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左顧右盼、穿衣服慢吞吞、做作業小動作不斷……孩子做事磨蹭的習慣,通常讓許多家長抓狂。
有的家長會頻繁催促孩子:“快點兒!”“怎麼這麼慢!”“再磨蹭就遲到了!”……
但凡家裡有拖拖拉拉的孩子,父母都有深切體會:你越急孩子越慢,任憑你河東獅吼,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面對這些“永遠都不急大王”,很多家長認為這是因為孩子太小,還沒形成時間觀念。為了讓孩子能認識時間,這些家長就開始制定了時間規劃表,什麼時候幹什麼都寫得清清楚楚,但是從執行的第一天到執行的第一週,卻發現孩子幾乎沒有任何變化,該拖延還是拖延,甚至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那麼孩子的拖延症真的是因為沒有時間觀念嗎?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反思一下自己,作為成人你有拖延症嗎?那你有時間觀念嗎?
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多種多樣,如果你又問了身邊的人,就會知道很多人既有拖延症又有時間觀念,很多人沒有拖延症也沒有時間觀念,這就說明拖延症的產生和一個人是否有時間觀念並沒有很直接的關係。
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由兩個拉丁詞根合成,分別為 “Pro” 和 “Cras (crastinus)” ,“pro”意思是“向前”,而“crastinus”的意思是“明天”,合起來便是“向前推到明天”或“以後再做”。
一般而言,“拖延症”指的不僅是一種行為現象,也是一種心理現象。
什麼是心理拖延症?
心理學上的“拖延” 指的是當事人明明知道某項任務是必須完成的,卻故意延遲該既定任務的執行,哪怕他明明知道不完成的結果是情況會變得更糟。
例如,有的孩子明明知道課後作業需要儘快完成,但是卻故意拖延至上課前一天晚上或者當天早晨。有的甚至在老師檢查的時候還沒有完成,還有的假期作業會拖延至馬上開學的前幾天才開始異常緊張的完成,這個時候完成作業很容易偷工減料,以至於作業的質量差強人意。
這種現象在成年人中也很普遍,當一個人在面對生活或者工作中必須完成的事情和必須解決的問題時,心理上總是習慣於有意或者無意的迴避,從不主動及時處理或者解決,而是找各種藉口拖延時間,如果這種行為成為一種習慣,那這個人就可以初步認定患上了“拖延症”。據美國和加拿大的一項調查研究表明,拖延症相當普遍,70%的大學生對待學業具有拖延的問題。
▲正常的大腦VS拖延症的大腦
但是拖延症的產生並不是性格缺陷比如懶惰,也不是說時間管理能力太差,它更重要的是因為要完成某些任務的挑戰性,以及產生的消極情緒:無聊、焦慮、不安、沮喪,甚至自我懷疑。
有可能任務本身就讓人厭惡,比如說孩子很討厭數學,現在卻被要求寫好幾份數學試卷,會本能地有抵抗情緒。
拖延症也有可能和更深層次的感受有關,比如自我懷疑。
可能孩子不寫作業的原因,是在想數學這麼難,我要是做的不好怎麼辦?
事實上有研究證明,很多人在拖延之後往往都會自我責備,這種想法叫做“拖延認知”。
我們會懊惱當時為什麼不盡快把事情做完,這樣的想法施加的壓力通常會導致進一步的拖延。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人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更多都是優先考慮當下的感受。
就像孩子寫作業拖沓的時候,他也知道事後會被爸爸媽媽訓斥。如果拖延可以讓自己的心理好受一些,即使我們知道日後可能會後悔,我們還是會拖延。
所以要解決拖延的問題,最重要的不是完全避免面對新的挑戰時產生消極情緒。而是找到一個既能減輕開始任務時的挑戰感,又不會在未來產生懊惱情緒,形成二次傷害的方式。
心理拖延症的種類
在找到這個方式之前,我們需要對產生拖延症的心理原因進行分析,一般來說,有以下三種原因。
01、完美主義心理
某些拖延行為並非拖延者缺乏能力或者努力不夠,而是其完美主義心態或者求全觀念使然。這種拖延是想尋求更完善的解決方案,給人造成假象,表明自己不是沒有能力完成而是沒有去實踐。
這類孩子的心理活動類似於:“潛意識裡確實覺得自己如果花了很多時間成績卻平平,會是一件非常丟臉的事情。如果能夠拖延,即使考試結果不好,我也可以說,那是因為我沒盡全力,如果我真正努力,肯定會結果很好的。”
用通俗的話來講,完美主義的拖延症實際上給了很多孩子一個完美的“藉口 ”,有些學習成績好的孩子也喜歡將學習任務拖到規定的時間結束前才完成,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完美主義傾向所致。
02、自卑心理
自信心不足,以往完成的任務總不能使自己感到滿意,或者不能從老師和家長那裡得到肯定和表揚,從而對自己感到失望,內心對自我能力的評估越來越低,以至於下次再有學習任務甚至是去上學,都拖著不想去做。
這類孩子容易自我否定,抱著“反正也是做不好”的態度,面對學習任務的時候,容易產生拖延行為。
03、逃避心理
逃避型別可是說是比較常見的心理拖延症型別了,它的出現與孩子對任務的判斷有關。比如當前的任務太困難,如果一旦開始做,在完成任務之前就會讓自己陷入很多焦慮之中,或者一旦開始做任務就會讓自己變得忙碌,但自己又不喜歡這種忙碌的狀態,所以逃避任務,這些心理的外在表現就是拖延症。
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胡適也出現過此類的拖延心理,他的日記可以說是重現了這類“拖延症患者”的心理活動:
7月4日
新開這本日記,也為了督促自己下個學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讀完手邊的莎士比亞的《亨利八世》。
7月13日
打牌。
7月14日
打牌。
7月15日
打牌。
7月16日
胡適之啊胡適之!你怎麼能如此墮落!先前訂下的學習計劃你都忘了嗎?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7月13日
打牌。
7月18日
打牌。
…………
如何解決孩子的拖延症?
