套別人的方法出來的只能是死的東西。
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我們揹著相機出去旅行,將旅途中看到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拍下來。這些照片不但記錄了我們旅行的經歷也有內心的感受和情緒。這只是創作最初收集素材的階段,大部分人止於此不知該如何往下走。我這裡教大家一個方法:旅行回來後不要馬上選片子釋出而是過一段時間,可能是2個星期或者1個月再把片子拿出來看,同時問自己這樣幾個問題:我當時究竟拍的是什麼?是什麼打動了我?它承載了我怎樣的心境和想法?將這幾個問題的答案用一句話概括出來,以這句話為標準篩選一組作品。在下次出行的時候將這組作品和這段話作為旅行創作的主題進行新的創作,看是否比上一次的作品表現的更準確,更充分了。
我在評圖論壇回帖的時候經常會引藝術家的創作思路,是希望大家能明白藝術創作是不分媒介的,不管是繪畫還是攝影都是表達我們內在感受的手段,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表達的是什麼。當我們開始反思創作的主題和內容形式的關係時,就進入藝術創作這個遊戲了。
最後,引一段鄧曉芒教授在《西方美學史綱》中關於亞里士多德對藝術創作認識的闡述,希望對想深入瞭解藝術創作規律的讀者有所啟發:
“在哲學上,亞里士多德與柏拉圖最顯著的區別就是他的經驗主義。他批判了柏拉圖的理念論,認為這只是一些無用的“詩意的比喻”,而科學研究應當從最具體的個別事物(“第一實體”)出發,然後再找出它們的原因,用這樣的方式來構成整個宇宙的現實圖景。這些原因不外乎“質料因”和“形式因”兩類,但後者還包括“致動因”和“目的因”,所以統稱為“四因”。亞里士多德認為,任何事物的產生都少不了這四種原因,例如一尊蘇格拉底的雕像,銅料或石料是它的質料因,它的形象是它的形式因,藝術家的工作是它的致動因,它的紀念作用是它的目的因。”
欄目主持丨Leonqu
泡菜批評精選
▲ 《老頭的愛好》 作者:元荃
作品闡述:這張照片是2019年3月在四川彭城老茶館裡拍的。去得早,茶客少。茶館牌子上標明:拍照十元,喝茶十元,喝茶拍照十元。於是坐下喝茶拍照。這位老者與我們同桌,坐對面。對他拍照,坦然,沒有一點反對的表情!
茶館裡的光線不但暗,且光源複雜。有從頂上射下的自然光,也有白熾燈光和節能燈光。不得已提高iso後噪點較大,白平衡也不準(人物臉部呈紫色和洋紅色,後期調整後耳朵和鼻子還能看出)。
照片表現一位彭城鎮的老年人平常生活部分內容。拍攝時瞅準人物吐出煙霧的瞬間。後期將人物背後剪裁掉,使之成正方形,對角構圖(打火機的光亮照亮了人物手指,說明正在點菸的動作。實在是捨不得裁剪,也是方構圖的原因)。
距離太近,構圖太滿。如能將正在點燃的煙拍出......。
請大家為俺的照片說真話,品頭論足!
說明一下:四川對老年男子稱老頭一般沒有貶義,只是一種指代。比如老妻對老夫的就有“老頭”或“我們家老頭”稱呼。
批評者:泡菜gjjq
機位不好,導致面部表現不充分,表情不豐富,目前這個角度,表情呆滯。臂膀大塊無意義暗調佔據了近三分之一畫面,構圖上不理想,應該在方寸之間,讓各個畫面元素提供更多有意義的資訊。菸斗只有杆,確是一大敗筆,這點作者看到了。
作者講過是在一個有特色的茶館,不應該舍掉環境這麼有利的表現手段。
作者應該勇敢點,轉到吸菸老者前面,以廣角拍環境人像更好。如能與老者聊聊,讓老者放鬆後拍,面部表情會好些。當然這只是理想狀態,拍陌生人,勇氣太重要了。
本期作品點評
- 01 -
▲ 《與我無關》 作者:西南居士
作品闡述:每每路過此地都要瞧上一眼這幅廣告,俺不知也不敢問那手錶售價幾何,也不知普通老百姓有幾個能買得起的。於是,某天坐在這幅廣告的對面,想看看路人中有多少人關注這幅廣告。半個多小時過去了,路人也的確不少,但真沒有人正眼瞧這幅廣告。
編輯點評:
Leonqu:
畫面中的這幅廣告可謂是現代廣告作品的典範。約翰·伯格在《觀看之道》中對廣告有這樣一段描述:“廣告關注的是人際關係,而不是物品。它許諾的並非享樂,而是快樂——由外界判斷的快樂。這種被人羨慕的快樂就是魅力。”畫面中劉亦菲的眼神明顯是投向觀者的,這讓我想起馬奈那幅著名的《奧林匹亞》。不管在什麼時代,擁有一個漂亮的情人都是男人的夢想,用一塊不太貴的手錶博得芳心,這幅廣告利用的正是這樣的心理。
馬奈,《奧林匹亞》
