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的心理課堂上,老師讓每個孩子畫一幅畫,同時寫一句最想對爸爸媽媽說的話。看到孩子寫的“希望媽媽多陪陪我”,我不淡定了。
我應該算全職媽媽吧?不用朝九晚五的工作,有一份時間自由的兼職,空餘時間打理自己的賬號。
孩子除了在學校,和課外班,其他時間都是跟我在一起。
我曾經覺得,對孩子的成長,我最不缺的就是時間,可沒想到還是無法達到孩子的要求。
是孩子要求太高嗎?我仔細想了想,還真不是。
01
陪伴,時間是最基本的投入
孩子想要的陪伴,時間是最基本的投入。
不管是物理上在一起,還是透過網路裝置雲影片雲監護,都需要付出時間。但對很多父母來說,時間是最奢侈的。
2021年10月23日透過的《家庭教育促進法》,第十七條明確規定了未成年人的父母或監護人要"親自養育,加強親子陪伴"。
親自養育有多難?除了家裡有礦的,完全財務自由的家庭外,親自養育孩子就是個難題。
我身邊的朋友們,從孩子出生到上小學,不用家裡老人幫忙看的數量是”零“。
這裡邊,有老人幫了一段時間徹底鬧掰拂袖而去被迫全職的,有各種矛盾因素雞飛狗跳下班不想回家的。
在某個大V的號下邊看到過一個投票,問職場中人幾點能回到家陪孩子。
有差不多2000人投票,晚上7點前能到家的佔72%,還有6%的人孩子睡了才能到家。
在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路上通勤時間1小時算正常水平,工作時間能早9點晚6點算比較人性化的公司。
到點就下班,能勉強在7點左右到家。
孩子小的時候,晚上睡覺也早,小學生都推薦9點前睡覺。
回家也不是隻有陪孩子一件事,晚飯洗漱收拾,能陪孩子的時間就更少了。
話又說回來,如果真的能到點下班,那隻能說明工作本身不重要,沒在關鍵崗位,不是重點培養物件。
就像投票下邊有評論說:能7點前到家的人,相當於跟老闆達成了共識:放棄升職加薪,放棄出差。
更有人評論說,真正的996甚至007,是看不到這篇文章的,自然也無法參與投票。
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陪伴孩子的時間真的成了奢侈品。
但是有了時間,也不一定真的能實現陪伴的效果。
02
合適的階段,合適的陪伴
就像孩子的小願望,我個人覺得陪孩子的時間還是挺多的,但在孩子心裡還是不夠,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我反省了自己的時間安排,發現我最主動陪伴孩子的只有兩個時間:一是做作業,二是閱讀。
這些時間不但是我心甘情願地陪伴,還都是我主動發起的。
而當孩子說,“媽媽陪我打會兒乒乓球”,“媽媽陪我玩一會兒遊戲”的時候,我就會想起我還有一堆沒有完成的事情:
“等媽媽做完飯”、“等媽媽寫完稿子”……等來等去就等到了該做作業、該洗澡睡覺的時間。
我想起《敞開心扉的少年》裡的15歲女孩欣妍。在欣妍一兩歲的時候,欣妍父母外出賺錢,把年幼的欣妍放在老家。
沒有父母陪伴的欣妍,即使在上小學後被接回到父母身邊,跟父母的關係也很難親密無間。
為了彌補欣妍童年時期缺失的陪伴,父母做了很多。
一家人處處以欣妍為中心,為了有更多的時間陪伴住校的欣妍,父母還專門買了房車。在欣妍放學休息的時間,一家人在房車上一起吃一頓飯。
父母的誠意欣妍都看到了,但這也無法阻擋欣妍心裡對父母的生分。
在學校遇到麻煩,老師給欣妍父母打電話,欣妍的第一感覺是,她又給父母添麻煩了。
節目現場播放了一段根據欣妍的經歷拍成的小短片。
雷雨交加的夜晚,年幼的"欣妍"給媽媽打電話,問媽媽什麼時候回家,忙著做生意的媽媽沒有聽出欣妍的恐懼與失落,匆匆結束通話了電話。
"欣妍"抱著電話,蜷縮在床上哭泣。
觀看短片的欣妍和媽媽都哭了。坐在欣妍旁邊的妹妹,看著姐姐一次又一次地哭,不解地問“你怎麼又哭了”?
