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 翔 羅敬蔚
2020年工信部等15個部門聯合釋出《關於進一步促進服務型製造發展的指導意見》,透過力促服務型製造業來促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融合,推動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力。但是,在現實推進過程中,產業間耦合度不高, 尤其是對傳統服務業復甦的“就業擠出效應”有所抬頭和追加投資與新型就業之間缺乏協調等問題不斷湧現。為此,我們需要提前做好研究,統籌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化解服務業在助力“科技智造”時對經濟和就業的負面作用,積極穩妥推進服務型製造高質量發展。
服務業助力“ 科技智造”對就業的影響
近些年,我國加大了對科技製造和“專精特新”產業的投資力度。服務業透過為數控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個性化線上定製、自動駕駛、智慧農業和智慧醫療等“智造”產業提供應用場景和要素支撐,牽引和推動了“智慧+”的深化,助力中國製造業深刻變革。例如百度正在與小米在物聯網和人工智慧領域合作開發更多應用場景,其自動駕駛技術和城市物流服務的深入結合也正在創造新的崗位工種。
然而,伴隨著“科技智造” 和服務業的不斷融合、深化,在理論界和產業界困擾經濟發展的老問題也開始出現在疫情後的經濟復甦中。主要表現為服務業和“科技智造”深度繫結後,對原有服務業的就業量和消費量有可能帶來“擠出效應”,這反過來又會拖累“智造”產業中“智”的因素進一步發揮。
對於以上擔憂,主流的觀點是技術進步和生產力提高會帶來新的就業崗位,彌補被替代的勞動者。例如,根據世界機器人協會(IFR) 的研究報告,從2000年到2010年, 德國和韓國製造業機器人的數量都實現了翻倍,但失業率卻有所下降。但是,透過在部分典型企業調研,我們發現現實情況並非如此簡單或理所當然。服務業助力製造業發展的過程並不必然導致新就業的創造超過對舊崗位的毀滅。相反, 在二者融合初期,面臨的挑戰要多於機會,需要在具體推進相關政策時提高認識、認真甄別。
首先,服務業助力製造業改變了就業結構,但是市場對這種結構變化應變不足。越來越多的服務型企業為了吸引投資,加大了融進製造業供應鏈的力度,由此造成這些服務業企業主動裁撤一些傳統部門和傳統崗位,增加新型的技術部門。例如,裁撤或簡化行政管理部門、財務人事部門和策劃設計等部門,增設或擴大智慧化工廠管理、語音識別、影象識別、自動翻譯、無人駕駛等部門。後者需要的人員數量更少,但所需的技術要求更高。這種趨勢強化了當前“摩擦失業”的烈度,使大學生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其次,服務業助力製造業改變了產業界限,但是人才供給對這種融合反應遲鈍。服務業為製造業提供的場景運用具有創新性和綜合性,比如智慧車場監控中的敏感圖識別與分析、輔助駕駛系統中的資料讀取和人工制動等。這些技術和場景需要科技知識和人文知識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相配套,但在現有培養體系下,從課程、教材到評價都面臨重起爐灶的挑戰。
服務業助力“ 科技智造”中存在的問題
(一)融入意願非對稱
服務業為製造業提供消費場景、為製造提供使用平臺的意願較強、積極性較高,當前推出的舉措也較多。但是製造業接納服務業融入的程度相對較低。有報告顯示, 在製造業投入服務化水平上,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明顯偏低,我國78%的裝備製造企業服務收入佔總營業收入比重不足10%,只有6% 的企業服務收入佔總營收比重超過20%。製造業服務化是基於以工業網際網路、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科技的一次全新的生產方式變革,同時它也是認知和思維上的變革。從技術應用上講,企業資料安全是一些製造業企業接入平臺最大的顧慮。目前我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的運營主體主要是垂直行業的領軍企業,比如卡奧斯COSMO Plat(卡奧斯,海爾集團),根雲Root Cloud(樹根互聯, 三一重工)、漢雲(徐工資訊,徐工集團),一旦接入這樣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同行業的中小企業會對平臺的中立性和資料安全性感到擔憂,進而對接入平臺並使用其服務存在顧慮。從認知和思維上講,由於工業網際網路是從消費領域向製造領域演進深入到眾多中小製造企業,特別是傳統制造領域的中小企業,對於數字化轉型以及由此帶來的生產組織方式變革、製造業服務化、價值提升等缺乏足夠的認知和重視,又或者對行業大趨勢感到茫然,不知從何入手。
(二)自我提升不積極
