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IDC曾作出判斷:雲從科技正在從中國AI四小龍中的挑戰者崛起為領導者。目前來看,這一判斷正逐漸變成現實。
10月19日,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公佈了首批多方安全計算金融應用測評結果,僅5家企業透過測評,其中就有云從科技。另外幾家分別是百度、騰訊等知名度更高的企業。
不僅如此,近期在上海舉辦的全球智慧城市大會中,雲從科技攜手四川天府新區獲得“宜居和包容大獎”中國區冠軍。
類似的獎項還有很多,近幾個月以來,雲從科技獎項拿到手軟,各方面都漸入佳境。
雲從是怎麼做到的?對當下的智慧城市建設,雲從又有著哪些經驗和思考?
前不久,雲從科技的聯合創始人劉君參加了由成都市人工智慧產業生態聯盟、雨前顧問聯合主辦的中國(成都)人工智慧產業CEO大會並發表演講,對智慧城市的建設分享了幾點自己的想法。
劉君首先指出,雲從科技從機器視覺起家進入到智慧城市建設領域,目前已經構建起了從“感知、認知到決策”的完整技術閉環。
“基於這個閉環,雲從釋出了人機協同作業系統,旨在提升人與機器的協作效率,推動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劉君在演講中說道。
正是基於這個人機協同作業系統,雲從得以在智慧金融領域與400多家銀行達成合作,在智慧治理領域成立5個公安部合作建設平臺,在智慧出行領域覆蓋10大機場中的9座……
這些領域都和當地的資料政府、數字經濟是緊密相關的。因此,其實雲從已經藉此跨入了智慧城市建設的大門。
接下來,劉君開始分享自己對於人工智慧時代下智慧城市建設的幾點思考,從建設階段、標準制定、技術架構、資料互通、場景運用、運營方式和產業帶動共7個維度展開。
在發展階段層面,劉君的觀點與去年相比並無太大變化。他認為,智慧城市將從資訊化到智慧化再到智慧化。這是一個過程,也是建設智慧城市的必經之路。
在標準制定層面,劉君指出:“在智慧城市裡面形成統一的行業標準是很難的,我們可以在網路層、安全層等設定統一的標準,但標準制定除了共性的東西,更多是個性的東西。因為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在資源稟賦、產業發展規劃等方面都不一樣。”
因此,劉君認為,智慧城市的標準制定要在共性的基礎上尊重每個城市的個性。
在技術架構層面,目前流行的做法是搞分層解耦,資料互通,在每一層都選用合適的AI技術,從而讓整個系統變得更優秀。在這個過程中,決定AI運用到哪個場景、如何用、如何用好的都是人。
而在雲從科技的構想中,今後或許會有一個叫“智慧業務流”的工具,可以在各個層面對AI技術進行自動的呼叫、匹配,實現真正的人工智慧。
在資料互通層面,劉君鮮明地指出,資料互通光靠一紙行政命令是不行的。而是要基於具體的場景,在使用者隱私有保障的前提下進行分享;同時,我共享出來資料,大家也能為我貢獻資料,這種互惠互利的方式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在場景應用層面,劉君認為,智慧城市不僅是一個城市,還是一個智慧體、一個生命體。它的AI使用場景是需要不斷進化、不斷完善的。
因此,需要AI團隊、行業專家與政府管理者能夠坐在一起,持續不斷地打造新AI模型,新的AI場景模型。
在運營方式方面,劉君說道:“以前是建設和運營二者分開,現在越來越流行建運一體,因為AI能帶來降本增效。未來,或許可以讓第三方承擔建設經費,實現跨界運營。”
比如,由市場監督管理局對餐飲店進行管理,利用AI技術對後廚自動識別,掌握穿著是否得體、行為是否規範、有沒有老鼠等資訊。同時,跨界運營也包括智慧校園、智慧醫院等主體。
最後,在產業帶動方面,劉君提出,採用分塊的方式吸引產業會顯得雜亂無章,由優秀的AI企業牽頭帶產業進來或許更好,因為它們的理念可以滲透到城市建設的各個方面,而且可以牽頭上下游的生態企業,帶動整個產業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