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立一等功是去了趟閻王殿,那麼他去過兩次;如果說立特等功還要當著閻王頭上拉屎,那麼他還曾向閻王借過四回紙!
打了10年的仗,負過8次傷,榮立特等功4次,一等功2次,因為上甘嶺戰場上的一個蘋果,他更是親手為中國鑄就了一顆被永遠銘記的軍魂。
朝鮮戰爭在美國人那裡,是一場被遺忘的戰爭
在美國國防部的官網上,雖然有紀念這場戰爭的主題頁面,和那句著名的“Freedom is not free”(自由不是免費的)的深刻教訓,但字裡行間還是更願意使用“The Forgotten War”(被遺忘的戰爭)來稱呼這場不願回首的噩夢。
美國以及其他西方國家學者給出的理由竟出奇地一致,認為其原因是二戰的光芒太過耀眼,這大燈晃得我們在回望歷史時,根本看不見朝鮮戰爭的存在。
真的是這樣嗎?虛偽的西方人還真是會避重就輕!其實被遺忘的原因很簡單,你只需要仔細看看這些根據真實影像資料還原的塑像,
而反過來在中國,70年過去了,按道理說應該只有70歲以上的人才可能有當年的記憶,甚至年紀更大些的人才可能對這樣的記憶表現出深刻的感情。但是現實並非如此,幾乎每一箇中國人都知道志願軍、都知道38線,甚至當你在和一個年輕人討論時不小心說錯某個部隊的番號,他都會第一時間糾正你的錯誤。
這場戰爭在中國非但沒有被遺忘,還成了公認的立國之戰,被普遍認為是中華民族真正站立起來起點,成為了國家級別的精神財富。
對於不少人來說,開始瞭解這場戰爭,是從一篇小學課文《一個蘋果》開始的。
這篇被寫入教科書的散文,正是今天我們的主人公張計髮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記錄下來的一個真實故事。
今天的共和國戰神,給大家帶來一個蘋果的主人公,張計發。
張計發,河北省贊皇縣人,生於1926年,年幼時曾親眼目睹日本侵略者對中國百姓的殘暴,見過因為走得慢被打斷雙腿的老人,也見過日本兵放火燒村當眾砍人,更不忍回憶那位因反抗姦汙而親眼看到孩子被當場摔死瞬間被逼瘋的年輕母親……
1942年,16歲的張計發加入了抗日先鋒隊,老人曾回憶說:抗日青年先鋒隊是由村裡民兵組織起來的,日本鬼子掃蕩得太厲害,年齡大點的都參加了八路軍,我們那時候還小,就配合武工隊到敵佔區後方活動。當時我們村裡的民兵只有三支槍,先鋒隊每人配備兩顆手榴彈,就憑這兩顆手榴彈執行任務。
因為裝備簡陋、無法與日本鬼子正面衝突,戰鬥時大多采用夜襲,上房頂,利用梯子下到屋裡,速戰速決,一般也不響槍。
1945年19歲時正式加入八路軍,在一次和日本鬼子的遭遇戰中,從敵人手裡奪下了人生的第一把槍,三八大蓋,這支日本的制式武器也成了張計發所在排裡最好的一支槍,按當時的規定,誰奪的武器誰背,可是一想到平日衝鋒陷陣的三排長都還沒有槍,於是張計發在背了一天之後,就把槍交給了三排長。
在張計發的檔案中,有一份自傳這樣寫道:我出身貧農家庭,自幼飽嘗困苦,曾眼見大姐被賣。七七事變後,日寇入侵,城守不住,村也難保,當八路軍光榮,打了勝仗老百姓都來慰問。
當打完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一個嶄新的中國終於被建立了起來,華北平原的放牛娃此時也已經成長為解放軍排長,可還沒來得及享受下和平與安寧,1951年,他隨中國民人志願軍第15軍入朝作戰。
1952年10月,被後世稱為“國魂之戰”的上甘嶺戰役打響,這是影響抗美援朝戰爭的關鍵一役。自1840年以來,中國人一打就散,一觸即潰,幾乎是西方乃至整個世界的共識。