欣妍擦著眼淚,又哭又笑地說,“你要我那會兒出生你也哭”。
一直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妹妹,自然無法理解姐姐心裡的苦。
欣妍父母是帶著疑問來到節目的。他們已經意識到了對欣妍缺失的陪伴,他們也在盡全力在彌補,可為什麼效果甚微,欣妍依然叛逆、自卑、愧疚。
答案其實不難,因為10年後的孩子,已經不是10年前的孩子了。
10年前的欣妍,需要的是爸爸媽媽在身邊的物理陪伴,比如給她開家長會,雷雨交加的夜晚抱著她安慰她。
可10年後的欣妍,需要的就不僅侷限於物理陪伴了。她更想要的,是有人能懂她,傾聽她的心理陪伴。
在適合的階段,給孩子適合的陪伴,才能起到陪伴的效果。
03
心理陪伴強於物理陪伴
其實,不管孩子多大,TA更需要的都是心理陪伴。
哪怕是全天24小時都跟孩子在一起,但孩子自己玩自己的,父母自己忙自己的,這樣的陪伴,跟在地鐵裡遇到的乘客也沒什麼區別。
我經常看到一些非常“和諧”地帶孩子場景:孩子坐在沙發上看動畫片,家長窩在沙發上刷影片,場面非常歲月靜好。
這應該也是算在親子時間裡的,可親子間沒有任何互動,這樣的陪伴就太低效了。
能陪孩子的物理時間已經很有限了,再把寶貴的時間用在無效的陪伴上,時間就更少得可憐。
物理時間總是有限度的,每天可能只有1個小時,半個小時,但這短短的時間能達到的效果,確卻是可以天差地別的。
正面管教專家身在艾米·麥克瑞迪在《正面管教魔法書》裡介紹了一種耗時短但高效的陪孩子方法,那就是“身心靈時間”。
顧名思義,就是高度專注或全神貫注的陪伴孩子,實現身體陪伴、心理陪伴甚至靈魂陪伴。
- 做法也很簡單,每天抽出固定的時間,跟孩子單獨相處。這個固定的時間,可以是10分鐘,15分鐘,20分鐘,是不是門檻很低?
- 在這短暫的單獨陪孩子的時間裡,放下一起雜念,忘掉家長權威,讓孩子來主導。孩子想玩什麼,想做什麼,都盡力配合孩子。
如果孩子沒有想法,家長可以適當引導提示,給出一些備選項,讓孩子來做選擇。
- 最後,可以給每天這個固定的身心靈時間起個好玩的名字,最好讓孩子來想,給這件充滿儀式感的事情更多幸福的回憶。
身心靈時間難實現嗎?非常簡單,簡單到很多人都不相信它會有效果。
但不少家長按照艾米·麥克瑞迪的建議實施了一段時間之後,親子關係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有時候,孩子會提一些家長覺得很無聊的方案,比如玩沙子,玩拳擊遊戲,我們不要用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要求。
就像15歲的欣妍,最希望跟爸爸媽媽一起做的,是玩cosplay。
媽媽不能理解欣妍的愛好,雖然為了”討好“女兒,她也曾經給欣妍拍照,但她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好醜"。
如果媽媽能按照”身心靈“時間來做,由孩子主導陪伴內容,全家人一起心無旁騖地玩cosplay,欣妍的願望就能實現,她也能體會被理解、被傾聽的感覺。
在快節奏的今天,能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奢侈,才更需要高效利用,讓短時間的陪伴起到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