服務業助力先進製造業的程序對服務業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和人才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網際網路服務平臺對接製造業、助力製造業的實現方式是透過消費網際網路向製造領域的延伸,將市場最終客戶、製造業內部各部門、上下游各方全產業鏈以及產業支撐系統,比如金融、法律、會計、諮詢、檢驗檢測等專業服務,縱向橫向所有系統進行全面整合,進而形成全新的生產製造和服務體系。這其中有兩層重要含義:一是產品的物聯網化,透過物聯網的大資料平臺,進行端到端的資料採集,推動企業產品向服務化、平臺化轉型。二是業務流程(研、產、供、銷)的數字化整合協同,對企業內部、甚至行業或外部企業進行數字化賦能。在這個過程中,涉及大量的不同製造業領域的專業知識,其中還有一些是緘默的行業知識,這是從消費領域、商貿領域演進而來的網際網路平臺服務企業做工業網際網路、助力製造業所面臨的巨大困難。在疫情衝擊下, 不少受衝擊的服務業企業停留在飲鴆止渴的心態中,回過頭去尋求更傳統的生產方式,迎難而退,對科技領域的融入踟躕不前。甚至一些超大型的網際網路平臺服務企業在受到疫情影響後,透過“演算法”提高員工工作節奏、增加員工工作時間、降低員工勞動保障投入來提高產出率,而不是以壯士斷腕的勇氣透過融入“智造”領域來改造、提升服務的效率。
(三)核心技術難突破
由於多方面的原因,我國網際網路企業發展的弱監管和強需求特徵非常顯著,這造就了大量科技服務型平臺企業熱衷於資料壟斷和資源壟斷,疏於技術創新和科技改造,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服務業助力科技創新制造的主動權和行動力。以工業網際網路服務平臺為例,當前,國內領先的工業網際網路服務平臺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國外基礎產業體系之上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所依賴的工業控制、工業軟體、工業網路、工業資訊保安等產業鏈主要掌控在國際巨頭手裡。資料顯示,在工業控制領域,我國95%以上的高階PLC、工業網路協議市場被GE、西門子、羅克韋爾、施耐德等國外廠商壟斷;在工業軟體領域,我國90%以上的CAD、CAE、MES、PLM高階工業軟體市場被SAP、西門子、達索等國外廠商壟斷。受此制約,我國工業網際網路資料庫安全、資料傳輸安全、資料權益安全等資訊保安及相應的產業安全更為滯後。此外, 工業網際網路基礎技術空心化嚴重, 我國在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建設所需要的邊緣智慧、工業大資料分析、工業機理建模和工業應用開發等四大關鍵技術上存在突出瓶頸。以工業大資料分析為例,標準化、低成本的解決方案缺乏,資料分析方案成本高,開放週期長,複製推廣難, 我國83%的平臺提供的分析工具不足20個。由此造成我國服務製造平臺和企業的優勢主要是場景應用和渠道創新,關乎製造服務化的核心技術遲遲難以自主。
強化服務業助力“科技智造”的對策建議
(一)加速“服務智慧化”程序,切實提高服務業融入製造業的能力
人工智慧在中國各行業的充分運用將提升中國GDP潛在增長率, 是學界的共識。這就要求中國的大中型骨幹服務企業切實提高自身智慧化的能力、加速智慧化程序。對標蘋果公司和特斯拉公司這類“服務—製造”融合型企業,透過服務智慧化切實提升服務業融入製造業的能力,提升就業質量和就業效率。
加速“服務智慧化”程序, 可以從四個方面著手:一是積極運用物聯網、大資料、雲計算、區塊鏈和人工智慧等新一代資訊科技, 對傳統服務業進行全方位改造,全鏈條對接賦能製造業,積極開展反向定製和反向整合,從源頭解決消費者與廠家“供需”資訊不對稱的矛盾,提升整條產業鏈的效率。二是運用新一代資訊科技重構服務模式、組織形式,推動企業內部、企業之間圍繞工藝技術、業務流程、功能服務等細化專業化分工,促進線上線下服務緊密對接,推動服務與生產要素智慧匹配和高效協同, 形成交叉滲透、互動作用、跨界協同的產業協同發展體系。三是支援行業領軍企業圍繞資料、演算法、模型等技術功能架構,整合“平臺提供商+應用開發者+使用者”生態資源,構建以服務為核心特徵的平臺生態體系,實現了從單機、生產線、車間、企業的全面拓展,打通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經營管理和市場營銷的全生命週期價值環節, 實現價值創造從封閉的價值鏈向開放的價值網路拓展,為產業融合打造新空間。四是引進、培育一批服務型製造解決方案供應商和諮詢服務機構,整合研發設計、系統整合、檢測認證、專業外包、市場開拓等服務資源,以提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能級為目標,建設開放、共享、規範、具有公信力的專業服務平臺、綜合服務平臺和共性技術平臺。
(二)加快制定對新型勞動關係和服務模式的政策指導
隨著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大資料(簡稱ABCD)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使用,服務業中出現了許多新業態,如網路零售、移動出行、線上教育培訓、網際網路醫療、線上娛樂等,為勞動者居家就業、遠端辦公、兼職就業創造條件,催生出了靈活就業、共享用工、居家辦公等一系列新的工作模式。與之伴隨而來的是勞動關係的變化,新型勞動關係一般不受辦公場所的約束,勞動者可以自行選擇工作地點,也不依賴企業對勞動者時間的把控,勞動地點和勞動時間的約束性減弱;勞動者僅對工作成果負責,用人單位依據勞動者的工作成果為其支付報酬,指揮監督程度降低。