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當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渡過長江佔領南京的時候,國民黨的統治已經名存實亡。但是殘存的國民黨政府居然逃到廣州,企圖與解放軍再進行最後一搏。
10月2日,新中國成立的第二天,廣東戰役正式打響,經過一個多月的激戰,國民黨軍15萬殘部被我軍消耗殆盡,廣州市獲得解放,廣東軍區也於1949年11月成立。
近代以來,廣東都是一個舉足輕重的省份,作為祖國的南大門,守好這裡對於國家安全而言至關重要。那麼,選誰去坐鎮廣東呢?誰來當廣東軍區的第一任司令員?副司令員又該如何設定?這些人最終的軍銜又是怎麼樣的?
廣東軍區的司令員我們都知道是葉劍英,其實除了葉劍英之外,廣東軍區還有四位副司令員,分別是鄧華、洪學智、陳光和曾生。
廣東軍區之首,葉劍英元帥。
葉劍英是廣東梅縣人,是開國元帥中少有的廣東人,對於廣東當地的風土民情十分熟悉。而且他參加革命很早,個人能力也很突出,還與陳賡大將一起親自指揮廣東戰役,在攻克廣州之後,擔任廣東省委書記、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和廣州市市長等職務接管廣州,所以說由他坐鎮再合適不過。
葉帥身上最令人佩服的一個品質就是無論時局怎麼變化,無論情況如何危險,他總能堅持自己的內心,找到那條最正確的路,堅定地走下去。
1927年,蔣介石與汪精衛相繼叛變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員,當時葉劍英在國民黨中已經是一代名將,不僅救過孫中山先生的命,還是黃埔軍校最有威望的教官之一。然而知道蔣介石的意圖後,他毅然通電反蔣,在共產黨朝不保夕的危機時刻,選擇與我黨站在一起,之後還在嚴重的白色恐怖中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0年,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失敗後,蔣介石精心策劃,在重慶召開全國參謀長會議,企圖製造輿論,發動第二次反共高潮。
會議一開始,蔣介石就對中共和八路軍破口大罵,國民黨頑固派更是一哄而上,抹殺我軍在抗日戰爭中的功績,並對八路軍汙衊,潑髒水,這場會議儼然成了八路軍的聲討會。
葉劍英早就料到了國民黨會有這一手,他在會議期間表現得很淡定,還隨手做起了筆記,等到這些跳樑小醜表演完畢,葉劍英才緩緩站了起來,從華北戰場局勢到淶源之役擊斃日寇“阿部規秀”,細數我軍戰績,條理分明,資料詳實,使在場不少將領啞口無言。會議開了很久,但是葉劍英始終沒有讓國民黨的汙水潑在我軍身上,這一會議被譽為“舌戰群儒”。
上任廣東軍區司令員後,葉劍英依舊秉持著自己果斷的工作作風,積極投身到為人民服務的事業中。1949年底到1953年,葉劍英領導了西南剿匪、解放海南等重要戰役,將西南和海南島劃入我國版圖。
廣州毗鄰香港和澳門,本地居民、華僑和西方勢力錯綜複雜,朝鮮戰爭期間,葉劍英在其中幾度斡旋,制定了一系列的具體政策,既維護了我國利益,又保證了當地的穩定發展。之後葉劍英又擔任廣東地區墾殖局局長,開創了中國橡膠和熱帶作物種植的先河。
