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名臣
治蜀能臣
對於一個皇帝來說,最悲催的事情,莫過於錢花了,仗沒打贏。
趙光義一心想搞定党項人,但始終搞不定;一心想搞定契丹,結果自己反而被搞定。常年的戰爭給國家帶來了巨大負擔,打仗所消耗的柴米錢糧不可能讓王公貴族、大小官吏來出,最終還是要到每個平頭百姓身上拔毛。
很多時候,中國的老百姓總是被統治者看作溫順的綿羊,他們逆來順受、軟弱怕事,不管遭受多大的不公和壓迫,只要有口飯吃,有件衣穿,都不願和統治者對抗。但統治者卻總喜歡肆意揮霍這種特權,直到把溫順的綿羊逼成憤怒的雄獅。
淳化四年(993)二月,蜀州青城縣(四川都江堰市南)的茶農王小波發出一聲震天怒吼:
“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
王小波本是一個貧苦農民,以種茶為生,因不堪忍受種種盤剝,在家鄉青城縣聚眾起義。他提出的均貧富主張深得人心,一時間,應者雲集,才十多天,隊伍就發展到了一萬餘人。起義軍在王小波的帶領下相繼佔領青城、彭山、江原等地,所到之處殺貪官、開糧倉,聲威傳遍整個四川。
十二月,王小波在攻打江原縣的時候,不幸中箭犧牲。但農民起義的烈火沒有就此熄滅,起義軍馬上推舉產生了新的領袖——李順。
李順是王小波的妻弟,比王小波更有戰略眼光,他帶領義軍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相繼攻佔蜀州、邛州、雙流、新津、溫江、郫縣、漢州、彭州等地,四川西部盡為義軍所有。
淳化五年(994)正月,起義軍經過一番苦戰,攻克成都。李順在成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定國號為“大蜀”,年號為“應運”,甚至還發行了貨幣,義軍的聲勢達到頂峰。
二月,一封封告急文書送到案頭,趙光義方才意識到,這次絕不是幾個饑民的小打小鬧,必須認真應對,他忙派心腹宦官王繼恩率領重兵前去鎮壓。
王繼恩自從幫助趙光義登上皇位後,深得寵信。趙光義疑心很重,四川地區又有著天然的割據條件,派誰去都不放心,最後選中了身邊人王繼恩。
四月,王繼恩率兵入川。要說這個人也是奇人,人品、能力不怎麼樣,偏偏運氣特別好。
就在王繼恩剛來之前,劍閣的守軍取得了一場勝利,保住了外界入川的關鍵道口,幫他免費解決了第一個難題。王繼恩入川的時候,起義軍正集中主力攻打重鎮梓州,梓州守將很有經驗,提前做好了準備,使得起義軍久攻不下,消耗了大量實力。王繼恩派出援軍和梓州城內守軍兩面夾擊,又打了一個大勝仗。趁著兩個勝仗的餘威,王繼恩連續收復失地,一直把李順起義軍趕進成都,圍困起來。
五月,起義軍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成都被攻陷,李順被俘後慘遭殺害(又說城破時趁亂逃出)。雖然起義軍餘部在區域性堅持了一段時間,但終因寡不敵眾,被逐一擊破。
起義平息後,王繼恩升任宣政使,受命安撫民眾、維護秩序。照理說,解決戰後重建問題並不比打仗來得輕鬆,可這位老兄的人品,大家都知道,沒添亂就不錯了。
自從進入成都以後,王繼恩以治亂功臣自居,正事從來不幹,就知道吃喝享受,還特別喜歡擺譜,每次進進出出,都要有音樂伴奏,甚至隨身攜帶娛樂用品(每出入,前後奏音樂,又令騎兵執博局棋枰自隨),如果再給他配上幾根鬍鬚,恐怕就要翹到天上去了。
主帥如此,屬下自然無法得到有效約束,大家都忙著吃喝玩樂,搶掠百姓財物,任他地面上盜匪橫行、饑民遍地,先自己享受一把再說,跟三十年前王全斌剛收復四川時的情形如出一轍。
再這麼胡搞下去,新的王小波、李順馬上就要出現了。
趙光義決定立刻派人去治理四川,可是如此重擔,不是誰都能勝任的。他本想讓一個副宰相前去壓陣,無奈人家告了病假,最後挑來揀去,敲定了人選——張詠。
張詠從卸任崇陽知縣後,憑著精明強幹的作風,一路從通判、轉運使做到了樞密直學士,成為朝中三品大員。
趙光義的軍事才能遠遠比不上他的文化水平,這一點也體現在用人上。他在挑選武將時經常看走眼,但在選擇文臣時卻極有眼光。
張詠起身入川前,趙光義破例授予特權:“蜀地發生變亂之後,民不聊生,你去了之後,凡事都可靈機處置,不必上報(西川亂後,民不聊生,卿往,當以便宜從事)。
淳化五年(994)九月,張詠赴益州(蜀亂後,成都府已降格為益州,為方便表述,下文仍稱成都)上任,從此開啟了他的名臣之路。
張詠剛到成都,人們就告訴他一個驚悚的訊息——城裡快斷糧了!
