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復旦管理大視野暨2021“聚勁杯”創業大賽啟幕儀式在滬舉辦。據悉,本次大賽設定100萬現金獎勵,頭獎獲得者將獨享30萬獎金,社會效益獎、成長潛質獎、科技先鋒獎獲得者分別獲得10萬獎金,8名優勝獎獲得者也將分別獲得5萬獎金。除此之外,今年還新設創業之星獎,獲獎者最高可獲得全額MBA學費的獎學金,如非復旦MBA的學生,獲獎者將保留3年內復旦MBA優先錄取資格,錄取後最高可獲復旦MBA全額獎學金。
2021“聚勁杯”創業大賽全面升級
儀式伊始,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發表致辭,他強調復旦管院實施科創戰略,從理論研究到教學實踐,都與科創緊密相連,實質上是為了以管理賦能科創企業。目前,科創成為行業前沿關注的焦點,他期待透過創業大賽將管理知識轉化為實踐,推動中國科創企業的發展。
復旦管院管理科學系教授、復旦大學MBA專案主任馮天俊詳細介紹了2021“聚勁杯”創業大賽賽事概況。據悉,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聚勁杯”創業大賽首創於2004年,是國內商學院最具歷史和傳承的創業賽事之一。大賽整合國內外優質資源,以培養創新型人才和創業者為己任,構築賽事和教育平臺,鼓勵創新思維和視野,透過創業實踐幫助參與者及其企業突破競爭壁壘和發展極限。
馮天俊表示,為進一步呼應國家科創戰略,加快建設科技強國,以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同時也參與到上海建設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過程中來,2021“聚勁杯”創業大賽對大賽主題、教育陪伴、評審、激勵方案等都進行了全面升級,大賽鼓勵參賽者進行跨學科、跨學校、跨文化的組隊交流和報名參賽。
2021“聚勁杯”創業大賽於9月16日正式啟動,10月8日正式報名截止。參賽者需要以團隊形式報名參賽,團隊人數為3~6名,每人只能參加一個專案,專案核心團隊中需要包含至少一位復旦管院在讀學生或畢業5年內校友。參賽專案須處於擬創業、孵化或起步階段,企業法人代表必須是參賽者;如參賽專案屬於科創板重點支援的六大領域(新一代資訊科技、高階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不限專案階段均可報名。
在投融資配套及教育輔導方面,參賽者有機會獲得各類園區入駐優惠條件、頭部投資及輔導機構直通車以及創業論壇、沙龍、創業普識系列教育和培訓、專家一對一問診、創新頭部企業遊學、創業園區參訪、業內專家陪伴輔導等多種創新創業教育配套活動。
專家演講聚焦科技創新與管理賦能
活動現場,眾多專家及企業家代表就科技創新與管理賦能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討。
火山石資本管理合夥人章蘇陽以“新通用技術時代的到來”為主題發表演講。章蘇陽認為,從計算機資訊科技、PC網際網路再到移動網際網路,“通用技術”的更迭週期在八至九年。近幾十年來,資料極大地增加,成為智慧化的基礎。未來產生的資料是海量的,且只會越來越多,人工智慧的智慧演算法也在下降人類的諸多應用成本。因此,未來十年,將是以資料驅動的十年,即“人工智慧+大資料+雲”將構成一個新的通用技術平臺。
天儀研究院創始人兼CEO楊峰分享了中國民營航天企業發展的戰略選擇與技術路徑。他認為,“計劃航天+商業航天”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必不可少的組合,商業航天的市場在於透過降成本而帶來的新增市場。天儀研究院成立5年來,已成功發射21顆微小衛星,完成數十項技術創新,目前已將定位更新成了為客戶提供短週期、低成本、一站式的“微小衛星星座整體解決方案”。他強調,“快”是民營航天制勝的無二法寶,他也期待透過努力,“讓航天觸手可及”。
在復旦管院企業管理系副教授、復旦青年創業家教育與研究發展中心執行主任孫金雲的主持下,丹納赫中國醫學診斷平臺副總裁陳小穗、羅博特科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戴軍校友、遁德資本董事局主席陸振華校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高階合夥人湯哲輝校友還圍繞科創型創業者的進階之路進行了探討。
在孫金雲看來,技術轉化的最大障礙並不是外部的政策或環境,而是科學家的理念和認知。只有掌握先進技術的科學家、科技創業者,他們認知到商業價值,並願意擁抱這些價值,補上短板,技術的最終轉化成功率才會提高。“今天提倡科創,並不是反對商業模式創新,而是給過去十幾年唯商業模式創新至上的網際網路創新時代補上短板,只有兩條腿齊備,才能夠飛快奔跑。”孫金雲強調。
陳小穗對比了美國科創型創業者與中國科創型創業者的異同。她認為,兩國創業者的創業初心類似,使命感很強,對技術執著追求;但在不同的文化、體制大環境下仍有所差異。美國創業者偏重技術選擇,中國創業者以前比較重視商業模式創新;在文化方面,美國創業者偏好創新,中國創業者則傾向於沿著既有技術發展。
戴軍認為,科創型創業者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文化素養高,對從事領域瞭解比較透徹,具有高執行力;二是高度敏感,對於商業模式和技術創新有非常高的敏感性;三是非常自信,擁有強大的自我驅動力。由此帶來的優點在於,科創型創業者能夠迅速把握痛點,瞭解市場和客戶需求;難點在於,這類人比較固執,適合單打獨鬥,卻不一定擅長團隊合作。
圖片由學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