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昊彤
編輯|彭孝秋
儘管工業4.0被提起過無數次,但對於 AI 在裡面起到的作用一直討論不多。同樣對於工業網際網路,落實到智慧製造中的真實場景改造有哪些一樣容易忽略?
作為香港中文大學終身教授兼思謀科技董事長/創始人的賈佳亞,近日在《智慧製造中的核心AI技術》主題分享中給出了一些啟發。
在他看來,4.0時代是以智慧為核心的一個時代,這個時代開始不僅僅具備網路、電力,還有計算。計算不再是一種非常奢侈的輔助裝置,相反地,計算變成一種基礎能源。當電力被計算提純以後,計算的可利用性和資源強化性將變得非常巨大,技術特點就是永不間斷的學習。
也就是說,要想完成工業4.0,必須要重視工業網際網路中的無線通訊作用,更要重視AI作用。
無線通訊在工業網際網路中至關重要
自2012年通用電氣提出了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概念後,透過新一代的資訊通訊技術,將關鍵基礎設施與新型應用模式建立起連線工業全要素,實現資料的實時採集和精確分析和智慧反饋就越來越普遍。因此,工業網際網路的佈局與通訊息息相關。
在過去,工業通訊系統的特徵表現為多領域融合,包括感測、通訊、計算機和自動控制等。對於通訊的要求也非常嚴格,比如要求高實時性、確定性和可靠性,但部署的環境又很複雜。
“工業網際網路,開始成為未來智慧製造發展的方向之一”,北京郵電大學教授、IEEE Fellow、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平表示。
隨著無線通訊的發展以及工業網際網路概念的提出,科研人員開始考慮用無線通訊來解決工業網際網路面臨的挑戰。無線通訊優勢表現在:其結構精簡、資料採集和傳輸受裝置影響比較小,可靈活採用工業資料,國內外發展路徑也非常清晰。
儘管無線通訊成為智慧工廠的核心部分,但目前其投入使用的比例較低,不到6%。因為柔性製造對於
對無線網路,或者5G的需求非常高。這是由於這是一個閉環系統,不僅要解決資訊從A地到B地不確定性的問題,而是要對這些不確定性問題產生決策,最後對系統的控制產生效應,因此,這就要求具備高安全性、高可靠性。
張平指出,“目前,國內網際網路已經由消費網際網路進入產業網際網路,一方面,其發展對算力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也對密集型,時延敏感性提出了新的挑戰,在這樣的情況下,急需考慮雲、邊、端的算力資源的自治或者自洽,以高效處理資料。而面向海量業務差異化的上雲需求,當前被廣泛使用且依賴專家的人工式解決方案,難以滿足業務種類、規模增長的需求,比如業務獲取、業務分析轉譯、網路狀態感知、策略下發等。因為未來需要實現邊緣雲、通訊雲與網路資源的協同一體。”
同時,國內科研人員也在程式語言NPL上實現對使用者需求的精確感知,從高階語言轉換為網路設定,還有對網路專發2節點逐跳進行資訊的採集和報告,實現佇列、快取、延時等精確感知,為網路自治提供準確可靠的資料支撐。 對資料流量歷史及寬頻的特徵進行分析,挖掘網路空間特徵,以實現寬頻流量自由化。
在工業網際網路中,目前出現最為棘手的問題在於:工廠裡機器裝置的執行會產生電磁干擾,尤其是傳統的通道建模工廠車間,會影響電子器件的正常通訊。因此,為了保證無線干擾傳輸可靠性,電磁噪聲的建模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了解決干擾通訊的問題,張平提出,未來需要根據車間業務特點來定製合理的裝置,接入功率控制策略,避免減少同頻干擾,儘可能減少裝置空口乾擾的影響。
面臨這樣的挑戰,未來無線通訊技術的發展有以下急需突破的方向:
首先,在過去,網路是以人為資訊作為接收主體構建的網路,而未來面向機器的網路是自主感知的閉環智慧機器網路,因此這兩者存在很大差異。過去,面向人與人之間通訊來設計的“TCP IP” 可歸納“為三部曲”:發一個請求——回答請求——建立鏈路。因此,這種模式無法適用於機器與機器之間的通訊。因此,未來迫切需要變革面向人的無線網路的設計,以及研究出面向閉環資訊流的、系統級的資訊理論。
其次是搭建感知、傳輸、計算及使用一體化的網路架構,以及可靈活適配的可信互動協議,以滿足工業網際網路持續可信的通訊需求。如今,5G技術已經把人與人之間的通訊擴充套件到機器與機器之間的通訊,同時也增加了一個維度。在這種情況下,未來科研人員可使用很多方法、演算法以及算力,來提升其效能。但這需要一個長期準備階段才能實現。
除了無線通訊,AI也無比重要
雖說在工業4.0時代,智慧製造意味著製造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人類需要創造一個智慧製造的大腦,讓它能思考。智慧化也更像是代替人類生產的“手臂”,透過智慧化控制生產來提高更多效率。