起初,朝廷為了迅速鎮壓起義,緊急調派大量軍隊入川,為了趕速度,所帶的糧食非常有限。而今,糧食已經快吃光了,僅就成都府而言,城裡駐紮了三萬軍隊,但剩餘的糧食只夠吃半個月。
至於朝廷的運糧隊伍,人家還遠在路上呢。什麼,加快速度?那歌怎麼唱來著,這裡的山路十八彎,這裡水路九連環……
誰不知道入川的道路不好走?任你再怎麼催,沒用!
有人會問,四川不是產糧區嗎?這倒不假,問題是經過一番折騰後,官府掌握的存糧早就用光了。百姓手中倒是有存糧,可誰願意拿出來給你呢,這年頭糧食精貴著呢,拿錢也買不到。
大兵們沒飯吃,那是相當危險的事情。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們手裡的刀槍劍戟不是裝飾品,在把百姓的糧食搶光前,他們是不會餓死的。
為解決燃眉之急,張詠經過了一番調查。他發現,當地官府、富商壟斷了鹽的銷售,導致食鹽價格非常高,普通百姓都買不起鹽吃。於是,他想出了“以鹽易米”的方法,一面果斷下令降低鹽價,迫使富商拋售囤積的食鹽,一面又允許百姓用手中存糧直接換取食鹽。由於是等價交換,百姓積極性很高,命令一出,紛紛拿出米來換食鹽。不到一個月,官府就籌集了十萬斛米,不但糧食籌足了,而且米的質量也很好。士兵們突然吃到好米,也感恩戴德,覺得張詠確實是個幹實事的人(此翁真善幹國事者)。
張詠順利破解了吃飯難題,可他還不能鬆口氣,剛辦完第一件事,王繼恩找上門來了,他告訴張詠,人的吃飯問題是解決了,馬的吃飯問題還沒著落呢。他的戰馬還缺少飼料,讓張詠快點想辦法解決。
王繼恩跟張詠談飼料的事,其實是故意刁難張詠。
張詠入川以後,知道王繼恩乾的那些破事,就尋思著想辦法讓這個老兄早點回去。可王繼恩捨不得離開四川,回開封后就得在皇帝眼皮底下工作,怎比得在這裡作威作福舒服?
王繼恩想成為四川的永久居民,但道理上說不過去,他畢竟是朝廷派來追繳起義軍的,幹完活,你就得回去。所以,為了能夠賴下去,對那些起義軍殘餘部隊,他既不追剿,也不招安,找種種理由推脫,玩起了養寇自重的把戲。這回,又拿戰馬缺飼料說事。
張詠告訴王繼恩,這事好辦,給你點錢,你自己去買就是。
聽張詠這麼一說,王繼恩覺得張詠是在搪塞他,憤怒地質問:“難道朝廷養的馬是吃錢的嗎?”
