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會質疑我所描述的想法、願景以及頓悟是否並不是思想的產物,而是來自於身體與心靈之外的某個未知維度。因為這些想法、願景以及頓悟彷彿是進入另一個時空的視窗,短暫、空靈且難以掌控。
——鮑里斯·佩爾瑟(Boris Pelcer)
跨越信仰與表達之間的巨大鴻溝,鮑里斯·佩爾瑟對於存在主義的探索源於人性中那些無形的組成部分。覺知衍生出思想、情感、夢境以及想象,這些進而又構成了人類存在的本質。無畏的佩爾瑟冒險進入了自己的潛意識領域,並陶醉於將無形的思潮轉化為詩意的創作,在冥想自身與宇宙存在目的的同時,留下了一篇篇關於沉思的視覺日記。
日記一:Byronic
在一個混沌的宇宙中,除了深淵以外,沒有任何其他的存在。
2013年秋,我創作了Byronic系列作品,以此來反思我當時的感受。在那段時間裡,我發現在孤獨中進行創作可以幫助我感悟生活的陌生感。我閱讀各種書籍,並希望透過別人的思想來了解自己。
其間,我偶然發現了一種叫做Byronic的人物描述方式。在字典中,Byronic被描述為具有拜倫勳爵特徵的人,他們神秘而迷人、黑暗且感傷。畫面中的背影與凝視,具有一種強大的疏離感,我努力在理性的孤獨和情感的互動之間找到恰切的平衡點。
日記二:Higher Consciousness
進入虛空,尋找自己。
這一系列是我訪問荷蘭阿姆斯特丹時所經歷的幻覺體現。我看到自己成為一個抽象意義上的男孩,如同一抹黑色的暗影,孤獨地站在無垠的白色空虛中。我的大腦變成了貧瘠的樹枝,神經從我的頭頂冒出,根系穿過我的腳底,彷彿一棵慢慢枯萎的樹,痛苦、恐懼,卻又如此的真實。
整個經歷似乎悄悄地質詢著我,作為一名藝術家,我在這個宇宙中的角色究竟是什麼?我們帶著對過去的回憶,經歷著當下的快樂、痛苦、希望、恐懼,也都在努力接受著不可避免的消亡……我的角色應是覺察自己的心靈與周遭的世界,並找到一種方法來直觀地捕捉觀察的結果。
日記三:Contemplations
荒誕、腐爛、認同、鍛造,然後墜入無限。
人們對消亡的自我意識使得生存顯得如此特別,以至於當我試圖作為一個意識體去感悟“存在”的時候,我發現這一切似乎有些荒謬。很多時候,我認為人們對自己身份的認同感是與生俱來的——在我存在的程序中塑造關於我的一切——但實際上,我是誰?我吸收的思想、我產生的情緒、我消耗的食物、我記得的經歷……如果沒有這一切,那麼我是誰?
在我看來,我只是所有生息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像我的意識可以成為我的身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樣。
鮑里斯·佩爾瑟
1985年,鮑里斯·佩爾瑟出生于波斯尼亞的薩拉熱窩,2007年畢業於美國威斯康星州的密爾沃基藝術與設計學院,隨後在愛達荷大學藝術與建築學院獲得了藝術碩士學位。此後,鮑里斯·佩爾瑟將他的大部分時間用於商業插圖和個人美術作品的創作,其中諸多作品曾在美國各地的著名畫廊展出。
儘管如此,工作本身似乎並不是鮑里斯·佩爾瑟所熱衷的東西,他時常對自己的創作感到不滿,並發現自己總是處於一個對創作意圖極為不明確的境地。於是,他開啟了長達數十年並持續至今的自我反省。在大量的創造性實驗與哲學、心理學閱讀之後,他對自己提出了一個異常簡單的問題:“在我沉浸其中的藝術、寫作、音樂與日常生活中,什麼才是永恆不變的?”
答案就是——真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覺得自己是一位魔術師。我能夠在不參考任何東西的情況下重現腦海中的畫面,一旦我開始繪製我的記憶,我便會為之興奮並墜入其中。為了創作滿意的作品,我必須探索意識與情感的最深處,無論那裡有多麼奇怪,或者多麼脆弱。
——鮑里斯·佩爾瑟(Boris Pelcer)
從丙烯酸顏料到石墨,再到數字藝術,鮑里斯·佩爾瑟創造出一種徘徊於秩序與混沌之間的完美遊離感,並將這樣的創作視為連通世界與表達自我的方式。儘管為了尋求個人生活與創意思想之間的平衡,他常常讓自己處於情緒壓力與生存危機之中,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又將他領入更為黑暗與陰鬱的心境,但這綿長的、與自己的爭鬥也的確為他覓得了藝術的方向,並在更高階的意識領域讓他的創念得以被安放與生長。
我的作品旨在從視覺上捕捉各種抽象的、無形的、有時甚至是令人費解的概念,它可能超出了人類正常的理解極限,但我仍希望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喚起人們內心的某些轉瞬即逝的本性。繪畫是一種冥想,也是一次關於內省的漫步,只要你心中仍有對未知的好奇,那麼,它將為你帶來你所需要的見地。
——鮑里斯·佩爾瑟(Boris Pelcer)
眼緣藝志 第832篇獻給生活的藝術禮物。
文字撰寫:眼緣藝志
如需轉載請先獲得授權,轉載後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