1954年,葉劍英回京述職,之後便一直留在中央軍委工作,國內動亂時期,葉劍英挺身而出,排除阻力,請鄧小平和陳雲出山,擔任領導工作,從危難中挽救了黨和國家。
1986年10月22日,葉劍英在北京逝世,正如我黨悼詞中寫的那樣“在重大的歷史關頭,葉劍英總能挺身而出,毫不猶豫地做出最正確的決斷”,開國元帥之名和廣東軍區司令員之首,他當之無愧。
副司令之首,謙遜之將鄧華。
和大部分出身“泥腿子”的將領不同,鄧華出身書香世家,本是一介書生,從私塾到軍旅,鄧華用了十年“寒窗”,讓自己成長成了人民軍隊的名將。
而鄧華最讓人銘記的就是解放海南島一役。或許解放海南島在後人眼中並沒有西南剿匪戰等大手筆的戰役重要,但是在當時,解放海南島在全國人民眼中,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解放海南島之前,我軍曾發起過解放金門戰役,試圖以金門為跳板,進一步解放臺灣,但是傳統渡海作戰不僅對渡海工具要求甚高,還需要有充裕的力量建立穩定的灘頭陣地,而我軍對渡海作戰的不擅長,最終導致了金門戰役的失敗。
海南島當時坐鎮的是以善守著稱的國民黨將領薛嶽,當時他號稱在海南島已經建成了“海陸一體化”的堅固防線。三野金門戰役的失利,讓四野對即將發動的海南戰役更是慎之又慎。經過幾番討論,鄧華和韓先楚率領解放軍克服“畏難”心理,用了兩個軍的兵力,靠著木帆船,在惡劣的天氣下進行大規模渡海作戰,最終勝利登島,摧毀了國民黨軍的防線,獲得了海南島解放戰爭的勝利。
這場戰役之後,鄧華在人民心裡已經是一個神話般的人物,但是他卻沒有因此而驕傲自滿。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鄧華由於出色的領導能力被中央抽調到朝鮮戰場,擔任志願軍第一副司令,協助彭德懷作戰。
但是鄧華知道後,認為軍中陳賡、宋時輪等人比自己在軍中的資歷更老,威望也更高,所以想要把第一副司令的職位讓給陳賡,自己只當一個第三副司令就好,但最終沒有得到彭德懷和毛主席的批准。在之後的戰役中,鄧華英勇善戰,有勇有謀,指揮上甘嶺戰役和金城反擊戰等惡戰獲得了勝利。
1955年,鄧華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兩授上將,洪學智。
在中國將星璀璨的革命歷史上,洪學智是唯一一個被兩授上將的人,這其中既有他百戰楊威的功名,也有含恨蒙冤的磨難,他的一生可以說是充滿了傳奇色彩。
洪學智愛兵如子,在長征艱苦的條件下,洪學智不但要負責轉移運送傷員還要每天盤算著如何弄到糧食,讓部隊不餓肚子。1935年9月,張國燾堅決反對紅軍北上,強令紅四方面軍南下,部隊在南下過程中遭到了國民黨的圍追堵截,損失慘重。
面對張國燾的錯誤指揮,洪學智堅決指出他企圖分裂紅軍,奪取政權的狼子野心。當時正值秋冬季節,大雪狂風加上冰雹,部隊步履維艱,很多本就受傷的戰士更是力不從心,一個個地倒在了夾金山上。看到這麼多的傷員,洪學智痛心不已,他想盡辦法收集抗寒防凍物資,並號召廣大戰士發揚團結友愛的革命精神,互相幫扶,不留下任何一個傷病員。最終戰士們靠著頑強的毅力翻過了夾金山,洪學智也因此受到中央的表揚和戰士們的愛戴。
1940年11月,洪學智帶領抗大總校華中派遣大隊赴蘇北抗日,國民黨在路上設定了重重阻撓,對其圍追堵截。長期的戰鬥薰陶培養了洪學智精準的判斷力,他知道,這次征途對於保留紅軍力量的重要性,他在心裡默默發誓:一個戰士都不能少!
