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桅杆
林彪1926年10月從黃埔軍校畢業,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第4軍葉挺獨立團任見習排長,從此走上軍旅生涯。在戰爭年代,林彪一步一個腳印,從排長、連長、營長、團長、縱隊司令、軍長、軍團長、115師師長,直到統率百萬大軍的第四野戰軍司令員。縱觀林彪的軍旅生涯,基本上沒有做過副職。
在戰爭年代,林彪被稱為戰神、常勝將軍。這當然有溢美的成分,真正的常勝將軍是極少的。但細究起來,在林彪的軍旅生涯中,勝仗和經典戰役很多,如中央蘇區的黃陂草臺崗伏擊戰、長征路上的飛奪瀘定橋和激戰臘子口、抗日戰爭時期的平型關戰鬥、解放戰爭時期的三下江南四保臨江、遼瀋戰役、平津戰役、衡寶戰役等等,還真的鮮有敗仗。近幾十年來,不少人設法“挖掘”林彪的敗仗。可即便這樣,被“挖掘”出來的林彪的敗仗,廣為流傳的也就三次:一次是四平保衛戰(即二戰四平),一次是四平攻堅戰(即三戰四平),一次是青樹坪戰鬥。這三次戰鬥,真的是敗仗或是林彪的敗仗嗎?下面就來分析分析。
先說說四平保衛戰。
抗戰勝利後,主席親赴重慶與蔣氏進行和平談判,並於10月10日簽署“雙十協定”,隨後又釋出於1946年1月13日午夜生效的停戰令。但停戰令明確不包括東北。所以,當時的局面是關內小打、關外大打。
蘇軍1946年3月撤出東北後,雙方基本上以四平為界,蔣軍佔領了四平以南的大中城市,我方佔據了四平及以北地區的大中城市及廣大鄉村。蔣軍堅持必須“接收”四平及以北的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大城市,並集中5個軍11個師,準備奪取東北中部交通樞紐的四平。為了在東北佔據一席之地,延安命令東北民主聯軍堅守四平。東總隨即調動8萬主力於四平附近地區。雙方以四平為中心,拉開架式,大戰一觸即發。
為了不給蘇軍再度進入東北以口實,在美國特使馬歇爾的調停下,1946年4月中旬,雙方就東北停戰問題在重慶重開談判。其間,蔣軍方面一邊談判,一邊宣稱在東北“沒有內戰、只有接收”,不承認我軍在東北的存在,繼續武力進攻四平。為了在東北停戰談判中爭取主動和有利條件,我軍就必須遏止蔣軍的進攻勢頭。我軍堅守四平,是出於戰略需要,是為了配合在重慶的東北停戰談判。四平保衛戰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打的,四平之戰的實質是雙方爭奪東北的一次戰略博弈。
1946年4月18日,蔣軍開始向四平發動進攻。一時間,四平成了影響東北乃至全國局勢的戰略支點。四平前線打得屍山血海,重慶談判吵得不可開交。四平保衛戰期間,延安數次致電林彪,要求堅守四平,以謀求戰略上的優勢。實際上,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林彪從戰役準備階段,就對“死守四平”有所保留。在戰役的佈置上,林彪沒有置重兵於四平城防,而是將部隊佈置在東起火石嶺、西至八面城長達50多公里的防線上,一方面頑強抗擊敵軍優勢兵力的進攻,一方面在有條件時實施運動殲敵。經過1個月的鏖戰,民主聯軍打退了敵人無數次的進攻,但自身傷亡也很大。5月18日,四平防線的左翼被敵突破,林彪果斷下令部隊交替掩護,當晚撤出戰鬥,並電告中央。次日,延安回電林彪:“如果你覺得繼續死守四平已不可能時,便應主動地放棄四平。”