直到朝鮮戰爭,尤其是被美國人稱為東方凡爾登的上甘嶺一戰之後,西方世界才真正認識到,共產主義中國早已今非昔比,往昔頹靡的民族氣質也被一種看不見卻無比強悍的組織能力所取代。
如果你知道這股力量的源頭來自哪裡,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他們不僅敢向西方國家挑戰,向最強大的霸權國家說不,甚至面對16國聯軍毫無懼色,並且最終取得勝利。
而這一切,是我們的戰士用鮮血和犧牲換來的。
上甘嶺曾有一項著名的軍令,誰要是能夠把一筐蘋果送往前線,就給誰記二等功,可是一直到戰役結束,這個看似最簡單的任務也沒有一個人完成。
那時候志願軍的後方陣地距離上甘嶺前線最近的地方只有500米,但是每一寸土地,都在美軍瘋狂的火力覆蓋之下,雖然我軍在坑道內早已預備好了彈藥,但是持續時間長達一個半月的戰鬥下,戰士們的用水還是需要後勤運輸來保障。
提到那部以自己為原型的電影《上甘嶺》時,張計發曾說:喝尿,這是上甘嶺電影上不能演的細節。
因為喝不上水,戰士們往往口乾得連話都說不出來。步話機員急得自己打自己的嘴巴,為的是打出血,用來滋潤喉嚨,以保證能夠與上級聯絡。
戰士們的小便自己都捨不得喝,要留給更危及的戰友。
為此15軍緊急派人到平壤採購了6.3萬斤蘋果,可是根據後來《第十五軍軍史》記載,沒有1簍蘋果能夠透過敵炮火封鎖,最後這6.3萬斤蘋果送到前線的只有個,還是被一個運輸員在路上撿到的。
張計發回憶:黃昏的時候,五連派來的一個運輸員閃進了防炮洞,在卸完身上的彈藥後,沒想到竟拿出了一個蘋果說是在來時路上撿到的,他自己捨不得吃,覺得我是連長要帶著大家打仗,就給我吃。
張計發看著身邊的戰友,連日來步話機員嗓子都快說啞了,於是把蘋果讓給了負責步話機的戰友,步話機員讓給了通訊員,通訊員又拿給了司號員,司號員傳給了衛生員,衛生員拿給了重傷員,傷員最後把蘋果又傳到張計發手裡,就這樣轉了一圈,蘋果還是那個蘋果。
“這麼多人,連個蘋果都消滅不了,還怎麼打敵人!”,於是張計發在蘋果上啃了一小口皮,傳給了戰友,那一天這個蘋果在八個人手中,傳了三遍才吃完。
那個傍晚,對於身經百戰的張計發來說,成了這一輩子無法忘記的回憶。
後來根據張計發的女兒回憶:父親從不喊疼,但他有時會哭,只要吃到好飯,尤其喝到好酒,張計發總會想起犧牲的戰友,默默無語,然後老淚縱橫。
2021年,6月15日7時30分,抗美援朝戰鬥英雄、電影《上甘嶺》連長原型張計發病逝,享年95歲。
在老英雄的靈位前,人們特意擺上了一籃子蘋果。
沒有哪一座山頭,能像上甘嶺這樣,深刻地影響了整個民族的命運。
在大英百科的官網上,上甘嶺戰役被稱為“最後一推”。
並稱這場在1952年9月至11月的攻勢,給聯合國軍造成了無法接受的傷亡,從臨津谷至三角山一直到東部山脈,地面部隊無一例外都受到了非常嚴重的打擊。
中國人常在夜間潛入聯合國軍前哨陣地,依靠短時間密集的炮火支援發動進攻,衝鋒槍、手榴彈、火焰噴射器和爆破筒是他們最常見的標準武器,攻守雙方硬是將一個寂寂無名的山頭,打成了擁有了各種令人難忘名字的著名要塞:白馬山、邦克山、老禿子、狙擊嶺、國會山、三角山、派克峰、傑克遜高地等等……
聯合國軍的武器比對手好得多,可是對面卻有一杆怎麼打都會復活的紅旗。
2019年國慶閱兵上,一面佈滿了381個彈孔的軍旗,隨戰車一起緩緩透過天安門廣場,正是這面旗幟,曾在上甘嶺的主峰上迎風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