產生拖延症的心理因素主要是以上三種,每一種都有對應的解決方法,一張時間表絕不是萬能的。家長要對孩子的拖延症有足夠重視,注意觀察並深入思考孩子產生拖延行為的原因,弄清楚原因才好“對症下藥”。這裡有些簡單的方式,家長可以在觀察後運用到生活中。
01、完美主義拖延症——幫助孩子降低期許
有著完美主義的孩子大多數對自己的要求都很高,在學業問題上也有著比較高的自制力。對於這類的孩子,如果你一味地催促,或者不斷地提醒到期時間不僅沒效果,反而還會起到反作用。
正確的做法是不用高標準要求孩子,而是幫他降低對任務的期望。
比如孩子希望畫個完美的房子,但是因為在構思而遲遲不肯動手,家長可以隨意畫個房子,並說自己畫的房子很好看,給孩子一個“不完美的參照物”和一個“完美的對自己滿意的態度”。有了兩方面的對比,孩子也就能稍微降低對自己畫作的標準和期望了。
這類的孩子是希望進步的,你可以很清晰地告訴他如果不開始永遠不會知道自己的實際水平,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實際水平就永遠不會進步,幫助孩子正視自己的“藉口”,鼓勵孩子“馬上動手”。
02、自卑心理拖延症——經常給與鼓勵和誇獎
有著自卑心理的孩子經常會給人一種“破罐子破摔”的感覺:反正也做不好,乾脆不做了,反正很差勁,乾脆不管了。
如果孩子已經有了這種心理,你的催促、責罵和時間表都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自卑,他會認為連爸爸/媽媽給我的任務我都完成不了,我果然很差勁。
對於這類的孩子,家長首先要找到孩子自卑的原因,然後在完成一項任務時不斷地將任務進行拆解,完成拆解的每一步都給與一定的獎勵。
比如今天老師讓孩子背10個單詞,你讓孩子背好2個就帶他出去玩;比如作業規定好要寫2頁,你讓孩子寫完1頁就算成功,寫好兩個題目就誇獎他一下。這樣能慢慢地讓孩子產生一種“我也棒”的心理,讓他更有自信去完成挑戰。
03、逃避型拖延症——清理環境、一鼓作氣
在逃避型拖延症裡我們舉了胡適的例子,後來胡適終於完成了《亨利八世》的閱讀,他是怎麼做到的呢?很簡單,他戒掉了“打牌”。
很多隻顧當下情緒沉迷享樂的孩子之所以會拖延,是因為周圍可讓他沉迷的物品太多了,明顯的比如手機玩具和電視,不明顯的比如鉛筆盒和橡皮。
在一項學習任務開始前,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清理周圍的物品,並告訴他現在是作業時間,到了時間之後會再把這些物品歸還,如果那時孩子還是沒能完成任務,也不再限制他。有乾淨的環境和清晰的規則,也可以慢慢地幫助孩子養成不拖延的習慣。
如果孩子是因為“畏難”的情緒產生了拖延,我們可以用一鼓作氣+任務拆解的方式。冬天起床不要再給孩子時間去想被窩的溫暖,說起床就立馬起床。有很多家長雖然都在催促,但總是給孩子時間讓他自己爬起來,孩子越是覺得被窩溫暖舒服就越是不願意起床。在生活中不給孩子思考這些任務麻煩和困難的時間,讓他在不知不覺中快速地進入任務當中,也許效果會更好。
對於學習來說也是一樣,我們將任務拆解之後,立馬讓孩子開始作業,規定好第一個任務開始的時間,告訴他完成第一個任務就可以解鎖一個驚喜,提高孩子對於結果的期望,這樣孩子也會更有動力。
給與孩子更多的理解
其實人人都有舒適區,孩子的拖延症也跟成人相同,就是為了在舒適區多呆一會。要克服拖延症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如果我們都不瞭解孩子產生拖延的原因,一味地抱怨因為他的拖延而打亂了自己的生活節奏,那麼我們的行為其實就給孩子的健康心理又加上了一把鎖。
正確的方式就是給孩子更高質量的愛,更多的陪伴和包容。看見孩子拖延背後的“心理求助”,耐心地找到解決的方式,與孩子一起站在對抗拖延的一面,而不是用“無效催促”站在孩子的對立面。
理解和尊重,能夠改變孩子的很多行為習慣,改變孩子,也要從改變我們自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