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結緣蓮心堂”,共賞中華文化。
最近海淀坦博在忙著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實體書店、海淀區文化季和北京市閱讀活動的申報和迎接實地踏勘,書讀得少了,偏偏就選了一本很燒腦的書。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的著名散文集,被譽為超驗主義的聖經(超驗主義的核心觀點是主張人能超越感覺和理性而直接認識真理,認為人類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個縮影),作品描繪了梭羅兩年多獨居瓦爾登湖畔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詩人海子自殺時身邊帶了四本書,其中一本就是《瓦爾登湖》。這究竟是怎樣一本書呢?
奇書《瓦爾登湖》
十九世紀上半葉,伴隨著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的轉型,美國經濟飛速發展。社會中普遍流行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想,聚斂財富成為人們生活的唯一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可以不顧一切。在這樣的背景下,梭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現實發起了挑戰。
《瓦爾登湖》是一篇蘊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探求什麼才是生活的實質,以及怎樣體驗有意義的生活。也許正是其中的深刻性與思想性,讓《瓦爾登湖》同時被列為最值得讀的10本書與最難讀懂的10本書。文中字字珠璣,句句閃光,然而眾多的哲理像間歇泉般此起彼伏地噴湧,難免讓讀者顧此失彼,甚至不知所云。我用整整十天才讀完了這本幾乎沒有任何情節的書,最終勉勉強強地梳理出了一些頭緒。該書共14個章節,第一章《簡樸之生活》匯聚了作者的主要思想。在梭羅看來,人類生活的必需品無非是食物、住所、衣服和燃料,因為這些可以帶來和保持生死攸關的熱能。所以他認為,穿衣服的真正目的首先是保持體溫,其次是遮身蔽體。一幢房屋顯得別緻,不單單是因為外部那些特殊的東西,更是因為住在裡面的人們的生活。其他東西大多是奢侈品,非但沒有必要,而且會大大地阻礙人類的進步。因為人們會永不滿足地追求奢侈和安逸,從而將自己陷入世俗、困頓、嫉妒、貪婪與自私中無法自拔。無論窮人還是富人,最終都成為了自己生活的奴隸。於是,1845年3月底,梭羅帶著一把借來的斧子來到了瓦爾登湖畔,自己動手建造了小木屋,並在這裡獨自生活了兩年。他把英國詩人德蒙頓·斯賓塞的詩歌作為自己的《陋室銘》:“到了這裡,人群擠滿了小屋,不尋求那些本來就不存在的歡娛;休息本身就是盛宴,一切都順其自然,崇高的心靈知足常樂。”
讀罷《瓦爾登湖》,我不由得想起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好一處世外桃源!無數人的夢寐之地!
世外桃源
梭羅透過《瓦爾登湖》來實踐自己的超驗主義、廢奴主義和自然保護主義,追求著精神上的“烏托邦”。而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則反映了他厭煩汙濁殘酷的現實社會和嚮往恬靜美好的田園生活。二者描寫的都是一處美好的世界,一種怡然的生活。前者是“創世”,後者則是“避世”,兩者似乎都有些極端。作為一個凡人,我想還是應該做好“處世”這篇文章。
如何“處世”才是重點
現實世界日新月異、紛繁龐雜,挑戰與機遇無處不在、慾望和理想盤根錯節。無論是從時間還是空間的維度,個體都顯得異常渺小,身處其中難免隨波逐流,內心彷徨,任何人也不例外。於是我開始思考如何“處世”,並在鳳凰嶺腳下覓得一處小院,取名“蓮心堂”,閒來種菜、賞竹、品茶、唸佛、看書、寫作。我並不是避世,更沒想過要創世,只是想“珍惜當下”。年近五十,我似乎將很多事情看得淡了,日子竟然也過得怡然自得。我時常問自己:“平凡而難得的一生面對大千世界無窮無盡的慾望該如何取捨?”然後我告訴自己:“生活要學會放慢放鬆,心態要試著放下放空。精神世界做加法,物質追求做減法。遠離貪嗔痴,學會斷舍離。”
於是我懂得:無論是瓦爾登湖,還是世外桃源,我心歸處是淡然。
2021年10月25日 於“蓮心堂”
往期蓮心書香文章回顧:
1、死亡與復仇的對話——讀《消失的13級臺階》有感
2、一個用文字餵養靈魂的故事——讀《偷書賊》有感
3、起飛是如此艱難,因此我們渴望飛翔——讀《當你像鳥飛往你的山》有感
4、呼喚內心深處的良知——讀《殺死一隻知更鳥》有感
5、致敬生命中的亮光 ——讀《雲邊有個小賣部》有感
6、活著,是門技術活兒——讀《活著》有感
7、答案其實就在你心中——讀《解憂雜貨店》有感
8、失格在人間,還是人間已失格?——讀《人間失格》有感
9、廢都因何而廢?——讀《廢都》有感
10、心有千千結——讀《女心理師》有感
11、人生不過愛與痛——讀《人生海海》有感
12、感懷那份匠人匠心——讀《瓦貓》有感
13、殘缺教會了我們什麼?——讀《兩個人的晚餐》有感
14、誰才是真正的病人——讀《沉默的病人》有感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文中部分圖片源自網路素材,如涉及版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