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淵源
民居形態在一定時間範疇內存在和發展有其因緣關係,它們在文化、歷史、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及其出現又有其必然性。閩南、潮汕兩地因地理位置的相近,其文化在各個層面上有著千絲萬縷的交融。閩南地區和潮汕地區的族群來源基本上都是中原漢族的遷徙進入與本地居民長期融合而成。中原文化對兩地原住居民產生影響及相互吸收而逐漸整合,形成閩南文化和潮汕文化既有自身特色又有著相同和相通之處,這是其歷史淵源所在。閩南和潮汕兩地的地理特徵和氣候、人文等關係十分相近。因此不管是飲茶習慣還是方言上的互通,亦或是宗教信仰,僑鄉文化,海洋文化兩地都甚為相似,同時也有著長期的聯絡和相互影響。人文,地理環境等因素影響著建築構造,反過來建築也是人們生活、思想的寫照。由於潮汕與閩南所處於的自然、地理、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條件的影響而逐漸形成潮汕與閩南自己的獨特的地方風格可算是在我國民居建築中獨樹一幟。
二、閩南民居與潮汕民居比較
1、選址
潮汕與閩南選址都受風水影響,在選地與營建時總要事先請人相地,看風水,定陰陽五行。負陰抱陽,背山面水,是風水術中擇地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格局。通常選門前有水之地,沒有也會挖土開池。據說:“門前有水,財源茂盛”“大門迎水而開,面向河流上游,表示財勢源源而來”。先民們在無能耗的條件下因勢利導的創造出良好的自然通風、宜居的生活環境。民居大部分是坐北朝南;背風向陽;靠山面水;沿路邊橋頭而建造。其實所謂的“吉利”也就是要爭取就近取水、採光良好,空氣通暢,交通方便。
2、建築平面佈局
2.1、主觀因素
潮汕與閩南的祖先都是有從中原直接遷入的,兩者的生活習俗,思想觀念是有著中原的影子在。其建築表現在:在平面佈局、結構體系、外部造型以及細部裝飾等方面,保持中軸對稱、院落組合、木構承重體系和裝飾體裁等我國傳統民居的共同特徵。格局體現了父權制度,男女尊卑,主僕有別的倫理秩序。潮汕地區也有先從中原遷徙到福建以短暫駐足後,再遷入潮州的。因此潮汕民居也有受閩南文化影響,兩者民居的平面佈局頗為相似。
不管是潮汕的下山虎還是泉州的“三間張”其佈局是大同小異。進門是前廳,前廳兩側各有一間房為晚輩與僕人住。中間天井,天井左右兩側做有迴廊,若是潮汕的“四點金”則天井兩旁各有一間為廚房和柴草房,閩南則稱為櫸頭。後面大廳無論是潮汕還是閩南都是祭祖,接待客人的地方,兩邊的房間是長輩居住。大房前為走廊設有通往外面的側門,在潮汕稱“子孫門”為多子多孫出入之意。總體上是外部封閉而內部開敞,映射出強烈的“中心”禮制觀念和聚合“向心”的潛在文化意識。
2.2、客觀因素
地理環境與氣候條件對建築影響較大,潮汕與閩南地區都處於沿海,颱風影響較大,海風帶有鹽鹼,對建築侵蝕較大,夏季火熱潮溼,因此建築還得有良好的通風與隔熱,同時要防颱風。這就要求其在建築平面佈局要開敞,室內外空間相互連通,避免太陽直射,房屋進深相對較大,出簷多,設外廊以此取得室內陰涼效果。利用天井等室外環境,佈置庭院綠化,建築周邊植樹木,以透過它們自身的蒸發作用吸收了周圍的熱量,以達到民居的通風降溫的目的。建築前面往往有埕(曬穀場),埕前面有水塘,這種特殊的空間設計其實是形成熱壓通風的一種設計方式。埕上的溫度因太陽直射溫度較高,水塘則在陽光照射下升溫最小,而且在水的不斷蒸發中帶走了熱量,這種設計能產生特定的溫度差,氣溫高的地方與氣溫比較低的地方相互對流補給,從而形成了建築群落中的局地風,起到通風降溫效果。另外,三座落裡或是多座落的,則每進遞增三級石階,既突出主要廳堂,也為了不讓前一進遮住後一進以確保後進的採光。
潮汕與閩南民居的平面佈局基本模式是一致,主要是“一明兩暗”,“三合天井”型或是“四合中庭”型為核心,平面方整,中軸對稱,天井狹小有別於北京四合院;封閉,有護厝,入門多為凹斗門。其空間的分配關係也受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習俗及思想觀念的制約。空間主要分割為廳堂,臥室,廊道,庭院,天井。“三合天井”在漳州即稱為“爬獅”或是“下山虎”就與潮汕所稱的一樣。在泉州同樣的“四點金”建築形式則被稱之為“三間張”或“五間張”也把此類建築稱為“皇宮起”。唯有後廳兩旁房間略有差異,在閩南後面房間會多分兩間為後房。
3、立面處理
在立面處理上,兩地區大門都呈凹鬥狀都注重其裝飾處理;外形規則嚴謹;正面基本是對稱的。