四平保衛戰整整打了1個月,基本上實現了戰略目標:迫使蔣軍方面承認了我軍在東北存在這個現實,有力地配合了停戰談判並爭取到了有利的停戰條件。四平保衛戰主要是戰略需要,戰役目標基本實現,所以不能算是敗仗。從戰術角度看,城市保衛戰肯定是拼消耗,與我軍歷來“不爭一城一地之得失”的作戰原則相背,並且傷亡了8000多老骨幹。尤其是民主聯軍總部作戰科長王繼芳叛變,導致撤退途中部隊損失很大。很多人據此認為四平保衛戰是一次敗仗。實際上,四平保衛戰在戰略上是個平手,在戰術上是個消耗戰,不能歸於敗仗。
就林彪的指揮而言,一是堅決執行上級命令,服從全域性;二是在戰役佈置和形勢明顯不利時,臨機決斷,果斷撤出四平。就四平保衛戰的整體來看,林彪的指揮無懈可擊。近些年,一些蔣軍遺老遺少鼓吹所謂的“四平街大捷”、“大敗林彪”等不實之詞,不少人就跟著起舞,把謊言當成“真理”。
再說說四平攻堅戰。
1947年,東北民主聯軍發動夏季攻勢,先後奪取長春、吉林市等數十個城市,兵鋒直指四平。當時,防守四平的是蔣軍71軍2個師等部隊,加上地方保安部隊和配屬力量,共約3.5萬人,指揮官是71軍軍長、1955年授銜上將的陳明仁。實際上,夏季攻勢所確定的作戰目標已經超額完成。當時情報判斷四平守軍在2萬人左右,在相關縱隊司令的請戰下,林彪決定進一步擴大戰果,乘勝拿下四平,以溝通南滿和北滿的聯絡。其戰役部署是:由1縱、6縱17師和西滿縱隊(司令員鄧華)並配屬5個炮兵營負責攻城,兵力約10萬人,並指定1縱司令員李天佑統一指揮攻城。林彪則統籌攻城和阻援全域性。
四平作為南、北滿的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蔣軍在城防上下足了功夫,構築了大量防禦工事,形成了比較完備的防禦體系。同時,陳明仁也是個能打仗、能打惡仗的將領。1947年6月11日,四平外圍戰鬥開始,至14日基本肅清外圍,迫近城垣。6月14日20時,攻城部隊發起總攻,這是東北民主聯軍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大規模城市攻堅戰。
四平守軍異常頑強,雙方逐街逐巷爭鬥,戰鬥極其艱難。戰至19日,1縱隊1師因傷亡過大撤出四平,由6縱17師接替戰鬥。23日,西滿縱隊1、2師也因傷亡過大撤出戰鬥,東總調6縱16、18師投入戰鬥,攻城總指揮也改由6縱隊司令員洪學智擔任。戰至25日,四平四分之三的地區已被攻佔,蔣軍守軍殘部被壓縮到城東北一個狹小區域內,但仍繼續頑抗。29日,蔣軍9個師的增援部隊抵達四平外圍。東部遂下令於30日拂曉撤離戰鬥,歷時半個月的四平攻堅戰結束。
以戰役目標是否實現為評判標準,四平攻堅戰無疑是一次敗仗。失敗的原因有二:一是對敵情判斷有誤,致使攻城兵力沒有形成足夠的優勢,最後形成添油戰術;二是攻城準備工作不足,外圍尚未完全肅清、炮兵尚未進入陣地、友鄰部隊尚未協同,就倉促發起進攻,嚴重違背了“四快一慢”原則。上述兩個原因的根源是輕敵:夏季攻勢以來,民主聯軍攻無不克,不少人頭腦開始發熱。東總最初沒有準備打四平。但李天佑、鄧華等縱隊司令紛紛請戰,林彪最終同意了。據說戰前鄧華曾認為攻城兵力不足,建議增加1個縱隊或1個師,但未獲同意。實際上,此戰到最後階段,守軍已經奄奄一息,雙方都在拼最後一口氣,只要攻城準備工作充分一些,應該是可以攻下四平的。所以,當時普遍認為攻城總指揮李天佑應對此戰失利負主要責任。戰後,李天佑壓力很大。
7月13日,林彪專門給李天佑寫了一封信,一方面提要求:“總部2日關於夏季攻勢經驗教訓總結電,盼切勿草率看過,而應深切具體地研究”;另一方面鼓勵和安慰:“你是有長處的,有前途的,但思想不夠實際。”同時,林彪主動檢討並承擔了責任:“這次四平沒有打下來,完全由我負責。主要是我情況掌握不夠,太急於求成。”
四平攻堅戰,民主聯軍統計傷亡13000餘人,殲滅守軍17000餘人。而《蔣軍戡亂戰史》記載:第71軍及配屬部隊傷亡23000千餘人,打死打傷民主聯軍15萬人(先後投稿的攻城部隊總數也沒有15萬)。有必要說一下:1948年3月再次進攻四平(四戰四平)時,林彪仍以李天佑為攻城總指揮。吃一塹長一智,李天佑充分吸取上次攻城失利的教訓,僅一天時間即攻佔四平,全殲守軍近2萬多人。