一路上,洪學智的神經一直緊繃,為了躲開敵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他帶領隊伍一路迂迴繞路,一條路不通就換另一條,最終1941年4月,經過近半年的艱難跋涉,洪學智帶領部隊一共走過了6個省份,到達江蘇鹽城時,整支部隊依然完好,劉少奇和陳毅還親自出來迎接這位傳奇的指揮官。
洪學智的一生充滿了磨難,但是他卻始終用自己樂觀的革命精神戰勝一切困難。
1950年10月,洪學智和好友鄧華一起奔赴朝鮮戰場,擔任志願軍副司令員。在朝鮮戰場上,洪學智主要負責司令部、特種兵和後勤工作。眾所周知,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沒有制空權。自古以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因此我軍的後期保障一直被美國侵略者視作眼中釘,為了切斷我方後勤供應,美軍展開了“空中絞殺戰”,為了保障後勤,洪學智帶領部隊與敵人進行了爭分奪秒的戰鬥。
他下令部隊,將高射炮集中隱蔽起來打擊敵軍轟炸機,保護重點橋樑,保證後勤運輸車輛通行,同時投入大量的鐵道兵和工程兵搶修鐵路和橋樑。最終,志願軍後勤部隊憑藉令人難以置信的頑強毅力,把戰爭物資送到了前線戰士的手中,創造了驚人的奇蹟,也為我軍取得抗美援朝的勝利創造了關鍵條件。
198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恢復軍銜制度,9月14日,中央軍委在懷仁堂舉行隆重的上將授銜儀式,眾多將領中,洪學智無疑是最令人矚目的那個,此時他已經75歲,“兩授”上將足可見他為我軍作出的巨大貢獻。
累建奇功,陳光。
1955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授銜儀式上,共有1050名軍隊幹部被授予從少將到元帥的軍銜,然而還有很多功勳卓越的將領卻沒有等到這一天,陳光也是這些人中的一員。
陳光出生農村,在27年的革命生涯中,他身經百戰,共負傷十次,由一個普通農民成長為人民解放軍高階將領。
1935年,陳光帶領紅二師參加四渡赤水,順利進軍川西。但是在行至大渡河安順場渡口時,幾十萬敵軍蜂擁而至,阻斷了中央紅軍的去路。當時正值5月雨季,安順場渡口水流湍急,河面寬廣,工程隊根本無法架起浮橋,全軍上下一共只有4條小船。
對面就是國民黨的幾十萬大軍,部隊進退兩難,唯有繞道幾百裡搶佔瀘定橋,搶渡大渡河,才能跳出敵人的包圍圈,獲得一線生機,否則將面臨全軍覆沒的命運。生死關頭,陳光臨危受命,帶領紅二師四隊用一天的時間急行軍120公里,創造了人類軍事史上徒步行軍最快的速度,最終奪取瀘定橋,打開了紅軍的北上之路。
之後,陳光又帶領紅二師攻下天險臘子口,臘子口是夾在兩山之間的一條狹窄的通道,兩面盡是懸崖峭壁,下面是奔騰的河流,只有一座木橋是唯一的通道,而這場戰鬥的勝利,意味著國民黨在長征途中的最後一道封鎖線被我軍突破,使紅軍轉危為安,獲得了生機。
抗日戰爭時期,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下設三個師,而陳光加入了實力最強的115師,後來林彪因為被晉軍誤傷被送到蘇聯救治,毛主席特批陳光為115師代師長,之後又帶領部隊打了不少勝仗。
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陳光最終沒有活到授銜的那一天,因此也沒有軍銜。1954年6月7日,陳光在武漢去世,年僅49歲。
歸僑將軍,曾生。
曾生應該是四位副司令員中身份最特殊的一位。他的父親是澳大利亞華僑,1923年,曾生曾在澳大利亞悉尼商學院就讀,是我軍為數不多的留洋高學歷將領。
1928年,曾生毅然回到祖國, 進入中山大學深造,在中山大學就讀期間,曾生髮表了大量反帝反封建文章,並策劃多次學生運動,開展抗日救亡活動。
抗日戰爭時期,曾生利用自己華僑的身份,在國際上大量爭取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的同情和支援,共有1000多名華僑子弟和港澳愛國青年歸國參加抗日遊擊隊,對部隊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0年8月,曾生任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第三大隊大隊長,在東莞縣大嶺山建立抗日革命根據地,11月,他帶領部隊獲得了百花洞戰役的勝利,這一戰被廣州的日軍首腦稱為“進攻華南以來最丟臉的一仗。”
曾生領導的兩廣縱隊雖然人數不多,但是影響力卻是極大的。之後朱老總指定曾生和他所帶領的縱隊為華南抗日縱隊代表,接受廣東日軍投降,可見其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
1955年,曾生被授予少將軍銜,之後轉業地方工作,擔任廣東省副省長、中國交通部部長等重要職務,繼續為新中國的建設作出自己的貢獻。
以上就是廣東軍區的五位長官,他們在建國初期,對於祖國南大門的安定和廣東經濟的發展功不可沒,無論是廣東還是全國人民都應該謹記他們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