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末年,夏桀作惡多端,殘暴不仁,導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史書上說“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將夏桀比作酷熱無情的太陽,詢問“太陽”何時去死,自己願意與夏桀一起去死,可以說連當時夏朝國人對他都恨之入骨,這時商湯“順應天意,弔民伐罪”,發起了一場推翻夏朝的正義之戰。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商湯滅夏不只是一場“順應天意,弔民伐罪”的正義之戰,更還是一場復仇之戰、復國之戰,商湯替祖上奪回失去的江山。也就是說,大禹從商族手裡奪取江山,商湯再從夏桀手裡奪回江山。
根據《夏本紀》記載,大禹治水澤被萬民,德行高尚,於是帝舜捨棄兒子商均,選擇了大禹為接班人。本世紀,在海外發現的周初青銅器遂公盨上的銘文,是最早記載大禹治水傳說的資料,上面有“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降民監德,乃自作配鄉(享)民,成父母”等文字,意思是大禹治水功德無量,由此成為民眾之王、民眾之“父母”,不過遂公盨中沒有提及帝舜。
問題在於,當時階級與私有化已經出現,帝舜為何不傳位商均,而禪位於大禹?《五帝本紀》中說“封弟象為諸侯。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薦禹於天”,不少大臣建議帝舜傳位商均,但帝舜只以商均“不肖”一筆帶過,至於如何“不肖”史書並未交代。從史書記載來看,帝舜的高尚品格躍然紙上,但從人性與部族利益來看恐怕並非如此。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帝舜與大禹背後各自都有部族,都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即便帝舜願意禪讓,帝舜手下人願意嗎?一朝天子一朝臣,大禹上臺后帝舜很多手下必然很難像以往一樣得到重用。相反大禹部下會推動他稱王,猶如趙匡胤的陳橋兵變,部下會推動趙匡胤做皇帝,以獲得更大的利益。因此,帝舜與大禹之間的權力交接,用禪讓制來解釋顯得非常蒼白無力,或許恰如《竹書記年》中記載的帝舜囚禁帝堯與其子丹朱一樣殘酷無情,即“昔堯德衰,為舜所囚”等,大禹也對帝舜與商均做過類似的事情。
也就是說,大禹集團從帝舜集團中“奪取”了江山,由此建立了夏朝。至於帝舜之子商均,《五帝本紀》中說帝舜去世後,大禹讓位給商均,但諸侯都不理會商均,全都去朝拜大禹,後來大禹順應天意稱王,給了商均一塊封地,即“堯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
那麼,帝舜與商族有何關係呢?鮮為人知的是,其實帝舜就是商族始祖,與帝嚳、帝俊本來就是同一個人。
欲解釋這一問題,首先看一個細節:“商均”這個姓名非常特別,姓氏竟與商朝之商是同一個字。按照先秦貴族“氏”之來源,絕大多數都源於地名,韓、趙、齊、秦等都是先為封地後成姓氏,只有少部分如司馬、王等源於官職或身份。《竹書紀年》中說“帝舜二十九年,帝命子義均封於商,是謂商均”,說明帝舜將兒子封在了商地,因此兒子稱呼就變成了“商均”。從商地上看,商均應該與後來的商朝存在某種聯絡,而這種聯絡可以透過帝舜身份揭開。
帝舜是五帝之一,鮮有人將他與商朝聯絡,但從文獻記載來看,帝舜就是商族始祖。《禮記》記載:“殷人帝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商湯)。”《國語》記載:“商人帝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除了舜和嚳不一樣之外,契、冥、湯都一樣,連用的祭祀方法都一樣。東晉郭璞認為“俊亦舜字,假借音也”,也即帝俊就是帝舜。甲骨文出土之後,唯獨《山海經》中才記載的帝俊身份也大白於天下,原來他是商族始祖,商契之父。綜合各方文獻記載,學者聞一多在《天問疏證》中解釋“帝降夷羿,革孽夏民”時說:“帝即帝俊,一曰帝嚳,又曰帝舜,即東夷人之天帝也。”後來,郭沫若也認為帝舜就是帝嚳,也就是帝俊。現代學者張開焱認為:“典籍中關於帝舜的傳說,是直接或間接從帝俊那裡轉換過來的。當帝俊主要故事轉換為帝舜傳說後”,帝俊就變成了一位“專職”的始祖神,帝舜“專職”人間君王。
由此可見,大禹取得的政權,實際上本來是商族人的,至於大禹如何取得政權,以及商均是不是商契,這些疑問還未解開。
不過,帝舜部族畢竟是一個龐大的部族,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讓新生的夏朝時刻有危機感,於是大禹與夏朝採取分化瓦解、遷民固土等的辦法,鞏固了夏朝的統治。
大禹繼位之後,部分帝舜部族向其臣服,大禹將商均封於虞地,繼承虞舜的部分地盤,所以商均後來成為夏朝的有虞國國主。反過來說,部分不服大禹的前朝殘餘,大概是被處死,或者遷徙到了更遠的地方。與此同時,大禹將王族中的斟尋氏、斟灌氏向北遷徙到了帝舜之都——帝丘,猶如周初在商人地盤分封周人宗親一樣,以震懾前朝勢力,所以在後來太康失國期間,太康侄子、仲康之子“夏後相”為了躲避寒浞的追殺,逃到了帝丘,《左傳》中說“殺斟灌以伐斟尋,滅夏後相”。
關於帝舜之都——帝丘,《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皇甫謐說“顓頊都帝丘,今東郡濮陽是也”,《孝經·援神契》中說“帝舜生於姚墟,即東郡(濮陽)也”,所以如今河南濮陽冠以“顓頊遺都,帝舜故里”之名。2005年,考古發現高城遺址(帝丘),規模極其龐大,包括仰韶、龍山、二里頭、殷墟等各個時期的文化層,讓史書上的這些記載變得更為可信。
總之,在大禹經營下,帝舜部族遭到大幅度削弱,其中商朝祖先這一支投靠了大禹或夏朝,商湯造反之前一直是夏朝的臣子。比如,在夏朝第七任帝王“夏後杼”時期,黃河又一次爆發大水,《竹書記年》與《國語》中記載“帝杼十三年,商侯冥死河”,商侯冥治水而死,其中的夏朝臣子商侯冥,王國維認為他就是甲骨文中的“王季”,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商朝始祖之一王亥之父。
所謂天道迴圈,讓大禹始料未及的是,帝舜一支後代潛心經營,實力越來越強,400年後一舉推翻了夏朝,成功“復國”。而商湯“復國”之後,又掀起了一場血雨腥風,以至後世關於夏人去向的記載無比稀少。
參考資料:《史記》、《國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