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非遺擷英】平涼紙織畫的朦朧之美
何瀚
紙織畫是一種融編織工藝和繪畫藝術於一體的傳統工藝畫,它將原本畫好的畫裁成紙條作經線,以白紙裁成的紙條作緯線,進行經緯編制,將原畫稿色彩中和,突出編織網點的立體效果。
製作完成的紙織畫顯現出素淡、和諧、靜穆、朦朧的藝術特徵和古樸典雅的藝術氣韻。
平涼紙織畫早在唐代就已產生,距今有千餘年曆史。史料記載,涇河沿岸的柳湖一帶,就是當時紙織畫的發源地,並享有“書畫之鄉”的美譽。
平涼紙織畫發展鼎盛時期為明代,在歷史上文字記載不多,僅能從古詩詞中瞭解。清代泉州翰林陳肇仁在《紙織白鶴幛詩》中寫道:“是真非真畫非畫,經緯既見分縱橫。”
平涼紙織畫反映的題材極為廣泛,如山水風景,人物肖像,花鳥魚蟲均可織成畫。但是由於紙織畫製作工藝細膩精巧,原料用紙,採用手工製作,這便給編織工作帶來更大困難。
製作紙織畫一般需要五個過程:構思、繪畫、剪裁、編織、補色。首先,構思畫好一幅國畫,一般顏色比普通國畫更為濃重;其次,將畫好的中國畫用小刀裁成0.3至0.5釐米左右的豎條,作為經線,再用同樣寬的白色紙作緯線;將裁好的白色紙條有規則地穿插在裁好的畫中,手工編織、經緯交穿;編織完成的紙織畫,有些需要根據畫面進行補色。最後,用其他書畫藝術品的裝裱方法裝裱出來即可。
紙織畫的製作工具由架、分交器、滾輪、鑷子、錐子、梭刀、黏結用糨糊等部件組成。根據紙織畫的尺寸大小,需要耗費的時間不同,一幅高二尺、長四尺的紙織畫,需要七八天的時間,這期間還要天氣晴朗,空氣乾燥,才能完成,陰溼天氣紙質會變軟,編織起來難度加大。
20世紀80年代初,平涼的王天波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經多年的探索和技術創新,使平涼紙織畫重現光彩。他設計創制了紙織畫編織機,創造了“中國紙織畫三硯齋編織法”,使紙織畫工藝從完全手工編織發展為半手工編織,提高了效率和精密度,使這一古老的工藝更加精湛。
後經平涼的柳育武不斷革新和改進,紙織畫已成為平涼的特色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