“但是,智慧製造是一個非常複雜龐大的工程,包括產品設計、生產管理、生產服務以及對客戶互動等環節。智慧製造的目的則是要實現所有全鏈條環節都由機器完成,達到自主決策、自主執行及自主適應。”賈佳亞說道。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在智慧製造領域中,實現跨行業的工業AI落地,是目前科研介面臨的一大難題。
比如在手機質量檢測任務中,實現機器自主檢測。假設一款手機大概有400個供應商,所有供應商有5個製程,每個製程有25條產線。在生產手機過程中,科研人員要去做所有零件管控和質量評審,則需要做出近3萬種(400×75)演算法,才能保證手機擺脫人為因素的干擾,自動判別質量,實現高管控率。如果把範圍放縮小至全球排名前5的手機品牌,每個品牌每年約推出6款不同型號,第一年科研人員需要寫出90萬種演算法,但目前沒有一個團隊可以完成如此繁重的任務。
因此,只有當系統能夠自動實現演算法組合和部署,人類只需要少量定製化演算法,才有可能實現AI的跨領域規模產業化,這是一個巨大的命題。而如何能實現自動的演算法組合和部署,則是一個系統工程。
智慧製造有三個核心原則,首先,智慧製造一定要具備普適性,不管是應用在汽車、飛機等行業,還是半導體、晶圓和3C產業等,都要具備該特質;第二,製造的核心原則是以計算為先,不依賴於電力和其他的基礎能源;除此,實現智慧製造,還需要滿足兩大條件,分別是AI系統設計的自動化以及AI系統部署的自動化。只有當這些條件得到滿足之後,將會迎來新一代的智慧產業變革。
未來 10 年是新一輪工業製造革命的關鍵時間視窗,也是全球各國將高精尖製造業全面升級成為智慧製造的核心階段,目前智慧製造依然面臨著場景需求複雜、裝置連線力不足、跨行業跨領域能力薄弱、資料分析能力不足等挑戰,而唯有用 AI破局,才能啟用製造業的增長潛力。
AI的關鍵在於機器視覺
機器視覺被稱為“工業之眼”,是實現智慧製造必不可少的一環。目前,機器視覺被廣泛應用在消費電子3C製造中。
與其他行業相比,消費電子行業具備“多、變、快、全”這四大明顯特徵。換而言之,就是產品種類多、生命週期短、更新迭代快、品控嚴格。同時,生產製造需要不斷適應形態及工藝的變化,快速切換生產線。高標準、高要求的品質管控也導致消費電子行業對成本非常敏感。因此,在品控與成本之間做好平衡,提升利潤空間成為製造環節中的一大挑戰。
進一步來看,在成本方面,人力成本攀升、工人流動性強、工人狀態會影響良率性等問題,已成為該行業主要痛點。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機器視覺的應用優勢得到體現。
在國內,運用機器視覺技術投入智慧製造的公司多數屬於消費電子領域。
針對機器視覺的特點,聞泰科技副總裁、自動化研究院院長郭洪濤表示,首先,機器視覺具備柔性化優勢,機器視覺基本上相當於一個標準品,用一個相機再加上鏡頭及光源,就能實現拍照功能,再透過影象處理方式去完成檢測,並可適用於不同產品,柔性化程度較強。
其次是無接觸;最後一點是實現資訊化,用影象處理方式再透過演算法把資料檢測和識別出來,同時將相應資訊寫入系統,為迭代演算法及最佳化工藝等打下良好基礎,因此,機器視覺在消費電子領域應用得越來越廣泛。
在手機生產製造中,機器視覺應用得最多的環節包括尺寸測量、貼物料、精確識別等。以貼物料為例,手機由不同零部件組合而成,但不同批次生產的不同構件存在一定公差,機器視覺可透過測量及最佳化的演算法找到零部件之間的最優匹配。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所有技術都具備一定侷限性,且技術落地還需要與相應場景特點相結合。機器視覺在消費電子製造的應用過程中,也存在各種挑戰。
舉個例子,外觀檢測是機器視覺應用領域的一大難題,但一旦突破就會變得非常有價值。其難點在於汙點、缺陷及形態隨機出現在不同位置,對於裝置來說很難進行直接的量化定義。因此,需要基於AI演算法做一些資料收集及分析,但依然會受到其他外界因素不同程度的干擾。
從機器視覺在智慧製造落地應用的趨勢來看,其發展空間會越來越廣。郭洪濤指出,由於具備演算法的支撐,機器視覺能夠不斷迭代成長。再加上它具有無接觸的特點,令它在各種應用場景都能得到發揮及應用。
在未來的發展路徑上,機器視覺可與光學設計進行緊密結合,透過更最佳化的光學設計來實現更好的成相。在具備成像的基礎上再加入演算法,有利於提高生產效率。其次,透過AI的加持,傳統演算法能解決智慧製造中90%的問題。最後,再將2D與3D進行互補便有望解決以往無法攻破的難題。
由此可見,機器視覺未來的應用前景廣闊,也成為智慧工廠重要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