Geethan:
消費社會里的腕錶或其他奢侈品海報,喜歡使用外表美好或事業成功的男人和女人來塑造品牌形象,這一慣例似乎直到前段時間維密的廣告才得以改變。不過就算是楊天真出鏡,“事業成功”這一點也還是沒繞過去。這類廣告永遠都是在塑造一種“生活的可能性”,而很多街頭攝影師看到這類廣告的思維定式,也落入了這種生活的可能性和普通人的距離感上。在這樣的思考下,照片的同質化也就嚴重了,就無趣了。
面對這張照片,我在想如果前面走過的人,是一個穿著時尚有品位,相貌身材也很好的年輕女性,作者的拍攝動機會不會產生變化?這是一個挺有趣的問題。這樣的畫面一定是有的,如果標題依然是《與我無關》,那麼我們的拍攝動機又會是什麼?歡迎大家思考。
最後我想說,如果非要表現和普通人生活的距離感,天梭這塊表也太便宜了一點,市場售價甚至沒到萬元水平,下次作者可以換塊江詩丹頓的廣告牌試試。
黃獅虎:
作為街拍攝影作品,這幅照片的不同之處在於拍攝者對此場景觀察了許久,並非瞬間抓拍。我相信作者應該拍攝了不止一張照片,而最後選擇了一位買菜大媽作為主體人物,正好與廣告中的模特形成呼應,同時人物動作也在表達著“與我無關”的主題。不足之處是畫面左側的男人略顯多餘,不但影響視覺重點,且與主題關聯性不大。
- 02 -
▲ 《柏木峽秋色》 作者:松嶠
器材:尼康D200,焦距:120mm
編輯點評:
Leonqu:
這幅作品的構圖非常有特點,是傳統中國繪畫的構圖方式。畫面的空間是畫面中前後元素疊加形成的,這與西方焦點透視的構圖方式形成鮮明的對比。最早將這種繪畫方式理論化的是北宋的畫家郭熙。他在《林泉高致》中強調畫家如同仙人造物般的自由靈感,認為繪畫不是來自觀察外在的世界,而是深藏於畫家的內心。他同時提出“三遠”(高遠,深遠,平遠)的構圖方式。有意思的是透過色彩疊加來製造層次感是西方現代藝術表現的主流手法,尤其是二戰以後的美國藝術。可見藝術創作是超越時間和文化人類共通的事情。
郭熙,《早春圖》
威廉·德庫寧,《無題》
Geethan:
前前後後一共六層空間,這樣豐富的層次感,很適合用長焦鏡頭+豎構圖的形式呈現。作者有這樣的構圖意識是很棒的,天空和前景地面的空間留出來的大小也比較合適。如果說不足,就是光線。如果有側光或側逆光,能打亮畫面中間部分的樹木區域,同時壓暗後面的雪山區域,光線營造的氛圍感會更強。另外,D200拍風光有點可惜了,畫素1000萬,也該升級換代了!
黃獅虎:
美麗的風景總能吸引人的視線,這幅作品採用豎構圖的方式,將草甸、樹林、山川、白雪、藍天一鏡包攬,並且形成視覺縱深,讓觀者可以體驗到真實場景的觀望之感。不過問題也很明顯,便是照片中的光線太過平實,致使畫面中的樹林立體感不足,如果能選擇嘗試側逆光的話,可令照片中的氛圍感更佳。
- 03 -
▲ 《你有故事,我有酒》 作者:zyz1993
作品闡釋:歐洲盃開打,北京侃爺們有了在酒館電視機前聚集侃大山的理由……
編輯點評:
Leonqu:
看這張作品讓人想起疫情發生前的生活。那時出行沒有限制,各種體育比賽,文藝節目和線下活動搞的如火如荼。這兩年的疫情確實讓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網路交流佔到我們平常交往的很大比重。我們不僅在網上購物,就連上課,去畫廊觀展也可以在線上。這讓我想起《駭客帝國》,《攻殼機動隊》所展現的世界,這是否預言了我們未來的生活,更多將介於現實與虛擬之間?
Geethan:
想從器材的角度來說說這張照片。試想,如果我手裡拿著一個全畫幅+大光圈的裝置,我面對這樣的畫面,拍下來,感覺會不會哪裡不對?我是有這種感覺的,當我們遇到一個特別接地氣的畫面,可能手機的效果才是最接地氣的。如果用全畫幅的相機,開開大光圈,畫面到處都虛成一片(比如這個畫面裡,電視機裡的內容很可能就虛掉了),就沒北京大爺內味兒了。手機的畫幅小,景深大,反而能在大光圈的同時紀錄更多畫面細節。我想這也是很多人現在仍然偏愛使用4/3畫幅相機的原因。
黃獅虎:
作為現今最便捷的拍攝方式,手機攝影儼然成為人們為日常生活留下影像紀念的首選。作者拍攝的這幅照片是一張很有煙火氣的作品,歐洲盃、啤酒、香菸、大爺,涵蓋以上元素的場景在你我的身邊其實隨處可見,雖然平凡但是卻能引起共鳴。另外,即便不如相機的高畫質、大光圈好看,但手機在日常拍攝中的迅速、精準、真實的特點還是很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