除此之外,用人單位並不嚴格約束勞動者的行為,勞動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與多家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係。目前,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面臨著這些新業態帶來的挑戰。比如,如何界定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係?如何認定法定勞動時間和勞動強度? 美國加州2019年9月18日針對這些情況簽署了AB5法案,以此加強對此類業態中勞動者的保護,我國也應該儘快出臺相關政策,提高對網約車、線上營銷人員、自由撰稿人、遙控生產人員的勞動保護,滿足新就業形態的需要。新業態下的用工規制既要充分重視勞動關係認定這一勞動法的原點性問題,又要針對實踐中多樣態的用工實際對從業人員提供底線性的勞動保護,二者應有機協調、不可偏廢。
(三)著力培育壯大第三方生產性服務業市場主體,激發市場活力與創造力
加快推進生產性服務業領域的開放,對外加快研究制定生產性服務業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政策措施, 對已經明確的擴大開放要求抓緊落實配套措施,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推進生產性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對內進一步開放市場準入,鼓勵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鼓勵龍頭製造企業剝離研發設計、產業金融、供應鏈管理、檢驗檢測、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數字能力建設、大資料、工業軟體、智慧物流等面向製造的生產性服務業,淡化“母子公司”的利益聯絡,成立專業的第三方生產性服務企業,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社會化、專業化服務。支援新興的第三方生產性服務企業做大做強,不斷擴充套件垂直行業領域的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解決方案和典型應用場景,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提供支撐。深化“放管服”改革, 推動全鏈條最佳化審批、全過程公正監管、全週期提升服務,讓生產服務業市場主體更加活躍、公平競爭,不斷催生新的市場主體。
(四)構建複合型應用人才培養機制,匹配服務與製造融合發展的人才需求
鼓勵高校因應行業需求適當調整專業設定和課程內容,強化教學和科研的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具有複合知識背景的人才。在學校內或學校聯盟內推行以選課製為核心的學分制教學計劃, 學校內各院系、聯盟高校創造條件開放各自的特色課程、優勢課程供學生跨專業、跨校選修,為學生根據就業需求建構個性化的知識結構提供條件。支援製造業,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等生產性服務企業與高校院所聯合開展定向培養、委託培養。支援高校與服務型製造領軍企業共建實訓基地, 實施中長期實習實踐培養計劃,縮短人才培養週期,推動產教深度對接融合。探索建立面向新興生產性服務業比如大資料、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領域的職稱、職級晉升評價制度,打通專業化複合型人才的上升通道。
(本文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專案《“十四五”時期我國服務業升級戰略與重大政策選擇》階段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商學院/新疆財經大學法學院
本文刊於《中國發展觀察》雜誌2021年第18期
《中國發展觀察》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編輯出版,是以發展為主線、以經濟為重點的綜合性半月刊,開設有戰略、宏觀、區域、世界、法治、社會、文化、前沿、產業、智庫論壇等欄目,具有較強的前瞻性、權威性、可讀性。《中國發展觀察》在學術理論界、各級黨政機關以及企業家階層擁有廣泛而穩固的讀者群,並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重要機構和中國知網、維普資訊等權威資料庫列為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獲評為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期刊資料庫2020年度經濟學最受歡迎期刊。
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榮華中路22號院亦城財富中心A座7層(郵編:100176)
網址:www.chinado.cn
公眾號:ichinado(中國發展觀察)
電話:010-68352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