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山縣天桂山南面,有一個藏在山林深處的小村子,那就是沕沕水。在明朝和清朝的時候,這裡是平山縣著名的八景之一,素有“沕水瀑布從天降”的美譽。在中國革命的歷史程序中,沕沕水功不可沒。1948年初,就是在這裡誕生了我黨在華北地區興建的第一座水電站。
很多去過的朋友走進沕沕水的發電機房,都會說:“原來發電廠的裝置就這麼簡陋呀!”
這些裝置看著簡陋,毫不起眼,但是,當你瞭解到它的組建歷程後,你一定會感慨它們來之不易!
首先說水電站機房裡面的電線。如今水電站機房的電線是更換過的,原來的電線簡直五花八門,鐵的、鋁的、銅的,粗的、細的,什麼樣的都有,收集起來簡直能開個電線博物館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來,當時輸電用的電線,必須到石家莊購買,但是石家莊被國民黨軍隊盤踞,控制十分嚴密,很難帶出成捆成盤的電線。
負責電線的五名同志化裝成收破爛的到石家莊走家串戶收購舊電線,如此一來,收購的舊電線不但粗細不一,而且材質也是五花門。可是這也不是辦法,電線不夠,根本就架不到西柏坡。為了解決數量問題,幾位同志夜間冒著生命危險,潛入石家莊近郊封鎖溝,剪斷國民黨軍隊布控的鐵絲網運回到工地。
就這樣,舊電線細股並粗股,粗股拆細股,終於解決了通往西柏坡中共中央大院四十六公里的輸電線路和一百二十八公里的通訊線路。
配圖,圖文無關
再說發電機。有人見了之後可能會說:“還是德國西門子製造的啊!當時條件十分艱苦,為什麼還買進口的呢?”
其實,這臺裝置不是買來的,而是從敵人手裡繳獲的。當初為了尋找發電機,十多位同志跑遍河北、山西,不是機件殘缺不全,就是功能不合適。就在他們急得團團轉的時候,忽然得知,人民解放軍佔領井陘之後,從敵人手裡繳獲了臺西門子發電機,還正是電廠所需要的。
於是,他們通過當地駐軍找到一臺破舊不堪的大卡車來運送發電機。沒有吊車,兩噸多重的發電機抬不到汽車上,怎麼辦呢?承擔運輸任務的三十多名同志想出一個辦法,在發電機旁挖出一道深溝,將汽車開進去,靠人拉槓撬搬到汽車上。
從井陘礦區到沕沕水才三十多公里,上有敵機,下有深谷,路又不好走,很多都是羊腸山路。為了避開敵機的轟炸,他們白天修路搭橋,夜間秘密行進,整整用了七天七夜,途中還犧牲了三名同志。眼看只有幾里路就到沕沕水了,這輛破舊不堪的汽車卻拋了錨。
工作人員正發愁的時,附近村民牽著自家的牛和驢趕了過來,透過畜拉人推,終於到達沕沕水。他們以實際行動奏出了一曲軍民團結的凱歌。
配圖,圖文無關
發電機終於送到了沕沕水,一項前所未有的挑戰開始了。要知道,水力發電跟火力發電不同,有了發電機,還需要水輪機,靠水的落差推動水輪機,帶動發電機發電。
在當時,水輪機啥樣子?什麼結構?設計人員誰都沒有見過,又無處購買。他們四處搜尋資料,老天不負有心人,一天,一位同志在一箇舊書上無意間發現一本有關水電的外版書籍,當即把吃飯的錢掏出來買下了這本書。
略懂些外語的技術員龔蘊章連蒙帶猜將有關水輪機的內容翻譯出來,跟周士富、梁英等技術人員一起研究,照貓畫虎設計出了一合衝動式單水嘴水輪機的全套圖紙。六十多個日夜的艱苦奮戰,由於勞累過度,龔蘊章得了腦疲乏重症。這種病折磨了他一輩子。
設計方案完成,技術人員帶上圖紙,化整為零,到井陘段家樓的正豐機器廠等三家企業加工零部件,做不出來的部件到石家莊購買,就這樣完成了這臺水輪機的製造任務。
配圖,圖文無關
發電裝置和設計的難題解決了,接下來,又有一個難題迎面而來。想要開工建設發電站,沒有水泥怎麼能行?
當時,整個土木建築需要的水泥加起來要三百噸,他們費盡千辛萬苦,只找到了二十噸水泥,簡直就是杯水車薪。技術人員決定利用當地河灘不乏石灰石的便利條件,在河灘上壘造起一座大灰窯燒石灰石,讓石頭白灰。在村幹部和當地老百姓的支援下,他們到村西的山樑上開挖紅黏土,從唐家會河灘運來了細沙,三種材料按比例攪拌成三合土,代替水泥來打壩底、築圍牆、修水渠。
沕沕水周圍五個村的村民不分男女老幼,凡是能拎得起、背得動的都參加了施工。他們拾石頭、背紅土、運石灰、扛木頭,每天都有幾百號人,成為建電站的一支大軍。
有了老百姓的幫忙,沕沕水發電站很快就建起來了。1948年1月25日這一天,沕沕水沐浴著金色的陽光,全村男女老少喜氣洋洋,敲鑼打鼓,扭著秧歌,趕到水電站前面的開闊之地,與周圍十幾個村的村民彙集一起,慶祝水電站開工典禮。
儀式開始,朱徳親自剪綵,親手啟動水車閘門。就在那瞬間,水輪機旋轉起來,發電機緊眼著旋轉起來,一陣機器的轟鳴就像是一曲壯歌喚醒了沉睡的太行山!
機房的電燈亮了,村莊裡的電燈亮了,兵工廠的機器響起來了,西柏坡的電燈亮了!人們發出了陣陣驚呼:“天啊!這就是電!咱們有電啦!”
■文/選編自《燕趙傳奇·根脈文化》
主編:王智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編輯/張翠平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