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現在大家已經形成了一個慣有模式:發現孩子有障礙了,就送去機構干預。有的家長對機構寄予厚望,希望他們能給孩子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往往到最後容易失望。其實,機構只是你達成目標的一個資源途徑而已,而干預的目標,必須你自己制定。比如,你希望提高孩子的語言與認知與提高遵守社會規則或者減少行為問題,所需要的資源與手段都是不同的。這些目標,有的機構可以幫助你,有的則不能。
除了機構之外,可以利用的資源與途徑還是不少的,這裡我就把我知道的列出來。各位有什麼好主意與資源也歡迎寫在評論區與大家分享。
1. 首先,肯定是家長自己。
你每天看著孩子吃喝拉撒的,是最瞭解他的人,和他在一起的時間也最長。不管你用多少其他資源,自己都要清晰地把自己放在主力位置。
別拿自己不專業當藉口,你以為機構老師個個都那麼專業嗎?經過短暫培訓甚至沒培訓就上崗的多了去了。不會你可以學啊,孩子就是最好的學習動力。聽了許多孩子的故事,有成長得越來越好的,也有最後一塌糊塗的。機構對他們的狀況並不見得有直接聯絡,最重要的反而在家長本身。
2.家庭生活圈。
家人,朋友,生活社群都是很好的練習生活技能與社交技能的資源。比如,去超市的時候就可以學習購物,去飯店吃飯可以學習用餐規矩。菜場,居委會,小區中心,地鐵與公交......只要善於善於發掘,哪裡都是好的訓練場所。
周圍認識的人也統統是資源,不一定和小孩玩才算干預,有時候大人的資源反而好找得多,比如社群裡有許多熱心老頭老太願意陪你練練社交的。
3.各種公益組織與活動。
現在公益活動與公益組織越來越多,都是很好的活動資源。
4.社會普通教育機構與教練。
相比許多機構的排長隊,社會普通教育機構反而是競爭激烈的。如果孩子的行為問題不是很多,可以考慮去參加一些小班的興趣課,也可以根據個人情況參加普通機構的個訓課學學認知啥的。
還有很聰明的家長嘗試過自己參加成人的培訓班,例如烹飪班,甚至老年大學,然後帶大齡孩子一起去,既能學點技能,也能進行社會融合。畢竟成人尤其是老年人的包容力比兒童班的家長要強得多。
另外就是運動。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參加各種運動來取代感統,比如游泳,乒乓,羽毛球等,既鍛鍊了身體,也能提高身體機能與注意力。市場上也有許多教練來教這些。另外,腳踏車,滑輪等自己就可以教了。
5.家教。
這個我覺得也是不錯的方法,相比機構來說省時省力,有時還省錢。你可以去家教機構或網站找老師,特教或非特教的都有。孩子如果在上幼兒園或學校的話,熟悉他的學校老師也是很好的資源。我以前請過兒子幼兒園的老師上門來教他,效果也不錯,而且教學環境因為在家裡,一些家庭生活技能老師都順帶教了。
6.學校。
幼兒園,學校都是資源,是社會環境。和機構一樣,這些地方並不是非去不可的,都是途徑。從這個角度考慮,是不是去學校,去普校還是特校,這些問題就比較容易判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管你最後選擇給孩子去哪裡,都不是一丟了事的。哪怕是特校,我也聽說許多孩子在裡頭純屬浪費時間。
7.各種社會公共資源。
公園,兒童樂園,博物館,動物園......大城市這些資源特別的多。我記得米羅小時侯,我們就給他辦了一堆年卡,科技館,水族館,動物園......週末就帶著到處逛。
不要因為孩子吵鬧或不敢興趣就不帶他去。有時候去多了就知道怎麼玩兒了,興趣也拓寬了。米羅四歲第一次去科技館的時候,全程鬧騰,四十五分鐘就出去了,兩年以後他賴在裡頭玩了三小時都拽不走。
最後,放個彩蛋,特別把免費的資源部分列一下吧,經濟困難的家長可以多利用哦。
- 免費公益活動 -- 這個不多說了,大多公益活動與課程都免費的。
- 家長自組活動 -- 有些聰明的家長已經在做了,組織幾個類似家庭一起活動。這些活動可以根據需求設計不同主題,大家互相間的容忍度也比較高。我也曾經嘗試過和家長互相調換教小孩,許多老家長都可以勝過機構老師了,互助一下也很不錯。
- 各種試聽課 -- 市面上很多,點評也有許多團購的收費很低的課程。記得入學前為了增加上課經驗,我們去參加過樂高,迪斯尼英語等試聽課。不必擔心受冷遇,為了拉生意,這些商業機構的態度大多很好,就是後面的電話推銷會煩一點。
- 社會免費場館 -- 許多區博物館和主題館都是免費的,還有不少免費公園有兒童活動區域。另外我發現飯店尤其是農家樂都有免費活動場地,比如我們常去的一家農家樂附帶農莊,吃好飯可以順帶參觀各種植物。以前有一陣黃金週到處人山人海,我們還去郊區的別墅區玩兒,風景堪比公園,還人很少。說到這個,許多有大園子的賓館,比如西郊賓館,都是可以逛的地方。
就寫到這裡,大家若有補充的歡迎寫在評論區喲。有好玩的好吃的,都寫出來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