張詠知道王繼恩又想擺架子、耍無賴,就毫不示弱地回敬道:“城裡餵馬的草料場,早就焚燒一空,只好向百姓購買飼料,你現在每天關著門不辦事,飼料還能從哪裡來?你如果開門出去追剿叛賊,還愁一點戰馬飼料?告訴你吧,你在這裡辦的好事,我早就都上報了(詠俱奏矣)。”
這番話說得非常狠,張詠告訴王繼恩,官辦的草料場早就沒了,就是因為你工作不得力,想徵收飼料就得花錢買。最後這句話,更是直擊要害,明確警告王繼恩你在這裡的胡作非為,我早就上報了,你看著辦吧。
王繼恩第一次被人硬頂,吃了一驚,他發現,眼前的這個官員和以往那些唯唯諾諾的人大不相同,在這人的眼神裡,他看不到絲毫的怯弱和慌亂。很明顯,這是個極難對付的人。
事實證明,王繼恩也是個欺軟怕硬的角色,被張詠一通反駁,竟噎在那裡,一句話也說不出(繼恩乃不敢言),只能悻悻地離開。
刺激完王繼恩,張詠並沒有真的把草料的事情一推了之。因為益州附近已經沒有草料,官府本來打算派人到附近州縣去搬運。但張詠想出了個更妙的主意,他下令在城西門、北門外各設了一個草場,允許百姓種植,由官府購買百姓的生草養馬,這樣既讓部分百姓有了生活保障,還解決了草料的長期供應問題。
王繼恩吃了幾次啞巴虧,一直在找機會給張詠下絆子。有一次,他把三十個俘虜綁到張詠的地方,讓張詠處置。這種做法其實很無聊,負責軍事工作的是你,怎麼讓別人來處置俘虜呢。這種小把戲到張詠那裡就很簡單了,二話不說,直接把人就給放了。
王繼恩一收到訊息,自以為找到了把柄,立刻找上門來,氣勢洶洶地指責他放縱反賊。
張詠早就料到王繼恩會來找茬,這回他比上次還要淡定,輕描淡寫地回答:“前段時間李順脅迫百姓做賊,今天我張詠把賊人化為百姓,有什麼不可呢?”
要說搞陰謀,那是王繼恩的強項,但要比搞辯論,他的智商明顯餘額不足,還沒等他發飆,張詠早就一句話把他噎死了。
此後,在張詠的建議下,趙光義把王繼恩的幾個心腹調出了四川,並派幾個得力干將分了他的軍權。
經過一番打理,王繼恩明顯收斂了許多,張詠開始在四川大刀闊斧地實施他的治亂之策。
從淳化五年(994)到鹹平元年(998),張詠在益州知州的任上,整整幹了五年。
這五年裡,張詠推出了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措施,簡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幾項:安排就業(鼓勵參加過義軍的百姓自首,免罪歸田)、大搞拆遷(拆除了一批侵佔水利設施的豪宅)、招商引資(鼓勵西域商人入川經商)、辦理低保(登記貧民,發放購糧憑證,允許在糧價上漲時按照原價購糧)、發展娛樂業(開創錢燈會、蠶市、小遊江等傳統活動)、支援文教(鼓勵蜀地學子參與科舉考試)。
張詠的這些舉措不但務實有效,更難能可貴的是,還蘊含了很多現代經濟學的理念,在當時極富創新精神,大大造福了四川百姓。
透過張詠的五年治理,這個久經戰亂的地區重新煥發生機,百姓過上了久違的安定生活。上至皇帝宰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對張詠的出色才幹和過人智慧稱頌不已。
正因為張詠有如此出色的“治蜀”經歷,鹹平六年(1003),在蜀地又經歷一場變亂(王均兵變)之後,張詠臨危受命,再次出任益州知州。他依然不負眾望,取得了不遜於前次的政績,繼續保證了宋朝西南大後方的穩定繁榮。連皇帝都不得不感嘆:“有你在四川,我不用再為西面的事情憂慮了(得卿在蜀,朕不復有西顧之憂)。”
兩次成功“治蜀”,為張詠贏得了崇高的聲望,後人常把他和歷史上另兩個“治蜀”名臣相提並論,一個是秦朝的李冰,另一個,則是三國的諸葛亮。
得此評價,當無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