潮汕民居建築主色為灰白;正面窗亦有亦無,窗體較小,一般會在山牆面上開氣窗或其他小窗,大的窗戶只開向內院天井。形成外封閉的立面造型特徵。大門呈凹鬥狀,左右兩側有“壁肚”,以利收氣。“財氣”從大門入後積聚於天井,再透過各房門窗“吸”進屋裡。若房間對外開窗就會使財氣外洩。造型變化,主要依靠外觀的組合,協調比例、線條的排列組合、材料的變化,及細部裝飾等手法來調整。另外,牆基不明顯;屋面左右高低不明顯,且多為兩邊因山牆而圍合的高於主體建築;側面上,前低後高,步步抬升,這在閩南也有同樣的處理手法。
從正面上看,閩南的建築造型主從分明,前低後高,中間高兩邊低。建築主色為磚紅,左右對稱,有節奏,使得立面並不單調。閩南相對於潮汕民居正面基本是有設窗戶,且窗體較為大,窗體材料以石材為多。在閩南立面牆體上的牆基比潮汕要明顯突出一些,在閩南建築基層主要以條石構築,例如有白石或青石。
4、屋頂造型
屋頂造型多為硬山頂和懸山頂。硬山式可防止颱風侵襲,有的還在瓦上壓磚。以不同的屋脊分出主次與前後並加連線,使得大型民居連體不鬆散,富有韻律,豐富了立面。主輔屋面組合手法是,中軸線不變,步步升高法。屋頂作疊層,有做假疊層,也有雙疊層。
閩南以棕褐色屋頂、白色山花、硃紅山牆和綠色的琉璃花飾或者是紅磚牆加紅瓦為主調,色彩豔麗。在屋頂處理手法上較有特點,屋頂是雙曲線,屋面和屋脊也是曲線。屋頂曲線富有變化,曲線從房屋中點開始向外向上起翹,正脊多半呈弧形曲線,向兩端翹起如同燕尾,因此也稱為燕尾脊。閩南把硬山做法著意於鮮豔色彩,把山牆與簷牆組合在一起,兩端或作硬山或作捲棚、歇山,形象與曲直的對比打破造型的單調。
潮汕則以硬山封簷為主,外形較為封閉呆板,故多在入口披簷、屋脊端部和翼角起翹上做較多裝飾,將牆頭做成直、曲、折多種樣式,並有金、木、水、火、土之分。黑瓦白牆相托襯,呈現出一種樸素之美。
在垂帶、厝頭、脊上嵌瓷。嵌瓷應是潮汕地區獨特的民居建築裝飾工藝。是以灰塑為基礎,用色彩斑斕的釉彩瓷片嵌貼。常在屋脊上塑置各種花卉,神仙瑞獸和戲曲人物。閩南屋脊一般為灰塑嵌花式,兩地部分民居屋脊也都有砌築雕孔花磚做法,這既減少了風的阻力,也減輕屋蓋重量。同一做法但出來的效果並不一樣。
5、材料與構件裝飾
潮汕與閩南都採取就地取材,民居巧妙地應用“土”,突出地表現天然和地產材料。閩南主要是磚、木、土為主,輔以石、瓦。根據材料的不同效能,順應功能、結構、構造的需要,恰當地用於不同的部位。閩南民居常用堅實而且避水的石材做牆基或底層。民居精雕細鑿的磚木結構居多。多采用硃紅磚牆、棕褐色或是紅色瓦頂,牆體主要以青磚,紅磚為主,白色石基。室內則為傳統的穿鬥木架。閩南盛產石料和精細的粘土磚,制磚歷史之悠久,特別是紅磚煉製水平之高,因此擁有豐富多彩磚花,由磚拼砌的精美圖案。建築的樑柱,樓梯,門窗框,建築地基,基層甚至外牆都會用上白石或是青石構築。木材多以杉木為建材,主要是在柱子、屋架,椽條,樓板,隔牆,屋面也用,且不施油漆,完全清水,暴露木紋的天然之美。
潮汕的民居材料多以採用紅土和砂礫攪拌後築成牆體,然後用泥沙和貝殼灰攪拌後塗於牆面,也有部分是夯土或以木、草織成牆體或以毛石,貝灰,砂,碎磚砌築而成。石材則多用於建築構件的門框、抱鼓石、臺階、柱礎、井圈等,梁多為杉木。在民居門樓、窗框、門廊上方和牆楣上常用貝灰塑。
構件裝飾是建築形態的一個要素,可為建築形態起到畫龍點精作用,豐富建築形態美感。潮汕與閩南根據當地特有的技術與材料把實用與藝術,結構與審美結合起來對民居進行裝飾設計。裝飾媒介主要以木雕、石雕,磚雕,灰塑、陶塑,嵌瓷,彩繪在民居的門窗,屋脊,山牆,梁枋,柱礎等部位裝飾。所用的題材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寓意與反映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習俗。這在兩地區基本是一致的。只是在閩南用磚雕磚花的比例偏多,而潮汕用嵌瓷偏多。
兩地區的山牆裝飾也多在山牆尖部位。牆頭有金、木、水、火、土。閩南的還有其他型別山牆如燕尾脊,橢圓規山牆等,山牆常用彩畫、灰塑、嵌瓷等裝飾。雖同為金、木、水、火、土,但因材質的不同,而呈現出不一樣的風采。
總體上來說潮汕與閩南的民居是功能結構要求做的較為務實,經濟,且適應本地的氣候地理,室內與室外環境能融合的比較完善,環境典雅,舒適宜人,以人為本並富有朝氣。兩地有著同根同源的文化因緣與地理上的牽連,民居建築形態卻似而非同地展現著各自的風采與魅力。潮汕與閩南的建築可以說已成為一個時代的產物,同時也是國家,民族,地區在該時代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