客觀地說,四平攻堅戰失敗,雖然林彪主動承擔了責任,這也是他的一貫作風。但主要責任算在林彪頭上,是不公平的。後來有人說此戰“陳明仁大敗林彪”,很玄乎,純屬無稽之談:說陳明仁打敗了李天佑是事實,因為這兩位才是直接較量的對手。林彪負責統籌全域性,其對手是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
最後說說青樹坪戰鬥。
1949年8月4,湖南主席程潛、蔣軍華中“剿總”副總司令兼第1兵團司令陳明仁在長沙通電起義,湖南宣告和平解放。之前陳明仁提出,起義後他的第1兵團改名為“解放軍第1兵團”。這名稱怎麼聽都有點不倫不類,但總部為了和平大局,同意了陳明仁的意見。但這個番號實在太無聊了,所以只存在了77天,10月20日改編為解放軍第21兵團(1952年10月縮編為55軍)。
實際上,這個兵團架子很大,也就7萬多人,而當時四野1個軍就有約6萬人。由於起義的準備不周,中高層軍官應者寥寥。宣佈起義後,當時已經退守衡陽的蔣軍華中“剿總”總司令白崇禧,應對動作很快,立即採取了三項措施:一是連續派飛機到長沙、株洲、寶慶等地飛撒傳單,造謠說“陳明仁被軟禁、在長沙的軍官被扣押、部隊被繳械等”,並宣稱“官兵只要跑回衡陽,全部官升一級等等”;二是立即任命黃傑為第1兵團司令,重建第1兵團,收容跑歸的官兵;三是命令桂系第7軍等部北進,封堵防線缺口並接應南逃的第1兵團官兵。這樣一折騰,第1兵團起義後官兵逃散大半。
對此,坐鎮武漢的林彪立即調動部隊,一方面設法穩住並掩護起義部隊開往休整地域,一方面追擊南逃叛軍;命令46軍負責控制長沙、株洲等地的起義部隊,18軍(屬二野4兵團部隊,此時配屬四野作戰)向茶陵、40軍向攸縣、49軍向寶慶等地追擊叛軍。青樹坪戰鬥,就是49軍146師在此次追擊途中,遭桂軍伏擊的一次戰鬥。
49軍是四野的“小兄弟”,但軍長卻是四野有名的“好戰分子”鍾偉,他帶出的部隊的特點是求戰慾望強烈。一接到命令,部隊立即行動。146師以436團為前衛,8月8日從益陽出發,10日佔領寧鄉,14日佔領永豐(今湖南雙峰縣)。436團一路上沒打什麼仗,但抓了很多俘虜,收穫頗豐。見此,437團主動要求擔任前衛。從永豐出發後,146師以437團為前衛。15日下午,437團在界嶺行進途中遇敵阻擊,立即反擊並將敵人擊退。
當時的敵我態勢是:桂系主力第7軍已經進至永豐、界嶺地區。為此,早在13日,四野總部即命令49軍等要“切實查明敵情,不得盲目前進”。49軍經過研究,決定停止前進。但146師認為沒有完成任務,要求繼續前進,追殲叛軍。鍾偉一向鼓勵下級的戰鬥積極性,就同意了,同時命令145師向146師靠攏,以防不測。437團15日下午發生戰鬥後,146師首長在青樹坪召集436、437團主官開了一個會,研究下一步行動。當地是山區,並且已經接敵,會上多數人認為不宜孤軍深入。但會議最後還是決定繼續前進。這一前進,一下子進入了桂軍的伏擊圈。
當晚8時左右,437團前衛3營正行進至界嶺一個山谷間的公路上,突然遭到桂軍居高臨下的伏擊。3營營長非常冷靜,指揮部隊立即搶佔公路兩邊的有利地形,組織全營兵力猛打猛衝,將伏擊之敵沖垮。接仗後,437團立即全團壓上,同時146師命令436團立即增援。當時146師3個團,438團留在湘鄉至永豐維持道路交通。也就是說,戰鬥打響後,146師全部兵力都壓上去了。49軍接到報告後,立即命令145師緊急趕往永豐,增援146師。
最初伏擊437團前衛營的是桂軍46軍236師。激戰一夜後,白崇禧判明戰場態勢,認為有把握吃掉孤軍深入的146師,於是急調在附近桂系頭號主力第7軍的171師、172師從兩側迂迴,準備包抄146師。16日,桂軍在4架飛機和20餘門大口徑火炮支援下,發起一輪又一輪衝鋒。四野自入關以來,49軍一直沒撈到什麼仗打,全軍上下都憋著一股勁。面對桂軍的瘋狂進攻,146師不僅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反而高度興奮,戰鬥熱情高漲。
對此,瞭解戰場全域性的四野總部、13兵團及49 軍對146師的處境十分擔憂。林彪下令146師立即撤回永豐,145師前往接應,並命令41、45軍各派一個師立即向永豐靠攏。巧的是,此時146師電臺故障,無法聯絡。得不到任何的146師已經打紅了眼,在界嶺附近與桂軍殊死展開山頭爭奪。此時146師並不知道,其2個團面對的是桂軍最精銳的3個師,4倍於己。17日一早,桂軍再次發動猛烈進攻。此時,146師師長立王奎先從敵軍的炮火中感覺到情況不對:不到半小時,陣地上就落下2000多發炮彈,而且大多是重炮。
17日中午,146師電臺恢復,終於接到了上級命令,也清楚了自身危境。此時146師首長異常冷靜,深知在敵軍飛機、重炮及瘋狂進攻下,白天撤退無疑是死路。經過協商,決定收縮防線,堅持到天黑再撤出戰鬥。四野、13兵團和49軍得知146師仍在戰鬥,一直懸著的心才算放下,並嚴令145師加快向146師靠攏。桂軍苦戰2天仍未消滅被圍的146師,見周圍的解放軍已經向界嶺靠攏,也豁出去了,不斷髮起整營整團的集團衝鋒。戰況異常慘烈,146師在一天時間打退桂軍37次進攻。
當時的146師,所有幹部全部靠前指揮,在很多陣地都是反覆爭奪,刺刀見紅。146師終於堅持到了天黑。此時,趕來接應的145師也不惜犧牲,猛攻桂軍阻擊陣地。午夜,在145、146師南北對攻下,終於撕開一個缺口,各部交替掩護,突出重圍,撤至安全地帶。至此,146師激戰2天2夜,沒有休息,沒有吃飯。當145師把做好的飯菜送到146師休息地時,只見全師官兵東倒西歪地睡在地上,怎麼叫也叫不醒。
青樹坪一戰,是四野南下以來最慘烈、也是損失最大的一次戰鬥,146師傷亡約3000人,其中犧牲800多人;145師也傷亡470多人。由於整日激戰,我軍對桂軍的損失沒有統計,估計損失不會少於146師,而他們自己吹噓的資料又不可靠。看看他們的戰報就知道他們有多麼不靠譜:先是吹噓“全殲146師”,接著又說“吃掉林彪1個軍”,媒體的頭條是“自徐蚌會戰以來國軍取得的最做大的勝利……從而打破了林彪不可戰勝的神話”,還有的說“林彪被炸斷一條胳膊”。
當時四野部隊都是齊裝滿員,1個師在12000人左右。客觀地說,146師的確實損失不小,參戰部隊損失約三分之一(有1個團未參戰)。但此戰完全是敗仗嗎?不見得:仍以戰鬥(戰役)目標是否實現為評判標準,桂軍3個師伏擊146師(2個團),以5倍兵力及火力、地形的絕對優勢,激戰2天多,最終只是讓146師帶傷而退。應當說,桂軍的戰鬥目標並沒有實現。而對146師,被優勢敵軍伏擊,頑強抗擊,最終成建制撤出戰鬥,雖然付出了血的代價,並不算失敗。
戰後,146師、49軍在戰鬥總結中,均認為“犯了麻痺輕敵的錯誤”。四野南下以後,基本上都是追擊戰,一路順風順水,上上下下都存在輕敵思想。但林彪並不輕敵,13日還命令49軍要“切實查明敵情,不得盲目前進”。青樹坪戰鬥,也打醒了四野上下的輕敵思想,開始認真對待桂軍這個對手。不到2個月,四野在衡寶戰役中一舉消滅桂軍最精銳第7、48軍的4個師,為進軍廣西創造了條件。
從上述戰鬥及結果等情況看,青樹坪戰鬥不能說是一次大敗,更不是林彪的敗仗。因為,林彪之前已經命令49軍“不得盲目前進”;且林彪不是直接指揮者,與146師之間還隔著13兵團、49軍兩個層級。我們不能因為某些後來原因就生搬硬套。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